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尋求資助出版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寫完了,終於有時間來總結一下過去,也展望一下未來,希望能為《可以量化的軍事》找到資金資助來完成書籍的出版。

這篇文章的主要包括4部分內容:

(1)總結《可以量化的管理學》的出版過程,非常感激姚總的慷慨資助。

(2)希望為《可以量化的軍事學》找到資金資助,來完成書籍的出版,以便和大家分享我的研究所得。

(3)總結《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寫書過程。

(4)介紹《可以量化的軍事學》的主要內容。

(1) 總結《可以量化的管理學》的出版過程

《可以量化的管理學》在18年9月出版,到現在也有半年多了,一直想寫點總結,但是因為忙於寫《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就擱下了。《可以量化的管理學》能夠順利出版,完全得益於秋水伊人創始人姚虞堅的慷慨資助,沒有姚總的資助,這本書不會順利出版,在此我要再次感謝他,他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我與姚總素不相識,他能資助我出版對我來說就好像夢一樣。我總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章,突然有一天他給我留言,說願意資助我出書,我就加了他的微信,他問我大概需要多少錢,說可以資助我出版,並且不要任何回報。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天大的好消息,《可以量化的管理學》寫完了一直沒有資金出版,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我。當我和出版公司談好合同後,我把這件事在微信上告訴了姚總,姚總直接就把錢發到我微信上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們素不相識,沒有打過一個電話,沒有一次視頻聊天,他不要任何回報,就資助我了。我興奮了一晚上,非常感激姚總的信任和垂憐,沒有他的資助,這本書不可能順利出版。

(2)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尋求資助出版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寫完了,全書32萬字,326張圖片,非照片圖片都是我親手繪製的,出版需要3.4萬左右,非常渴望能為這本書找到資助。我從2010年開始研究兵法,到2019年也有10年的時間了,《可以量化的軍事學》是我10年的研究所得,希望能分享給大家。

我是使用物理學思維分析軍事學,讓軍事學從藝術變為科學。我非常喜歡喬布斯的一句話:「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我小時候的願望就是希望能看到事物的本質,總喜歡問為什麼。長大之後越來越覺得我自己的使命就是為世界的運轉提供理論支持,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就是我活著的意義。我的MBTI測試是INTJ。

我的才儲的分析為:「性格類型傾向為「 INTJ 」(內向 直覺 思維 判斷 傾向度: I95 N96 T91 J80 不假思索指數:15)」 INTJ的分析文章是這樣寫的,「INTJ的使命就是改變世界。」物理學家牛頓,經濟學家凱恩斯,程序員扎克伯格,發明家特斯拉,思想家薩特,物理學家霍金,企業家馬斯克都是INTJ。我希望自己也能改變世界,我的方法是研究世界,為世界提供理論支持,就像牛頓發現牛頓力學一樣。

我分析軍事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的方法是物理學思維,主要包括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兩種方法,廣義動量定理是物理學動量定理的擴展,用來分析如何產生和增加成果,系統思考來源於控制理論,用來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我為軍事學,管理學和經濟學提供物理學的思維方法,讓這些學科更簡單直觀,讓讀者更快的到達事物的本質,減少人們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為世界發展做出點貢獻。

(3)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寫書過程

我從2010年開始學習兵法,到今年也有10年了,這10年當中,主流的軍事學書籍我基本上都讀過,《孫子兵法》我看了數不清多少遍,70萬字的《戰爭論》我也看了幾十遍了。

我以前一直喜歡兵法和管理學,但只是停留在喜歡上,並沒有怎麼樣。2009年研究生畢業之後進了一家國企,那家國企比較安逸,沒什麼事情。突然就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該幹什麼,然後整天的無所事事。半年後,終於忍受不了這種無所事事的生活,想要找點事情做,然後就決定多看書學習,希望以後能用得上。最開始看的是《哈佛商學院管理全書》,然後又看了孫子兵法等,從2010年到現在的7年左右時間裡,看的書應該能有幾千本了,看的多了也就總結到了書里的經驗,最終發現了廣義動量定理,使用力學來分析各種軍事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理論。加上我的大學專業是控制理論,而系統思考又來源於控制理論,對於系統思考的正反饋和負反饋模型我很熟悉,用來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很有效。至此,就有了分析各種理論的2大方法,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專研和思考的人,我舉一個我學習《孫子兵法》的過程。

那時我對兵法很感興趣,就開始專研兵法。《孫子兵法》是世界十大兵法之一,又是中國流傳數百年而經久不衰的作品,所以我就選擇了孫子兵法作為第一個軍事理論的書籍。我買了一本孫子兵法,看了幾遍,不知道孫子在說什麼,翻譯後的白話文意思可以理解,但是它講述的是什麼,怎麼能獲勝一直沒看懂。然後我就開始看網上和書店中《孫子兵法》相關的書籍,所有我能找到的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我都看過,但是我還是不懂。我想,《孫子兵法》肯定有用,並且是兵家聖典,流傳百年必定是精品,所以我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孫子兵法背下來了,13篇共6000多字,字數不多,但是因為是古文,背誦的難度不小。雖然我幾乎可以一字不差的背誦整個《孫子兵法》,但是我還是不懂它到底在說什麼。後來我開始看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我才開始慢慢懂得孫子兵法在說什麼。《孫子兵法》13篇的6000多字幾乎涵蓋了戰爭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都是結論,並沒有給出得到這個結論的過程,所以很難看懂。而《戰爭論》共70多萬字,它的論述包含了作者對於每一個結論的論證過程和戰爭實例,所以更容易在邏輯上理解。接著我開始研究蘭切斯特法則,這個法則包含近距離作戰原則和遠距離作戰原則。隨著我研究的深入,我越發的覺得第一法則和動量定理很像,第二法則和動能定理很像,後來我創立了廣義動量定理,這些軍事理論忽然之間就變得豁然開朗,每一種理論都能在廣義動量定理中找到對應的核心原則。我學習孫子兵法從無知到學懂大概經歷了5個階段,前後大約4年左右。

第一階段,讀了幾遍《孫子兵法》,知道它的字面說的是什麼。

第二階段,查閱所有《孫子兵法》相關的書籍,細究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的不同解釋。從古至今,給《孫子兵法》作註解的名人有很多。

第三階段,背誦《孫子兵法》。不需要翻書,就能背誦全文,解釋每一句話的字面意思。

第四階段,熟讀《戰爭論》,開始漸漸理解《孫子兵法》。

第五階段,學習蘭切斯特法則,創立了廣義動量定理,才真正理解孫子兵法13篇每一篇講述的是什麼,如何獲得勝利,在各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做。很巧合的是,孫子兵法13篇的前後排列順序在邏輯上和廣義動量定理是一一對應的。

我學習其他理論的過程也與這個過程類似,只不過在我發現廣義動量定理之後,分析和理解的速度變快了。對於需求定律公式,我大約花費了1個月才推導出需求定律公式,需求彈性,解決傳統需求定律的三個反例。而對於拉弗曲線,我只花費了幾個小時就推導出了拉弗曲線公式和畫出完整的拉弗曲線圖形。

(4)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的主要內容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利益。戰爭是一個互相毀滅的過程,它的主要力量是暴力,以戰鬥為主要作戰形式。戰爭的本質是廣義動量MV的碰撞。

戰爭的基本原則為:集中優勢兵力F,使用正奇作戰方式(方向α),在同一時間t,打擊敵人的弱點(作用點),從而使兵力的對比優勢逐漸擴大,形成正反饋效應,最終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果。

本篇將主要的戰爭理論進行了歸類分析,將軍事學分為十大理論流派(如圖4-1所示):

圖4-1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全書結構

作者根據各戰爭理論強調的重點,通過廣義動量定理與系統思考對戰爭理論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共分為十個流派。

1)基礎派,蘭切斯特法則是戰爭的基礎理論,第一法則的本質是動量定理,它描述了遠距離作戰的情況。第二法則的本質是動能定理,它描述了近距離作戰的情況。現實戰爭介於第一法則和第二法則之間,2倍的兵力足以戰勝敵人。由於蘭切斯特方程的計算離實際有偏差,作者通過系統框圖推導得到了廣宇方程,可以更準確的對敵我雙方的兵力情況進行計算。並且通過廣宇方程推導出了戰爭的四條核心原則:1)集中兵力;2)奇襲;3)同一時間打擊;4)打擊敵人弱點(如圖4-2所示)。

圖4-2 蘭切斯特法則

2)力量派,強調通過增加力量F來增加成果,以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為代表。力量派的核心是增加力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中的力量F,就可以改變成果MV

德國軍事大師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總結了戰爭的核心四原則: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們所可能動用的一切兵力。

(2)儘可能集中兵力在準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

(3)不可浪費時間,行動快速可獲得先機。奇襲,為獲致勝利的最強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來追隨已獲的成功。追擊已敗的敵人實為獲致勝果的唯一手段(如圖4-3所示)。

圖4-3 《戰爭論》的戰略四原則

在游擊戰中,弱者採用分散兵力的方式來保全自己,防止被敵人以優勢兵力而殲滅,游擊戰是《戰爭論》中集中兵力的反應用。

3)謀略派,強調通過謀略α的運用來增加成果,以孫武的《孫子兵法》,李德?哈特的《戰略論:間接路線》、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博福爾的《戰略入門》為代表。謀略派的核心是選擇合適的謀略方向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中的方向α,就可以改變成果MV

在《孫子兵法》中,從邏輯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包括戰略、戰術和環境。也可以稱為戰略、戰術和戰地。戰略的原則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勝利。戰術的原則是:集中優勢兵力,使用奇正的方式,在同一時間,打擊敵人的弱點。環境的原則是:增加環境的正面影響,減少負面影響,從而增加對比優勢而獲勝(如圖4-4所示)。

圖4-4 《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

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它強調間接路線而不是直接路線。間接路線戰略是最具效果、最為經濟的戰略形式。看似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徑」。在任何競爭中,只有擊敗對手才能獲勝。而在未克服對手的抵抗之前,應首先減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引出自己的防線之外。這就是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所在。《戰略論:間接路線》給出了戰略和戰術8要點,8要點和核心是顛覆和擴張,顛覆就是為敵創造弱點,擴張就是打擊敵人弱點。軍事學的核心原則是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如圖4-5所示)。

圖4-5 《戰略論:間接路線》的主要原則

在《戰爭藝術概論》中,若米尼將戰爭分成了6部分,分別為戰爭政策、戰略、大戰術、戰爭勤務、工程藝術和基礎戰術,《戰爭藝術概論》只研究前四部分。《戰爭藝術概論》的核心原則是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關鍵點。戰略四原則為:1)將主力投到決定點上。2)側翼迂迴和正面閃電突擊相結合。3)正面突破分割敵人,然後各個擊破。4)第四條是追擊敵人以擴大勝果(如圖4-6所示)。

圖4-6 《戰爭藝術概論》的主要原則

在《戰略入門》中,博福爾將戰略分成了三個層次的金字塔結構,頂點是總體戰略,其任務是協調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每一個領域的全面戰略;而這些全面戰略又負責協調在其領域內的作戰戰略。軍事戰略僅僅是全面戰略中的一種形式而已。根據環境的不同,它可以扮演主角,也可以扮演配角。如果包括戰術和技術,那麼這個金字塔的下兩層是戰術和技術,形成五層金字塔結構(如圖4-7所示)。

圖4-7 《戰略入門》的主要原則

4)精確打擊派,強調通過選擇合適作用點來增加成果。以富勒的癱瘓攻擊和沃登的五環打擊理論為代表。精確打擊派的核心選擇合適的作用點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中的作用點,就可以改變成果MV

富勒提出了癱瘓攻擊,指的是攻擊敵方指揮系統為首要目標的「癱瘓攻擊」,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這種思想。

沃登上校提出了「五環打擊理論」,第一環是指揮控制環;第二環是生產設施環;第三環基礎設施環;第四環是民眾環;第五環是野戰部隊環。越是內環,打擊效果越明顯(如圖4-8所示)。

圖4-8 五環打擊理論

5)時間派,強調通過時間t來增加成果,以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為代表。競時派的核心是增加時間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中的時間t,就可以改變成果MV

《論持久戰》的主要原則是:由於戰爭是力量的競賽,在戰鬥時,力量強的一方會獲勝。而抗日戰爭前期的形勢是敵強我弱,如果進行決戰就會失敗。所以此時應該避免決戰,從而否定速勝派。現在的力量對比是敵強我弱,我方想要勝利,需要達到我強敵弱的力量對比,從而進行決戰,獲得勝利(如圖4-9所示)。

圖4-9 《論持久戰》主要原則

6)數量派,強調通過增加產出數量n來增加成果,以宮本武藏的《五輪書》和殲滅派為代表。數量派的核心是增加產出數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中的數量n,就可以改變成果nmV

《五輪書》分為五卷,包括地、水、火、風和空這五卷。《五輪書》的核心原則是使用雙刀增加獲勝的可能,書中寫道:「既有雙刀何不用雙刀?武器盡出,勝算大矣。」使用兩隻手操作兩把刀,而不是兩隻手握一把刀,從產出的角度來說,增加了自己招式的多樣性,更利於獲得勝利。二天一流通過使用雙刀來增加自己的產出,這和工業工程上要求使用雙手操作來增加產出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如圖4-10所示)。

圖4-10 使用雙刀獲勝

殲滅派指的是全部或大部殺傷、生俘敵人,徹底剝奪敵人戰鬥力的作戰流派。殲滅戰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

7)質量派,強調增加每個人的能力m來增加成果,以蘇沃洛夫的《制勝的科學》為代表。競質派的核心是增加產生質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中的質量m,就可以改變成果nmV

《制勝的科學》強調增加士兵的能力來增加產出,如果將士兵看成是俄羅斯的產品,那麼俄羅斯就是以低成本和高質量的士兵來打敗敵人。在戰爭中,射中敵人的命中率可以看做是射擊的質量,執行命令的執行程度可以看做是執行質量。蘇沃洛夫通過強調對士兵進行嚴格的操練和鐵的紀律,來增加士兵的單個產出質量,從而增加軍隊整體的產出質量。

8)速度派,強調通過增加速度V來增加成果,以郭嘉的兵貴神速、富勒的《裝甲戰》和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為代表。速度派的核心是增加速度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中的速度V,就可以改變成果MV

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郭嘉說:「兵貴神速」。孫子在九地篇中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意思是說用兵之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裝甲戰》是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所著,富勒創造性的提出了以裝甲部隊縱深突破造成敵人戰略癱瘓為核心的一整套在機械工業時代準備和進行戰爭的理論,並深刻地影響和作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裝甲戰的核心原則是:快速運動可以獲勝(如圖4-11所示)。

圖4-11 《裝甲戰》的主要原則

閃電戰,也叫閃擊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閃電戰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襲、集中。閃電戰通過快速運動來獲得勝利。

閃電戰是德國名將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所創造,坦克是閃電戰的主要武器,坦克集裝甲、運動和火力於一身,是陸戰之王(如圖4-12所示)。

圖4-12 陸戰之王——坦克

9)空間派,強調力量在空間s上的積累效應,其本質是動能定理,以麥金德的《陸權論》、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杜黑的《制空權》、制太空權、制網路權、制信息權和制腦權為代表。空間派的核心是增加空間上的力量可以增加空間上的成果,其本質是改變動能定理Fs=1/2mv2中的力量,就可以改變積累成果1/2mv2。

《陸權論》是世界十大兵書之一,其作者是英國地緣政治學鼻祖哈爾福德?麥金德。1904年,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心臟地帶」,把歐、亞、非三大陸稱為「世界島」,從而得到了著名的論斷,

誰統治了東歐誰便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便控制了「世界島」;

誰統治了「世界島」誰便控制了世界。

陸權論的本質是從中心向邊緣地帶擴張的戰略,先佔據最核心的地理位置,然後向周邊進行擴張,最終控制整個世界(如圖4-13所示)。

圖4-13 麥金德的陸權論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是世界十大兵書之一,作者是美國海軍軍官及歷史學家的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海權論的核心是: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如圖4-14所示)。

圖4-14 《海權論》的主要原則

空權論首先由義大利將軍朱利歐·杜黑提出,他認為「天路」是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而空權可以決定戰爭的命運。《制空權》一書提出了「掌握制空權就是勝利」的著名論斷,對於各國軍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圖4-15所示)。

圖4-15 《制空權》的主要原則

太空戰是指利用天基武器系統,以爭奪制天權為目的的作戰行動,是以地球的外層空間為戰場所進行的攻與防的作戰。它既包括作戰雙方天基武器系統之間的格鬥,也包括天基武器系統對地面和空中目標的打擊以及從地面對天基系統發動的攻擊。其目的就是剝奪對方對太空的使用權。

網路戰是破壞對方的計算機網路和系統,刺探機密信息以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或損害設施造成經濟受損的一種惡意行為。

信息戰是為奪取和保持制信息權而進行的鬥爭,亦指戰場上敵對雙方為爭取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通過利用、破壞敵方和保護己方的信息系統而展開的一系列作戰活動。

隨著腦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大腦為載體,以認知空間為作戰空間的新的戰爭形式在悄然打響。爭奪「制腦權」問題已成為世界各軍事強國相互競爭的新的戰略制高點。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揭示人類智能形成和運作機制,將對未來戰爭產生難以預見的影響。

10)系統派,強調力量的相互影響。系統派可以分為負反饋派和正反饋派。負反饋派以均勢派為代表,正反饋派以伯納德·布羅迪的《絕對武器》為代表,正反饋派也就是核威懾派。均勢派的核心是多方力量相互牽制和制衡,使軍事系統的合外力F為零,不產生破壞性的成果MV。力量的制衡使每一方發動戰爭獲得的利益變小,成本變大,從而使戰爭獲得的總盈餘變小,減少戰爭的發生。

均勢理論是主權國家追求安全最普遍的一種手段。主權國家通過自身或聯盟的力量來制衡潛在或現實的對手,實現力量均衡,從而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均勢的實踐即均勢外交。比較著名的有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和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均勢戰略的本質是一種負反饋模型。權利的均衡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完成,一種是減少力量大的一方,一種是增加力量小的一方。書中寫道:「均衡過程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完成,一是減輕天平較重一側的分量,一是增加較輕一側的分量(如圖4-16所示)。」

圖4-16 減少重的一方或增加輕的一方

《絕對武器》開創了一個新的理論流派,戰爭從主要為互相毀滅到相互威懾的理論,原子彈的鏈式反應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能夠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摧毀力,這個學派可以稱為正反饋派或者核威懾派。伯納德·布羅迪說:「原子彈是一種『絕對武器』,它不僅具有史無前例的巨大摧毀力,而且對傳統作戰方式和國防政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於核武器威力巨大,難以防禦,一旦各國開始核戰爭,那麼戰爭會毀滅整個人類文明甚至毀滅整個世界(如圖4-17所示)。」

圖4-17 原子彈爆炸

每一部軍事理論都有所側重,但並不是說其他因素可以沒有。在廣義動量定理中,力量F、方向α、作用點、時間t、數量n、質量m和廣義動量V是廣義動量定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一部軍事理論在強調其中一種的重要性時,也會論述其他因素的影響。

戰爭是敵對雙方互相毀滅的過程,不僅能毀滅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更是毀滅了創造人類文明本身的人類。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其目的是為了利益,也可以說戰爭是為了更好的和平。戰爭可以通過智謀,外交,戰鬥等途徑而取得勝利,進而達到政治目的,獲得利益。戰鬥只是戰爭的一種形式,戰鬥的目的是追求有效的消滅敵人,並且減少自身的傷亡。即戰鬥的目的是追求戰鬥力盈餘最大化。而追求戰鬥力盈餘最大化又可以分為追求自身戰鬥力最大化,這是《戰爭論》的核心;另一個是追求對手實力最小化,這是《戰略論:間接路線》的核心。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正面

下邊是《可以量化的軍事學》中關於《孫子兵法》的詳細分析

可以量化的《孫子兵法》目錄導航 kelianghua.com/html/343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