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靜思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妙色王因緣經》

  《妙色王因緣經》稱,帝釋天(古印度教天神之首,佛教認爲他是護法之神,傳說在釋迦牟尼出生時,他與梵天共守在其左右)化作夜叉,來到千方百計尋求妙法的妙色王面前,提出說法的條件,就是要喫活人的血肉。誰知妙色王同意了,於是,帝釋天先喫了王子,又喫掉了王后,還提出要喫妙色王本人。妙色王聽了後,便說道:“請你先爲我說法,然後我就捨身給你當食物。”於是,化作夜叉的帝釋天便宣說了這一偈語,隨後露出天帝真形來,並使剛纔“喫掉”的王后與王子重新復活。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愛,貪愛,愛慾。佛教所說的“十二因緣”之一。貪愛財物、愛戀異性,被佛教視爲世俗生活中得以發生而不能解脫的最重要的原因。“愛”是一種泛指,是指人世間的種種慾望。這也捨不得,那也放不下,見着自己喜歡的就想佔爲己有,有了就怕失去,這也擔心,那也害怕。憂愁與恐懼隨之而來。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愛是憂愁、恐怖的根源。沒有愛,也就沒有了憂愁,沒有了恐怖。在充滿慾望的世間,我們愛美食、愛錦衣、愛金錢、愛精舍;我們還愛功名、愛虛榮、愛自己一切能愛的、想愛的所有。因爲有這麼多的慾望,所以當自己喜歡的東西得不到或者受到損害時,我們就會憂愁;當自己喜歡的東西受到失去的威脅時,我們就會恐怖。

  文章來源:《禪·詩靜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