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在以“共享經濟”爲主題的分論壇上,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峯、小豬短租聯合創始人兼CEO陳馳、繽客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馬佳、VIPKID 創始人兼CEO米雯娟、新加坡 Grab 集團總裁馬明和法國橋智庫主席周瑞等就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展開討論。

  2018年可謂是共享經濟的多事之秋,外界開始對這個紅極一時的“風口”產生質疑。此次分論壇的嘉賓不僅就質疑進行正面迴應,還對共享經濟如何與監管措施之間如何平衡、共享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作出了進一步探討。

  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以“共享經濟”爲主題的分論壇現場。 直播視頻截圖共享經濟“高樓”未塌

  作爲曾經備受矚目的互聯網“風口”,共享經濟在2018年似乎迎來了“多事之秋”,外界開始出現對這一新經濟發展模式的諸多質疑。對此,分論壇現場嘉賓們卻有着不同的看法。

  Booking.com 繽客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馬佳坦言,共享經濟在去年的確遇到了一些問題,但並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她表示應該看到新經濟模式對高價值資源的再利用有着莫大幫助,同時還幫助實現了消費者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共享經濟本身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小豬短租聯合創始人兼CEO陳馳和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峯也認爲,共享經濟依然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陳馳表示:“我沒有高樓起了又塌的感覺。共享經濟這個行業是創業者和投資者一起用一個很高的槓桿,迅速的改變和創造一些事情。我們要平常心看待(行業)泡沫破裂的過程,共享經濟去年有一些標杆性的企業是發展的非常好的。”

  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峯。 直播視頻截圖

  Grab是目前東南亞地區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被稱作東南亞“滴滴”和“美團”的。該集團總裁馬明認爲,共享經濟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特別是在東南亞。“中國和其他地方有一種延後效應,很多時候是中國先出現,東南亞18到24個月以後纔出現。我們看到外賣和共享單車,在東南亞市場的滲透率低很多,汽車保有量低很多,食品價格低很多,現在我們在東南亞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馬明還強調,“東南亞的基礎設施比中國發展的差的遠,在東南亞有4千萬人是沒有地鐵、高鐵的,這在經濟發展上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創造很多政府無法提供的服務。”

  平臺型企業更應自律

  相關部門的監管措施和新經濟、新業態的健康持續發展如何平衡?這是近年來以共享經濟爲代表的新經濟高速發展背後引起的思考。

  陳馳認爲,未來30年,企業將面臨着媒體環境、公共的情緒、政府監管思路的巨大變化,不能再用“摸着石頭過河”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我們要儘早的找到一些確定性的監管方式,特別是平臺企業和政府公衆之間的關係,相對來說是有跡可循、有法可依的。(如果不這樣)帶來的或許不是便利,可能是麻煩。去年的事件不見得滴滴在這個事情上有多大責任,而互聯網發展到今天這些平臺型企業的力量太大了,因此他們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所以我們(小豬短租)從今年開始改變了思路,我們積極的和政府推動一些監管方法的落地,不要等事情爆發不可收拾再來解決。”

  VIPKID 創始人兼CEO米雯娟表示,政府對於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是持包容審慎的態度,這其實也爲共享經濟提供了快車道。她認爲從監管角度來說,企業自律是最爲重要的。

  VIPKID 創始人兼CEO米雯娟。 直播視頻截圖

  馬佳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她表示作爲平臺型的企業,如何做到自律,如何加強平臺自身的管控和規則優化,如何利用技術方法來加深平臺對資源利用的效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平臺有一個比較開放的心態,去歡迎有關部門透明高效、與時俱進的監管,至少這是Booking.com在中國採取的態度。”

  共享經濟或驅動生產關係改變

  在談到未來共享經濟還可能在哪些領域進一步“開花結果”,現場嘉賓不約而同都提到了教育、醫療、製造業、農業等。

  法國橋智庫主席周瑞認爲未來共享經濟不僅是節省資源,更多是創造資源進行分享,而非單純地將一個傳統行業轉變爲“分享”的行業。

  以製造業、醫療和農業爲例,陳馳認爲下一步共享經濟不再是以簡單的平臺模式爲主,而是會有更多新技術的接入、協同網絡的建立和監管方式的改變,“下一步共享經濟的發展可能需要一些其他的變量,比如說一些更新的科技進來。從模式上面來說,純平臺模式不見得能在純生產要素上做到顛覆。共享創造新的價值,表現出來全生產要素一定要有極大的提升。”

  對此,白雲峯與陳馳所見略同,他認爲未來的共享經濟一定是在技術驅動和連接下的生產關係改變。以教育行業爲例,他表示利用技術力量將教育數據與場景進行融合,從而主力教育基礎設施的創新和變革。“在互聯網技術發達的今天,孩子們學習知識的方式應該有原來不變的元素,也應該有改變創新的元素,教育的未來門檻可能會更高。”

  在新技術的運用中,人工智能是當下的一大熱門,不過白雲峯卻表示,AI與行業的融合其實並沒有外界所想的那麼“懸乎”,人依然是主要因素。以教育爲例,他表示如果說“教”上可以AI+老師,那在“育”上則一定是老師+AI,“在教的工作當中,(人工智能)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放大邊界,讓更多學生共享,但是在‘育’這個維度上人依然起到主要作用。”

  採寫:南都記者 徐冰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