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長到大,很少有人沒丟過東西的。可以說,從古代的人們有了“不想丟”的東西開始,就有丟東西的時候。

如果是自己遺失也就罷了,最恨的是被人偷走的時候。今天的我們,爲了防小偷,用上的辦法也不少,但有這麼一種辦法,雖然在今天看來很難立刻想到,但在中世紀的時候,卻是很多僧侶們防範小偷的最終防盜手段。

△ 圖 | pixabay

那就是,防偷書詛咒


 爲啥中世紀的書這麼寶貝?

在中世紀的修道院裏,僧侶們終日修行,倒不會在廟裏藏個黃金屋。他們需要防小偷的寶物是書。雖然書在今天已經是隨處可見的讀物,但如果把歷史往前倒推幾百年,書的製作成本和今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一本書的每一個字都全靠手抄,抄寫員需要長期坐在一個毫無人體工程學可言的小凳子上長期伏案,藉着自然光來抄書。儘管那個時候也有蠟燭,但火燭給書籍帶來的風險,讓抄寫員們寧可選擇在白天工作。

在14世紀寫成的一本《聖盃的歷史,聖盃的任務和亞瑟之死》中,有一幅圖清楚描繪了抄寫員的工作環境。抄寫員一手拿筆,另一手拿刀——用來隨時將筆頭削尖。長期這樣工作的結果必然是眼瞎、腰痠、背痛,絕不是什麼輕鬆的工作。

△ 工作中的抄寫員,出自《聖盃的歷史,聖盃的任務和亞瑟之死》,1300-1325年 | 大英圖書館

這些耗費人力巨大的書籍,往往也會配上精美的裝幀

《林道福音書》的封面即便放在人類的整個歷史上,也可謂極盡奢華了。它是在查理曼大帝的宮廷作坊中製作完成的,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形象由黃金製成,周圍環繞着珍珠和各色寶石。

那個時代的大量書籍都或多或少採用了黃金或珠寶進行裝飾,偶爾還能見到以象牙裝飾的書。這些裝飾一方面是起到美化作用,同時也以罕見的“珠光寶氣”喚起人們對於書中所載內容的神聖感和儀式感。

△ 《林道福音書》封面,約880年 | 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珍貴的書,要如何防小偷呢?

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將它裝在櫃子裏鎖起來。這確實是一個容易聯想到的方案,如果這再不保險,那就給每本書加上鐵鏈,作爲進一步保險。事實上,的確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圖書館——都至少會這麼做。不過,倘若面對的是一個會撬鎖、帶着鉗子的小偷,那怎麼辦呢?

中世紀的圖書製作者,選擇了一項今天的我們意想不到的終極解決方案——爲圖書施加詛咒


 讓我們欣賞幾個詛咒範文 

 A 

 簡潔明瞭型 

△ 希波的奧古斯丁著,聖安德魯小修道院的漢弗萊抄錄,基督的教誨、真信仰和懺悔錄,1100-1125年 | 大英圖書館

這份原收藏於英國肯特郡羅契斯特市的聖安德魯小修道院抄本,可謂一箇中世紀圖書詛咒的典型代表。圖中這一頁是這份抄本的第三頁,位於標題和圖表之後。這一頁內容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原書正文開頭、索引信息、詛咒和附註,其中後三個部分是修道院的圖書管理者加上的。在倒數第二段,它的詛咒部分寫着:

“這本書屬於羅契斯特市的修道院,如果任何人將其帶走、藏匿或蓄意抹去這段內容,願他受到詛咒。

除了這句詛咒,這一頁上還提到了這本書的內容、原作者以及對抄錄者的致謝,按現在的書來看,起到的大約是一本書開頭或者結尾處的版權頁的作用至於詛咒的部分寫得相當剋制而概括,但另一些書中的詛咒就要來得真切得多。

 B 

 豪華套餐型 

△ 左上方的紅色圖案是巨大的花體字母“A”。聖經(阿恩施泰因聖經),1172年 | 大英圖書館

圖中這一頁取自普雷蒙特雷修會的聖瑪利亞和聖尼古拉斯大修道院舊藏《聖經》,該修道院位於德國阿恩施泰因,這套《聖經》故此得名。它製作得非常精良,可惜現已不全,只剩前兩卷。

它以每篇開頭精美的花體首字母出名。圖中所展示的是舊約聖經《但以理記》的開頭,花體的“A”組成了首句“Anno tertio regni Ioakim regis Iuda(猶大王約雅敬在爲第三年)”的第一個字母。如此耗費心力寫成的《聖經》,倘若有人偷走,那遭受的詛咒也是十分嚴重的,在第二卷最後附上的詛咒中寫道:

“如果任何人拿走這本書,
願他不得好死;
願他在油鍋裏炸;
願他身染重病、高燒不退;
願他被車輪碾過、筋骨寸斷,
最後,上吊而亡。
阿門”

 C 

 激情澎湃型 

△ 聖經(阿恩施泰因聖經)卷尾詛咒,1172年 | 大英圖書館

在這個詛咒中,施咒者對小偷的威脅主要停留在花樣繁多的肉體折磨上,彷彿最初的一句概括性的“不得好死”不夠有說明力,一定要額外加上具體的各式懲罰上纔行。不過,下面一條詛咒不但將懲罰描述得繪聲繪色,甚至還生動地替偷書人寫好了受罰的慘狀

“這本書僅僅屬於我一個人,
因爲書上清楚寫有我的名字。
如果你要是敢偷我的書,
那你的喉嚨將被高高吊起。
烏鴉們會聚在你面前,
找到你的眼珠,再把它們叼出來。
當你痛得大喊:‘喔!喔!喔!’的時候,
記住了,你活該。

或許是生怕偷書人看不懂,這份詛咒是以拉丁語和德語這兩種語言寫成的。

不過,在另一些詛咒中,卻對借書不還者網開一面,只要願意還書,就還有救

“致那些將這本書偷走或懷有惡意地帶離聖則濟利亞教堂之人,願他永生受到詛咒,直到他還書贖罪之日。

△ 《禮拜的儀式》(詛咒位於紅字上方黑字段落),11世紀 | 耶魯大學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


 現代人也能試試 

最後,附上一份由近代人仿寫的詛咒,它告訴我們,這門手藝在中世紀後並沒有失傳,反而老樹開新花,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被人們錯當成一份真實的圖書詛咒:

“對於將這本書從主人處偷走或借走不還者,
願這本書在他手中變成一條大蛇,將他咬住;
讓他的身體麻痹癱瘓、‘弟弟’爆炸,
讓他在痛苦中油盡燈枯,哭求寬恕,
讓他的苦痛無休無止,直到他重歸塵土;
讓書蟲進入他的身體,令他肝腸寸斷,
當他最終迎來最後的審判時,
願地獄的火焰將他永遠吞噬。

△ 僞書《老圖書館員日誌》第9-10頁,這個詛咒顯示於右下角段落 | 紐約公共圖書館

這個詛咒的作者是美國圖書館員艾德蒙 · 皮爾森,他在1907年出於惡作劇,僞造了一份古代圖書館員日誌裏的段落,他的同事和朋友們看到後覺得非常有趣,便鼓勵他再接再厲,最終將其豐富成一份長達34頁的假文獻,並以《老圖書館員日誌》的題目出版

在前言中,皮爾森稱這是一份在1773年出版於紐黑文的稀有出版物,被他發現並再度出版。皮爾森的技術頗高,甚至在日誌中編造了假的氣象日誌,從氣溫到月相一應俱全,這令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嚴肅媒體都信以爲真。直到1927年,圖書館研究者才發現其中的瑕疵,但裏面的部分橋段,直到今天都還有被人錯當成真實文獻引用的情況。

△ 僞書《老圖書館員日誌》扉頁 | 紐約公共圖書館

儘管中世紀圖書裏的詛咒寫得別出心裁、五花八門,但對於它是不是真的能夠起到作用,至今仍是個謎。在這些詛咒寫成的年代,拉丁文遠不是一門通俗易懂的語言,如果偷書賊根本看不懂詛咒的含義,詛咒是否還有用呢?不過,這倒不意味着中世紀僧侶們的做法純屬白費功夫,對下咒的人來說,就算書丟了,大概只要想到偷書的人會遭到報應,心裏還是會舒服一些

這種心理安慰,就好比今天的人會在筆記本上寫上一句“這個本子是張三的,如果發現,請致電XX,必有重謝。”之類的話,萬一把本子落在星巴克或是自習室,也許真的還能找回來。至少在寫的時候對物主是個安慰。

當然,有了中世紀的人們帶來的靈感,或許下次可以在怕丟的東西上附一句更惡毒的咒語,如果被小偷惦記上了,就算他把東西偷走,這份“美好祝願”也能伴隨他好一陣子

參考文獻

[1].Basbanes, N.A. A Gentle Madness: Bibliophiles, Bibliomanes, and the Eternal Passion for Books. New York: Henry Holt & Co., 1995

[2].Drogin, Marc. Anathema! Medieval Scribes and the History of Book Curses. NJ: Allenheld & Schram, 1983

[3].Lerner, Fred. The Story of Libraries: From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to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 Continuum, 1998.


作者:翁昕

編輯:vicko238

*本文來自果殼(ID:Guokr42),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殼

建議你關注一下


☀️

編輯 = 鏡子

圖片來源 = GIPHY

商務合作  [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