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以前見面都問八字,現在見面先說“三觀”。生辰八字當然也有不合的情況,但是因爲還有“合”和“一般”之說,但是“三觀”不合的就太多了,因爲這有無數種可能。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寫道:“和傅說之羹,實難調於衆口。”就算是殷商時期的大廚傅說做的羹湯,也不能合每個人的胃口。

正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十家九流,各門各派,互相地看不慣、看不順眼。篳路藍縷,以啓山林。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當時受到的嘲諷與攻訐,只多不少。那麼,當孔子遇到和自己“三觀”不合的人,他都是如何處理的呢?

惹不起還躲不起



魯定公十四年,五十六歲的孔子在魯國擔任大司寇。大司寇就是宰相,這是孔子一生擔任過的最高官職,也是他最可能將學說變成現實的官職。

但是就在這一年,“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齊國送來很多歌女,孔子的死對頭、魯國的卿大夫季桓子欣然接受,魯定公連着三天都沒上朝。結果是什麼呢?“孔子行”,辭職了。

孔子算是看明白了,所以纔去周遊列國。但是孔子也說:“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友誼的小船能救還是要救,實在救不了了,就翻吧!如果你不能讓對方走,那麼自己走,纔是上策。

用事實說話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路過一處,正好遇見隱士長沮和桀溺在耕田,孔子便讓子路上前去問渡口在哪兒。

子路先是問的長沮,結果被長沮反問了兩個問題,最後又被一句話回懟:“他是孔子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兒啊!”子路只好去問桀溺。桀溺也是先來一串反問,然後又說了一段心靈雞湯:“如今天下紛亂,誰能改變得了?你跟着孔丘那樣避人的人,豈能比得上跟着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

無功而返,子路只好回稟孔子。孔子既無奈又失望:“我們既然無法和鳥獸打交道,若再不和世上的人打交道,還能和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也不會和你們一道去改變這個世界了。”

孔子是一個不幸的人,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偉大,幾乎每朝每代都有追封,“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萬世師表”等都代表着我們對他無限的敬仰和尊崇。而長沮和桀溺呢?就只是在爲數不多的古籍中偶爾現一下身。



有一個騎驢的故事,相信我們都聽說過。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有父子、夫妻、爺孫等多個版本,但其經過和寓意都是一樣的。無論你是一個人騎、兩個人騎,還是不騎,都滿足不了人生路上各色的行人。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想法,也可以不同意我的做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認我的成就——不需爭吵,也無需辯駁,這纔是最好的回覆。


往期回顧

以史爲鑑丨時窮節乃見 一一垂丹青

以史爲鑑丨劉邦的英雄本色:能勝強敵者 必先自勝

以史爲鑑丨經師易遇 人師難求 何爲好老師?

以史爲鑑丨孝悌是最根本的修行 厚德是被委屈撐大的格局

以史爲鑑丨興於一世 毀於一人:秦朝命運背後的君子小人之辨

 版權聲明:本文爲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文章來源

更多轉載需求請聯繫騰訊儒學官方QQ3210187736。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投稿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或致電010-62671188轉31667
微信號:ruxue_qq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