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剛到來不久,我們就聽說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1月8日,北京西城區某小學發生了傷人事件,20個孩子受傷。

我們在譴責傷人者的同時,更要關注的是那些經歷此次事件的孩子們。當孩子們經歷了、親眼目睹了,或聽到這些危機事件後,一種不安全感會不自覺的湧現。這種不安全感可能會引發孩子們一系列情緒或者行為表現。

比如有的孩子開始變得很敏感,對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格外驚醒、容易哭鬧,甚至無法安然入睡;有的孩子情緒持續低落,對本次事件閉口不提;有的孩子可能會害怕去學校,總想留在父母身邊,或者待在家裡不出門;有的孩子可能沒辦法注意力集中,上課的時候開始走神,回家以後無法集中注意完成作業...

為了讓孩子重建安全感,家長、老師乃至社會需要共同努力,來幫助孩子們走出此次事件對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

北師大心理學部兒童創傷幹預小組的二十多位師生在陳師韜老師的帶領之下,將陸續推出面向家長和老師的《危機幹預應急手冊》。希望我們能通過科普的方式讓家長和老師瞭解如何做才能共同幫助孩子走出陰霾,重獲陽光。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危機幹預應急手冊(家長篇)》

如何評估創傷性事件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創傷性事件對個體造成的影響一般是在多種因素互相影響下產生的,其中主要包括 (a) 創傷性事件的特質和 (b) 個人風險因素。我們需要通過瞭解孩子對此事件的反應,以評估此事件對其造成的影響。

創傷性事件的特質可包括事件的可預測性、持續性、規模及所造成的後果。一般來說,突發和意料不到、涉及嚴重傷亡和持續長時間的事件會對個體造成較大影響。

個人風險因素可包括是否身處危機事件發生現場、與當事人關係及個人的脆弱程度。一般來說,越接近事發現場、與當事人關係越密切、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缺乏社交支援或平日應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會較容易受創傷性事件影響(Brock, 2011)。由此可見,即使目睹/聽聞嚴重的傷害性事件的孩子也需要大人們的關注。

創傷性事件發生後,家長能做些什麼?

01 識別創傷信號

有時候,孩子的異常表現很容易被家長忽視,這需要家長細心的觀察和了解,評估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創傷性事件的影響。經歷創傷性事件的孩子往往會在情緒、行為、身體感知和思維方面表現出和以往不太一樣的癥狀。

針對學齡期兒童,他們可能的具體表現如下:

情緒方面

  • 焦慮、恐懼,以及對自我和他人安全的擔憂(對家長或老師依賴程度增加);
  • 不安情緒增加(異乎尋常地煩躁,喜怒無常);
  • 過度喚醒(例如,睡眠困擾,或者易受驚嚇);
  • 情緒麻木(例如,似乎對創傷事件沒有什麼感覺)。

行為方面

  • 活動水平增加或減少;
  • 離羣獨處,不願與他人接觸;
  • 注意力和/或專註力水平下降;
  • 出現言語或行動上的攻擊行為;
  • 曠課,不願上學,學業成績倒退;
  • 不信任他人;
  • 對他人的言語理解和反應力發生變化;
  • 重現創傷事件(例如說出事件、玩遊戲或繪畫時重現);
  • 出現迴避行為(例如,拒絕去讓他們想起這件事的地方)。

身體感知方面

  • 身體不適增加(頭疼、胃疼、對輕微的腫塊或者瘀傷反應過度);
  • 食慾不振; 疲憊,沒有精神;
  • 感到緊張、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緊張等;
  • 對突然出現的聲音或者光亮反應過度或不足;
  • 過度覺醒(如睡眠障礙、易受驚嚇傾向)。

思維方面

  • 難以集中精神、思維混亂、判斷或組織能力減弱;
  • 反覆想起創傷事故的場面;
  • 變得善忘,或者記憶力減退;
  • 晚上做噩夢或白天反覆出現回憶;
  • 自責、擔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尤其對親近的人,比如家長老師和朋友);
  • 出現關於死亡的描述或者提問。

如果發現您的孩子出現了以上一種或幾種表現,也不要驚慌,任何人的心理都有可復原性,創傷也並非如洪水猛獸般不可戰勝。在識別情緒後,家長可以做以下的一些事。

02 協助孩子面對創傷性事件

創傷性事件發生後,孩子在短期內可能缺乏安全感、覺得害怕、容易哭泣、精神緊張等,這都是自然的反應。只要家長給予關懷、肯定和支持,多抽時間陪伴和交流,大部分孩子是有能力面對事件帶來的轉變及克服困難,逐漸回復正常生活的。如家長發覺孩子一段時間後(如數星期)仍有情緒不安的跡象,應該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如,心理諮詢師)。

對孩子來說,此刻最需要家長做的是:

聆聽您的孩子

  • 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耐心聆聽他們的傾訴,然後加以安慰,不要急於給予意見。切勿要求孩子「不準講」「不準提」來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 鼓勵孩子運用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講故事、繪畫、做手工等)。
  • 如果孩子感到內疚(例如:埋怨自己未能阻止意外的發生),應該聆聽他們的傾訴,並加以開解,指出意外有時很難避免,他們可能會為不幸的事件難過,但他們不需為別人的選擇或行為負責。向孩子說明他/她的感受是正常的,並無不妥,藉此消除他們的疑慮。

提供安全感和支持

  • 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給予他們安全感。提醒他們,我們信任的警察、學校的負責人、政府的領導已經對這次的事件做了調查,事情也被穩定的控制住了,之前發生的惡性事件不會這麼容易再發生。
  • 不要對孩子隱瞞事實,也不要假裝事件沒有發生或事件並不嚴重。孩子是很聰明的,如果因為家長的害怕而刻意隱瞞,反而會引來孩子更多的猜疑和擔心,增加孩子康復的難度。家長不主動提起,但當孩子提起這件事的時候,不要迴避討論。同時,告訴孩子,雖然恐怖威脅真實存在,但是直接影響到他們個人的機率還是很低的——這樣做很重要。
  • 只談論事實,並且解釋的內容要適合孩子的心智發展。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需要簡單扼要的信息,並且要保證他們的日常生活結構不會改變。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低年級學生會提出更多問題,詢問自己是否真的安全。他們也許需要大人幫助他們區分現實和想像。

提供穩定的環境

  • 儘快恢復正常的生活程序和活動,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例如聽音樂、運動,協助孩子放鬆自己,讓他們把注意力投放在其他的事情上。
  • 留意自己的情緒和壓力狀況,不要忽視自己的不安、悲傷和憤怒情緒。可以讓孩子知道您覺得很難過, 但是您相信一切都會變得更好。如果您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您將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保證適當的睡眠、營養和運動。

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 與當前事件有關聯,過去曾經歷過創傷或失去過親人,有抑鬱症或其它精神疾病、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嚴重反應。尤其要注意觀察那些有自殺風險的孩子。如果您感到擔心, 請向精神健康方面的專業人員尋求幫助。
  • 這些簡短的指導方針只能為您提供與受創傷兒童合作的廣泛框架。知識就是力量:你越是瞭解情況,你越瞭解孩子,就越能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支持,培養和指導。充分利用你手中的資源或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03 其他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如果我的孩子表現驚慌(如做噩夢、怕黑、不敢外出等),我應該怎樣做?」

如果孩子怕黑,不敢單獨睡眠,做噩夢,不要取笑他們或只安慰他們說不用怕,而是和孩子討論可行的辦法。例如:安排家人陪伴孩子、睡時保留適量的光線、將房門打開等。如果孩子太年幼,亦可讓孩子抱著心愛的布娃娃睡覺。

「如果孩子經歷了同伴的重傷,我應該怎樣回應?」

可以對孩子說:「這是一件不幸的事,他現在正在醫院進行救治,我們感到擔心和難過。希望他能儘快的回到我們當中來,我們也要珍惜和保護好自己的生命。」

「我的家庭正面對一些壓力,我應該怎樣做?」

保持積極的信念,好好照顧自己;

向信任的親友傾訴;

尋求適當的援助,如社工、心理諮詢師等。

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阻止意外的發生,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意外發生之後,儘力將傷害降到最低,也許這也是一次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希望寫給家長的應急手冊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後續還有老師版應急手冊)。

願每個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些心理諮詢機構以及學習資源。

諮詢機構資源

1.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本中心為孩子們特開通綠色通道——危機幹預熱線:58800321、58800323

如有線下心理諮詢需要,預約方式: 網路預約(建議您使用電腦登陸中心網站:mhs.bnu.edu.cn/index.do;或百度搜索「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2. 北師大婚姻家庭諮詢中心:58804477

3. 北京大學心理治療與諮詢中心:62759011

學習資源

書籍:

《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美) 巴塞爾·範德考克著 Bessel van der Kolk 李智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16

《創傷與復原》(美) 朱迪思·赫爾曼著 Judith Herman 施宏達, 陳文琪譯 北京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15

《校園突發事件的危機幹預》 王玲編著 廣州 : 暨南大學出版社 , 2011

視頻:教育講談:兒童心理創傷怎樣化解

教育講談:兒童心理創傷怎樣化解_騰訊視頻?

v.qq.com
圖標

參考文獻:

[1] Brock, S. E. , Nickerson, A. B. , Reeves, M. A. , Savage, T. A. , & Woitaszewski, S. A. . (2011).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prepar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10(1), 34-52.

[2] Tedeschi, R. G., & Calhoun, L. G. (1996).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9(3), 455-471.

[3] 教育局特殊教育分部教育心理服務組.(2016). 學校危機處理—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心理支援應用手冊.

作者 | 楊爍

責編 | 陳師韜

來源 | 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微信號:bnu_mhs)。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位於京師大廈二層,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可為不同需求的來訪者提供包括心理測評、個體輔導、團體輔導、婚姻家庭輔導、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心理教育、心理培訓等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 & 評論回答 & 私信學堂君和 TA 的小夥伴們 :)

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