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步靜認為:

「少年班」作為金字塔式的特殊教育模式長期以來都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有的人認為這種高等教育低齡化對於早慧的學生而言是因材施教,而對於那些並非「神童」,卻被家長 「硬塞」入補習班中同學而言卻是揠苗助長。

雖然「少年班」培養模式更加註重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專業選擇,也成就了一批社會精英,像百度總裁張亞勤、阿里雲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裏與李彥宏的妻子馬東敏,但高等教育低齡化產業也許並不具有持續性。

首先,能夠真正適應「精英教育」一般都是天賦異稟之人,在生活中的此類「神童」可謂萬裏挑一。學校中的義務教育在一些方面雖然略顯刻板,但卻能被大多數孩子接受。而對於不是精英的人使用精英教育,結果也許是失敗的,所以像「少年班」類的高等教育低齡化產業註定偏向窄眾化。

其次,如果說過去的大多數家長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找個好工作、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 、走上人生巔峯的話。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更多家長希望在自己提供的安全平臺上,孩子能盡情地生長。讀書的目的在家長的眼中孩子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賺大錢」,而是一種提升自我內在的方式, 「少年班」這種壓縮孩子人生的模式顯然不符合家長預期。


我看曾經存在,就有必要延續。我們都經歷過童年和少年時代,讀過小學、初中、高中,某些人還經歷過高等教育。大家應該不會否認,小學時學習的基礎知識、背頌的課文、詩詞和各種公式,到老了還會銘刻在大腦中。7歲到15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記憶力是最強的,求知慾也是最強的。如果一個兒童有超強的智力,小學就學完了教育大綱規定的課程,並成功地考出大學一本以上的成績,何不讓其從13~14歲這個黃金時期就進入高等教育環節。當然,這只是示範性和少數有條件開辦少年班的某些高校,如科大「少年班」。在就學的過程中,學校要根據少年的特點組織一些興趣小組、體育、文藝以及戶外活動。我以為戶外活動十分重要,符合少年成長的特點。只要學校合理的安排,少年班也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春蕾生長期,學習成長兩不誤。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下「少年班」這個概念。所謂少年班,是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所以少年班存在的先決條件便是要有天賦異稟的學生,對於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來說,天才少年層出不窮,能滿足少年班所需的基本條件。然而,少年班作為一種精英教育,毫無疑問需要更多的教育投資,所以它還要受制於家庭環境和家長教育理念等重重難題。傷仲永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便是最經典的案例之一。但隨著國民經濟和教育水平的顯著提高,未來這些問題都將得到解決。所以,從個人角度來看,少年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但短時間內只會小範圍存在,未來則很大可能會得到大範圍普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