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活健康网新闻部/综合报导)台湾属于亚热带气候,即使入秋白天气温仍高达35-36度,炙热阳光下在户外活动皮肤可能变黑或晒伤。除了引起光敏感反应的食物,如柑橘、葡萄柚,胡萝卜、芹菜类等,药害救济基金会提醒,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会让平常对阳光不那么敏感的肌肤,突然变得很容易晒伤,或出现发红、肿痛,甚至引发皮肤炎等症状。

药物光敏感反应 可能出现水泡、脱皮等严重晒伤

高雄慈惠医院药剂科药师洪俊彬表示,药物光敏感反应依特征分为光毒性与光过敏性。光敏感药物让皮肤对光更为敏感,经吸收紫外线后引起光毒性,造成皮肤损伤,光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引起光敏感所需剂量较大,日晒后约数分钟至数小时就可能作用,主要发生在日晒部位,出现似严重晒伤如水泡、脱皮等症状。

光过敏性以皮肤炎为主,与个人免疫反应有关,如有免疫疾病的特异体质患者,就容易出现光过敏反应,光过敏性反应发生率较低,引起光敏感所需剂量较小,日晒后约24-72小时就可能作用,除了引发像晒伤的症状,还可能蔓延到其他未曝晒部位,严重可能出现类似史蒂芬强森症候群(皮肤广泛性脱落、坏死、黏膜糜烂等)。

防晒、补水做足 避免光敏感反应

药害救济基金会根据医学文献,汇整较常引起光敏感反应的药物,包括:fluoroquinolones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类抗生素、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NSAIDs、利尿剂、口服A酸剂、sulfonylurea类降血糖剂、statins类降胆固醇药、抗霉菌药物等。预防药物引起的光敏感反应,洪俊彬药师提供下列建议:

1) 做好防晒措施/

服用易引起光敏感药物时,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特别是上午10时至下午4点间在户外活动,可穿著长袖衣物、戴帽子、阳伞等遮蔽物,也可涂抹防晒品,减少紫外线吸收。

2) 补充足够水分/

以体重70公斤为例,每天约须补充2000-2500cc的水,以每次300-500cc分次摄取为宜。

药害救济基金会提醒,若曾有光敏感反应病史,应主动告知医师,以便调整药品品项、剂量。若正在服用上述抗生素、消炎止痛、降血糖、降胆固醇等药物时,需特别做好防晒措施,并考虑尽量于夜间服用,并注意是否发生光敏感反应。若发现皮肤出现前述反应,应立即回诊就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