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發佈會結束後,小米電視營銷副總裁@小米高雄勇 在微博表示,蘋果學小米,也來鐵人三項了。鐵人三項是小米公司初期提出的硬件+軟件+互聯網綜合服務,後期小米又將鐵人三項內容升級,變爲硬件+互聯網+電商及新零售。

看看庫克用的圖,基於硬件支撐起軟件和服務,實現新的業績增長。

對比一下小米此前的“鐵人三項”:硬件+軟件+服務,綜合體驗。

是有點像。不過,小米升級後,軟件的位置被電商及新零售(近兩年的風口)替代了,軟件併入了“互聯網服務”。

小米說別人學它的,可它並沒有堅持。小米開始重視變現渠道(電商及新零售)了,蘋果則同樣重視服務和軟件,而且這次發佈會,爲了壓縮時長,硬件都給好萊塢明星讓步了(提前在網絡上發佈新一代產品),就是爲了有充分的時間,闡述蘋果在服務收費模式上的“大躍進”。

注意,小米的服務和軟件收費都是暗地裏進行的,而且蘋果大張旗鼓地打出了每月9.9美元的價格,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當然蘋果的這次發佈會也被認爲是北美地區的發佈會,因爲其內容收費模式初期可能僅會被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接受,想進入其他國家並不容易。

同樣是三角,蘋果和小米的有什麼不同呢?蘋果的更簡單、清晰、可理解,小米的就偏虛了。當然小米不是最虛的。看看這個:

樂視的“生態化反”比小米的“鐵人三項”牛多了,曾經支撐起幾十家深度關聯的公司(不像小米的生態圈企業之間相對獨立)。也有人把蘋果的轉型和樂視的“生態化反”對比,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蘋果是從一個高利潤領域穩步向下一個利潤市場拓展,而樂視是通過高交叉投資、高補貼的大投入將“餅”的概念放大,沒有穩定的、合理的回報,幾乎沒有一塊業務實現了良性循環,最終導致樂視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其實,蘋果早就在軟件和服務佈局,這次更大的變化是,實現內容、平臺收費。這麼做的前提是,蘋果龐大的在用用戶隊伍,以及IOS+APP STORE+APPLEPAY+其他構成的應用和服務環境。

這是艾媒諮詢報告中的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存量市場份額分佈,蘋果=華爲+小米=OPPO+vivo,在歐美市場,蘋果的份額更高。

回頭看看蘋果的戰略,蘋果5以後,蘋果率先推出的手機“創新”越來越少,這並不是蘋果的創新比其他企業差,而是很多“創新”在初期成熟度不高,難滿足蘋果大批量採購需要。不像有的企業,可以先做做,看看市場的反應,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要投產。例如,今年5G終端環境並不成熟,但剛剛到2月,已有超過十家的企業推出了5G概念機,而蘋果就認爲產業鏈還不足以支撐5G手機大規模上市,所以它就不會在今年急急忙忙推手機。

這樣蘋果的一些做法顯得落後於其他企業,而這些企業就可以說蘋果學它的。但這些創新的企業,不少已經倒了(例如樂視、錘子),而蘋果到現在一直在穩健地向前推進。

另:在競爭情報裏,華爲是學標杆最成功的公司,學的友商包括思科、IBM、摩托羅拉、西門子、諾基亞、中興通訊、高通、騰訊、阿里巴巴、vivo、OPPO、小米等至少幾十家公司。厲害的地方是強大的執行力和適應力,邊學習邊改進,如果榮耀只是簡單模仿小米,根本不可能成功,紅米也不能簡單學榮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