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車是“拾荒大軍”的標配

拆違高房租,“拾荒大軍”在萎縮

城市“拾荒大軍”多年來一直都是城市回收體系的主力軍。他們是騎着三輪車走街串巷收廢品的人,一般有固定的活動區域。居民跟他們很熟悉,一個電話過去,他們就會上門來收。可樂瓶、大的礦泉水桶、廢報紙、廢紙板、廢家電,他們都能處置。

“廢報紙1塊錢1斤,我賣到回收站是1塊兩毛五;廢紙板便宜一點,回收價格在5毛錢左右,我賣到回收站7毛。基本上每斤廢品賺兩毛錢。”

在上海長寧區新華街道做廢品回收的張麗今年50多歲,是城市“拾荒大軍”的一員,在這片區域已經收了近20年廢品。大多數時候一天收廢品“1000多斤是有的”。

不過張麗覺得,這幾年日子沒原來好過了:“道路交通管得嚴了,周邊近點的回收站關了好幾個,房租也漲了。”

據張麗介紹,她收廢品的區域,過去有好幾家廢品回收站,步行距離甚至在20分鐘之內,近幾年基本都關掉了。如今張麗賣廢品要騎電動車到外環,來回兩個半小時。”張麗原來住的老公房月租金1300元,隨着老公房動遷,搬家後房租漲到3500元,“馬上就要漲到4000元了”。

半月談記者調查瞭解到,一批廢品回收站場地不合規、手續不齊全,因屬於違法搭建而被拆除。社區也不太喜歡廢品回收站,一方面髒亂差,居民投訴多,另外也可能影響區域經濟價值。

“城市的政策、拆建體系對廢品回收行業影響巨大。”公益環保人陳立雯介紹,有的大城市廢品回收集散被趕到郊區,城內回收鏈條上的人,今天有地方幹活,明天可能就得搬家走人,生存空間缺乏保障。稍微年輕一點的人都離開了這個行業。

2018年8月8日,廈門市思明區志願者週末服務活動,拾荒者三輪車經過,好奇張望。

新回收體系遇高成本難題

城市每天都在產生大量垃圾,有效地將它們分揀出來,對於資源再生、環境治理和城市發展至關重要。上海市近年推進“兩網融合”爲城市垃圾回收新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契機。所謂“兩網融合”,就是城市環衛系統和可回收系統兩個系統的融合。

長寧區上航新村的垃圾廂房管理員郭元負責廂房管理,檢查居民分類結果,同時他也是一家回收企業——上海新錦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公司的員工,把居民送來的可回收物進行分類。

“新錦華每兩天來小區收運一次廢品。廢玻璃、乾淨的塑料袋、牛奶盒等屬於低值可回收物,平時收廢品的人都不要,但新錦華能收。”郭元說,賣廢品的錢都算作他的收入,一個月有1000多塊。

新錦華涉及幾乎全品類物品回收,工廠企業一直是他們的主要客戶,如今加入“兩網融合”體系的建設中。新錦華副總經理孫亞明介紹,居民區的資源回收並不是一個好生意,“一些低值可回收物的價值甚至抵不了運費”。

針對上述問題,上海發佈指導意見,推動回收系統“點、站、場”的建立。例如小區的垃圾廂房可作爲回收點;原則上每個街道還應建立一箇中轉站,面積不小於500平方米;郊區各區則至少配置一個集散場。“點、站、場”的定位是城市基礎設施,方便企業堆放中轉貨品,降低物流成本。

2019年2月23日,在山東泰安泰山景區,拾荒的老人,面對車流,正在準備穿越馬路。

也有一些互聯網公司想做資源回收。以小黃狗爲例,在上海多個小區放置了智能回收箱,分類回收紙類、塑料、金屬、飲料瓶。居民選擇投放的物品種類,就可以自助稱重積分,積分可提現。居民也可用App和微信小程序預約上門收廢品。據小黃狗負責人介紹,已經在上海800多個小區放置智能回收箱。

然而,新體系的建立並沒有那麼容易。其中“點、站、場”的選址就是個難題,尤其是中心城區。以上海市徐彙區爲例,想要每個街道選址建500平方米的中轉站不容易。徐彙區綠化和市容管理部門介紹,目前“不強求中轉站面積一定達到500平方米,只要能實現一定功能就行”。

互聯網模式下的智能回收同樣面臨運營成本高的問題:“回收箱的箱體很容易填滿,需要人及時清理,還需要人短途駁運至堆放點”“一天下來利潤覆蓋不了人力成本”……

新舊交匯,拾荒人可納入新體系?

新舊碰撞,對於拾荒人來說,面臨的更是“何去何從”的問題。

“城市離不開他們,但也容不下他們。拾荒者遊離在正規的垃圾處理體系之外,讓可回收物在過去沒有任何政府支撐的條件下得到回收。但是城市拾荒者不屬於現代的、工業的、城市的企業或者經濟部門,也不屬於傳統的農業,他們沒有被納入社會治理體系。”上海市循環經濟協會相關人士表示。

新體系的建立雖然不夠順利,但更規範的回收體系是大勢所趨。“點、站、場系統運營起來之後,可以更好地進行廢品流向追蹤管理。過去不少廢品都流向小作坊進行加工,帶來環境隱患的同時,正規處置企業缺少貨源,無法做大規模。”田強環保董事長鬍喜超說。

在新的體系裏,“拾荒人”的位置如何?

“我覺得可以‘收編’一些原有回收體系的人,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與居民建立了長期信任關係。可以讓他們負責回收點、回收站的運營。”胡喜超說,“包括一些無法獲得資質的回收站,我們可以先把管理規範起來。讓原來的回收站管理人員繼續管理。”

城市“拾荒大軍”是城市回收體系的主力軍

陳立雯也提議,新體系建立的同時,要考慮利用原有的回收體系。“廢品種類之多無法細數,僅硬質塑料就可以分出幾十類。精細分類是廢品再生利用的基礎,這也是原有回收體系最大的優勢。重建一套排除民間羣體的廢品回收體系將浪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但“收編”不是隨便掛名,怎麼“收編”要從長計議。一個廢品回收站的責任人表示,對於回收站的“收編”來說,要警惕簡單掛靠方式和公司名稱的表面變化,“真正實現經營權的轉移變化很難,需要雙方經營思路和理念的磨合”。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6期

半月談記者:杜康 何欣榮

編輯:原碧霞

主編:孫愛東

編輯:楊建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