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想

本書算是一本入門哲學書,說起哲學書,大家腦海里一定出現都是一些晦澀難懂的話語,繞來繞去的彎子,但是本書卻非同尋常的容易讀,在這裡得感謝一下本書的譯者韋啟昌先生,前後花費兩年業餘時間,來翻譯這部巨作。翻譯的如此通俗易懂不說,一本哲學書,能把我看樂好幾次。足以展現譯者筆力的高超。

說起叔本華,可能一部分人有所耳聞,他一直被人籠統地貼上「悲觀主義哲學家」的標籤。他一生不得志,過著隱居般的生活,在去世前幾年才獲得應有的榮譽。同時代的其他哲學家,對他決口不提,放到現在流行語來說就是封殺,叔本華認為,這是同行們對他獨特哲學的害怕和嫉妒而使出的損招。那些無知者或者不負責任的人,隨意給叔本華貼上荒謬,誤人的標籤,諸如消極厭世,悲觀絕望,等等,而常人常處於懶惰,未加考慮和研究就認為叔本華是這個樣子的。說他悲觀不過是他對世界的本質看的透徹。叔本華把他的一生獻給了真理

本書書名雖然叫人生的智慧,但是其實裡面的內容是教人如何過好這一生,這是一本不是太厚的書,但是裡面的知識廣度卻非同一般,裡面討論的事情與我們世俗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說哲學存在的意義在於:當一個人的內在經驗,和外在體驗產生衝突的時候,他需要一個更高的指引來告訴他怎麼做是對的。希望本書對你的生活能有些指引,與啟發。以下是本人對於全書自我感覺的重點內容的提煉,提煉水平可能有所不足,湊合看吧。如果覺得不錯,十分推薦看全書,真的。

——————————————————————————————————————

每個人到底生活在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於這個人對世界的理解

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在於三項內容

1,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於個性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即財產和其他佔有物。

3,人在其他人眼中呈現的樣子,即人們對它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

而三者中又以人的自身對人是否幸福的影響最深。

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甚至對於他的整個生存方式。最主要的明顯的就是這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它直接決定了這個人能否得到內心的幸福。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對於人的幸福都只是間接的發揮影響。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卻只是考慮運氣,考慮擁有的財產,或者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但對於人的幸福起著首要關鍵作用的,還是屬於人的主體的美好素質,他們包括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以及健康良好的體魄。

一副健康,良好的體魄和由此帶來的寧靜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躍,清晰,深刻能夠準確無誤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還有溫和,節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產生的純潔良心,所有這些好處是財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只有傻瓜才會把社會地位放置財產之前。人擁有的財產,物品和名譽,聲望處於一種所謂的互為影響,促進的關係。

身心健康大於一切外在好處,最愚蠢的行為莫過於透支健康,來換取名與利

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根源,內心空虛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而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是解決空虛的唯一途徑。

一個內在豐富的人對於外在世界確實別無他求,除了這一否定特性的禮物——閑暇。閑暇是人生的精華,除此之外人的一生就是辛苦和勞作而已。同時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往往與他對待閑暇的方式決定。

一個人樂趣的來源,大體可分為3類,

1,人體新陳代謝帶來的樂趣,例如吃,喝,睡,等等

2,進行肌肉力量帶來的樂趣,例如跑步,打拳,跳舞等等

3,感覺能力上的樂趣,例如閱讀,思考,冥想。等等。

作者認為其中最高級的是感覺能力所帶來的快樂

對於我們的幸福,勇氣是一種非常關鍵的,僅次於聰明睿智的素質。就算是一件有危險的事情,只要他的結局未確定,還有更好的可能,那我們就不要膽怯,猶豫,而應該努力抗爭。

關於職業選擇他說:「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儘可能充分地利用我們既定的個性。因此,我們應該遵循著符合我們個性的方向,努力爭取適合個性的發展,除此之外則一概避免。所以,我們必須選擇與我們個性相匹配的地位,職業和生活方式」

關於處事他說: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閑暇,爭取過上一種安靜,簡樸和盡量不受騷擾的生活。那些具備深邃,遠大思想的人甚至會選擇獨處,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所以,一個人具備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不不喜歡與人交往。(對這一點解釋一下,我認為人做為社會性動物,還是不能逃離群團體。《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也說到只重獨立並不適用於與們我息息相關的現代生活。一個人若缺乏互賴觀念,人與人相處共事,充其量只能獨善其身。永遠無法成為出色的領袖和團隊的一分子。我認為不喜歡與人交往並不代表的是不與人交往,而是交往的人不是泛泛之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我覺得很好反應了這一態度)

一個人所能得到最好的運數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也沒有承受什麼巨大的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

如果能夠達到一種沒有痛苦,也沒有無聊的狀態,那就確實得到了塵世間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

要避免痛苦需要我們對快樂,財產,地位榮譽等等的期望調製一個節制,適宜的尺度,因為正是對幸福快樂,榮譽排場的渴求和爭取帶來了巨大的不幸。

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所有的快樂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確是肯定的。假如我們整個身體安然無恙,但只有一小處地方受傷或作痛,那我們身體的整體健康並不會進入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注意力始終只集中在疼痛的傷處。

健康對於我們的舒適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維持生存的手段。既不帶操勞的收入。榮譽,名聲地位,儘管這些被很多人視為價值非凡。卻不能夠和關鍵性的好處相提並論。

在遭遇到已經發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時,我們甚至不可以允許自己這樣想,事情本來可以有另個結局的,我們本來可以阻止這一不幸的發生。這樣想,只會加劇我們的痛苦

關於他人的看法他說:

他人的看法,對我們的幸福並不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應該盡量減小我們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程度,無論我們在受到稱讚還是侮辱時都該如此(《逍遙遊》中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也體現了這一態度,老祖宗的東西也很不錯呢。)因為這兩者都懸掛在同一根線上,否則,人們就只能成為他人的看法和意見的奴隸

他人的看法,對於我們是間接存在的——只要別人對我們的行為並沒有收到這些看法的影響和支配的話。只有當別人的看法對某事某物產生了影響,從而使我們自身也受到影響的時候,他人的看法才能值得我們考慮,

驕傲就是確信自己擁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的價值,而虛榮則讓別人確信自己擁有某一方面的突出價值。

與人交往他說:

對別人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不該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或在思想上。對於別人的看法,他應該鍛鍊出一副淡漠,無動於衷的態度,因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我們可以把社會人群比喻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後者在灼傷自己以後,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之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一個人與他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在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獨處並不是孤獨,一個人喜歡獨處並不是孤獨的。

假如我們拒絕借錢給一個朋友,那我們不會失去他。反而如果借錢給他到很容易失去了他。

同時,如果對朋友保持一定傲氣,疏忽和大咧的態度。我們不會輕易失去他們。但是如果表現出太多禮貌和周到,反而可能失去這些朋友。因為我們的禮貌和殷情,會使朋友變到傲慢令人難以。朋友之間的裂縫也就由比產生。人們尤其不能忍受別人需要他們。一旦認定別人需要他們,必然的結果就是他們將變得傲慢,無禮。

假設一個人認為我需要他更勝於他需要我。那麼他就會馬上覺得我好像從他那裡偷走了某樣東西,他就會試圖獲取補償把失去的東西拿回來。

與人交往時能夠擁有的優勢全在於我們對對方沒有要求,不用依靠他們並讓他們清楚看到這一點。因此我不應該時不時讓別人感覺到我們可以沒有他們,不管他們是男是女,這樣做可以增進友誼。

如果某一個與我們交往和關聯的人暴露出某種令人不快或令人惱火的行為。那麼我們要問一問自己這個人真的有價值以致我們願意忍受他的行為嗎?因為同樣的行為必將一二再再而三的,變本加厲的發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就不必再多說什麼。或者對他稍加勸告,或者乾脆不加勸告,讓事情過去算了。但是必須意識到這樣一來我們可隨時可能再次遭受到他給予的同樣的麻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就只能馬上並且永遠的和這位朋友斷絕交往。如果這個人是傭人,那我們就必須馬上對其解聘。

一個人會忘記一切,絕對所有的一切,但它卻不會忘記他的自我,他的本性,性格是絕對無法改正的,因為人的所有形式都出自一條內在原則。

因此跟我們已經與之絕交的朋友重歸於好是一種軟弱的行為。為此軟弱,我們將付出代價。

真實不虛的友誼有著這樣一個前提:對朋友的痛苦不幸,抱著一種強烈的純客觀的和完全脫離利害關係的同情。因此,檢驗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朋友。 最好的時機就是當我們告訴他恰逢某種不幸的時候,這一剎那,他臉上要麼顯示出一種真心的,不含雜質的悲哀,要麼就是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或者他會流露出某種別樣的表情。

朋友間分隔太遠,和長時間互不見面都會有損朋友之間的友情,儘管我們並不那麼樂意承認這一點。

患難之交真的那麼稀有嗎?恰恰相反,我們一旦和某人交上朋友,他就開始患難了,就向我們借錢了。

保持禮貌如同我們訂下一條閉嘴保持沉默的協議,我們都將忽略和避免責備對方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

如果我們不曾誇張地注重自己的價值與尊嚴,並因此懷有某種不相稱的高傲;與此同時有清楚知道每一個人心中對他人的慣常想法和評判,那麼,我們就不會對他人的侮辱感到怒不可遏——侮辱其實就是輕視別人的表示

如果一個年輕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長與人打交道,因此,在進入社會人際關係時能夠駕輕就熟,就說那麼從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慮,這可是一個糟糕的跡象,它預示這個人屬於平庸之輩。

對人生各個階段

一年的感覺長短,與這一年占我們年齡的比重成正比,當我5歲時,一年占我已有生命的5分之一,而當我50歲時,一年只佔我生命的50分之一了。前者比後者好像漫長了10倍。童年時段,新奇感把一切事物都納入我們的意識。因此,每一天都是冗長的。年齡越大,對周圍的事物見過,經歷的越多,使我們的智力疲勞,感官遲鈍。這樣一切都不留痕迹的過去了。日子也變得越來越缺乏意義,並由此變得越來越短了。

時間流逝的不同速度,對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我們的整個生命存在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首先,這種請款使人生的童年階段———那不過是區區15年的時光——-卻似乎變成了我們生命中最漫長的時期,也因此是最充滿回憶的時期。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徵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麼,人的後半生的特徵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

如果一個年輕人很早就洞察人事,善於與人打交道;因此,在進入社會人際關係時,能夠駕輕就熟,那麼,從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慮,這可是一個糟糕的跡象,它預示這個人屬於平庸之輩

我們在青年時代感受到的喜悅之情和擁有生活的勇氣,部分原因是我們正在走著上坡的路,因而沒有看見死亡——因為死亡處在山的另一邊山腳下。當走過了山頂,我們才跟死亡真正打打了個照面,我們年級越大,就越懂得珍惜我們的時間。到了晚年,每度過一天,我們感覺就類似與一個向絞刑架又前進了一步的死囚。

有時候,我們相信自己在懷念著某一處遙遠的地方,但其實,我們只是懷念我們在年輕活潑的時候在哪裡所度過的時間。時間戴上空間的面具欺騙了我們。

如果一個人到了老年不需要為生計發愁,那這一段時間也是不錯的。因為到了老年終於擺脫了性慾這一魔鬼的奴役,雖然隨著年齡增長,疾病也在增加,但是老年人依舊比年輕人更少遭受無聊的侵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