叔本華對於社交與獨處有過一段非常精闢的評論,他說:「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他還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上流社會參加社交聚會需要把自己變得平庸。」

中學時期,我遇到一位語文老師——李鐵城老師,1981年他回到鄭州後,20年間我們沒有見過面,我有機會去鄭州出差,請鄭州的朋友幫我想辦法找到他,終於在鄭州見面了。20年後見到滿頭華髮的老師,在一間極普通而簡單的書房裡,寫出了被譽為「五四」運動以來闡述人生問題最為精闢的驚世之作《新道德經》,用心血鑄成了《祭炎帝文》、《軒轅皇帝之碑》、《孔子之碑》等等流諸後人的傑作。正如老師所言:「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始終處在孤獨中,但我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從鄭州回來,我一直沉浸在與老師的交談中,再看老師送的詩詞作品,回想老師對於物質生活的淡然,越發了解,品格與境界是由內心的思想而豐滿的。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突然對物質和金錢產生了過度的期望和熱愛,人們都在談論如何賺錢,都在做「創富人生」的規劃,這似乎成了一種時尚、一種價值觀、甚至一種境界,對此,我一向都持有異議。這種現象出現是因為「物質至上」的結果,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在一切需要數據化的時代,如果不能夠用數據標價的一切,都是不值得關注的。如果這是一種潮流的話,李老師的生活方式剛好相反,他一生與金錢無關,他曾經被深圳的一家企業聘請,最終他還是選擇回到書齋,以書本為生;20年後他證明了放棄賺錢的選擇,其正確與價值。他說:如果我不回來,我不可能寫出《新道德經》。反覆吟讀老師的作品,會感到一種悠然的舒暢;稍做思考就會明白,我們活的匆忙和煩躁,正是缺乏這種純粹的生活能力所致。我無法評價李老師對於名利得失的看法,但是當一個置身於經濟社會的現實世界中,能夠安然於自己的書房、安然於自己思想的人,真的就是足夠我敬仰的了。

我們一直在探討什麼是「商道」,在探討什麼樣的品格是商業社會所必須的品格,爭論和探討還在繼續,沒有共同確認的答案,只是現在我才想到無法得到答案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沉迷在物質世界的追求里,一個被物質文明所慣縱的人,怎麼可能有著強韌的精神呢?而沒有強韌的精神的人,又怎樣可以具有品格,又怎樣可以具有「商道」呢?當人們不斷的為了擺脫物質貧困的狀態,為了過上富裕生活而拚命勞作的時候,不知不覺間我們的精神已經脆弱到了不堪一擊的地步。

當「無」成為常態的時候人們才會對「有」感到無上的滿足和感激,而「有」成為常態的時候,人們不會對「無」產生不滿足感,也就決不會在內心涌動對於「無」的感激之情。我想,李老師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才會滿足於書齋,滿足於撰寫碑文,滿足於做歷史與未來的對話的橋樑,也正因為此,李老師才瀟洒的說「我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

很多人也許都無法達到這樣的心境,無法忍受這樣的簡單生活,然而我相信很多人會對這樣心境,這樣的簡單生活心存嚮往,我們之所以嚮往,究其原因是:因為簡單可以豐富,這樣豐富是富足的思想,是富足的人生。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丟失了理想,如何苦尋也找它不出。時代需要英雄,然而我們不知道英雄的標準,美與丑、對與錯的界限在信仰中的判斷也日趨模糊。

由於對金錢與成功的追逐,許多人在忙碌中無暇思索「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心為物役,也不知本心的快樂究竟是什麼。沒有信仰又何談自我,你根本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許多讀書人捲入經商的洪流之中,在利與義的漩渦中,許多人都被攪了個昏頭。一些人評價說,現在中國人既沒有傳統,也沒有創新,只有潮流,從出國熱到經商熱。如羅大佑的歌所唱:「看彩色電視的人越來越多,而能夠辨別黑白的人卻越來越少」,對於在一陣陣的潮流中盲目涌動的人群,讀書人也缺失了自己本應有的理想。

讓孔子現在來問志,不知諸子會如何應對,或許根本給不出答案。有一個朋友被問及志向時,他說:「我要掙很多很多的錢。」又被問:「有了這麼多錢,你又為著什麼呢?要去做什麼呢?」他說:「有了很多錢,我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呀!起碼不為它傷腦筋。而且,不要問這麼多為什麼好不好,這是哲學家該想的。」

如何認識錢,祖先的財富觀是值得尊敬的,「有財而多欲,則名之為貧」,我知道李老師是富有的了,他的富有源自於他心靈的安靜,來自於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來自於他自己一個人獨自的心靈的存在。

無疑,生活於這個經濟為核心的社會,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正陷於兩難的困境中,他們不會放棄理想,但不得不面向現實。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分裂,或許可以單純地留在學術的象牙塔中,從事純知識性的論辨而獲得暫時的清明。但是,讀書人之所以為讀書人,在於他們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上的認同,因此他們也絕對不會僅限於純知識的論辯;他們也一定會走入社會現實中,並表達自己的意願,也期待影響現實社會。因此,讀書人所接受的挑戰更加劇烈,不斷的自我超越是讀書人首要選擇。

所以讀大學期間,要真正學會讓自己精神富足,不為太多的機會所誘惑,不要忙於去建立社會關係,不要過多地去關注外在的評價標準。看到有學生在四年大學期間,考取了7個證書,參加多個社團,每一個時間段里都把自己放在人群里、事務中,我是很緊張的。我不反對大家多方位地培養自己,擔心的是,如果你沒有獨處的時間,沒有安靜地與自己交流的時間,沒有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即使你駕馭了多個證書,參與了多個項目,培養了多樣才能,你可能還是無法了解到你是誰?為什麼而努力?你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什麼才是你真正的幸福和人生追求?

叔本華繼續說「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據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中體會到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羅說過,『一個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稱得上屬於他的東西都存在於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獨處可以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你的獨立空間,更是你幸福的源泉。

我非常喜歡《瓦爾登湖》這本書,喜歡梭羅所實踐的生活以及選擇。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會發掘出內在豐富的精神世界,也能夠去感知外在豐富的自然世界。我也曾經走在去往南極的路上,在茫茫大洋中穿行17天,這讓我有很多空餘的時間來和自己對話。每一年我都安排一個時間讓自己靜修,在靜修期間甚至連動念思考都停滯,讓自己處在空寂中,在那個時間裡,才可以傾聽到心和血脈的搏動,因此寫了《讓心安住》和《讓心淡然》兩本書。這樣的獨處給了我很多的啟示,雖然我根本無法想像徒步登陸南極點是怎樣的征途,但是可以理解這是一種被遙遠的自然召喚,所引發的關於自我和人類生命與理性限度的挑戰。這些英雄思考的不再是利益價值,而是人類生命的厚度。即使最終第一位抵達南極的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極的飛行中失事亡故,人們還是在100年後的今天,被深埋於靜僻冰雪中的靈魂所激發,在它的幽深之處發現美德的存在。

雖然我還無法理解禪修的精髓,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空寂,但是當感悟到血液流動巨大的聲響時,靜與動其實是相互的轉換;沒有足夠的靜,也就無法體驗到深切的動。這一切是多麼寂靜啊!與自己毅力的挑戰,與自己生命極限的挑戰,生命的美在這最神聖、最潔白、最安靜的隱蔽處,凸顯的如此清晰!

平日繁雜而又焦躁的生活中,無法獲得靈性的增長,現實功利的信念使得純凈心靈的慰藉全部落空。錢穆曾說「若使其人生終身囿於物質生活中,沒有啟示透發其愛美的求知的內心深處,一種無底止的向前追求,則實是人生的一最大缺陷而無可補償。人生只有在心靈中進展,絕不僅在物質上塗飾」。

我本身是個很簡單的人,總是希望一切回歸到純粹的方式,所以對於我來說能夠單純的思考,簡單的做事就是最好的狀態,這也是我一直沒有離開學校的原因,因為學生可以單純,因為學習可以純粹,因為研究可以專一。只是我很幸運,一直可以在簡單的生活中得到欣賞和支持。李老師需要固守和清貧才能夠讓自己思想豐富,需要孤獨才能夠獨立思考,而我要幸運的多,我可以追求生活的質感同時可以放逐思想,我可以在人群中但依然獨立。所以在鄭州20年後見李老師,我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進步的社會中。

讀書期間是最可以讓人學會獨處的時間,非常希望學生們能夠藉助於這段時間,養成與自己對話、尋求精神上的富足、養成自己去評價價值的習慣。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獨處,都是因為習慣了用外部評價體系,習慣了按照圈群,或者階層來做標籤,受所謂的世俗標準來看待人與事。這就導致很多人為此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與人交往,為了證明自己成功去做很多無謂的事情或者浪費時間。

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講過一個關於他的博士後導師尼古拉·巴瓦拉蒂奇(Nikola Pavletich)的故事。有一次,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菲利普·夏普(Phillip A.Sharp)來做講座,他希望能見尼古拉談一談。那一天尼古拉在,但是施一公聽到他對秘書說:「抱歉,請告訴夏普我那天有事,謝謝他,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見面。」夏普來做講座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上午和施一公談話,下午專心做自己的機理研究。很少有人有這樣的定力,在施一公教授看來,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故事也是我想表達的觀點,不要為別人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要把時間花費在無法創造價值的事情上。

我也常常被問到,為什麼會有時間去寫那麼多的書和文章,特別是當我出任一家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時候,我回答說,我幾乎沒有應酬。我會把社交降到最低,只為公司的業務去做交流,可以直截了當的交流,絕不做更多的時間浪費;有些時候,甚至邀請和我交流的朋友一起去跑步,這一來就可以把跑步鍛煉的時間也一併解決了,這樣的安排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和寫作。人要能夠堅守一些獨立的習慣,的確是不容易,因為你會被名所累,會被機會誘惑,會認為面子上過不去,甚至也喜歡與名人在一起,獲得某些未知的機遇。但是我很想告訴大家,更多的時候,你自己才是你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獨處,還因為受不了孤獨和寂寞。很多人熱衷於參與各種會議,進行各種交往,都是源於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這些人似乎需要外界的交往以及刺激,才能夠讓自己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否則就渾渾噩噩、不知所措。如果你有這樣的情形,我建議想辦法克服,讓自己不借外力活躍起來,希望你去運動,甚至建議你去選擇一種可以一個人進行的項目,這樣就多了一個訓練自己獨處的途徑。

很同意叔本華的一個觀點:每一個有價值的、出類拔萃的人都寧願引退歸隱。我並不是認為年輕人要引退歸隱,而是要大家學會獨處,學會自己衡量自己的價值,學會不要在社交和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才華。我並不主張大家去閉關或者禪修,但是如果願意隔絕一些交往,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和空間,你會有很多的收穫。一個人能夠生活在人群中,卻又能夠安頓自己的心,保有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那麼,這個人也就具備了獲得真正人生智慧的能力。大學提供了這樣一個純粹的空間和時間段,好好珍惜這份純粹,讓自己能夠有獨處的能力與習慣。(本文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