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已經紮根23年的德國麥德龍超市,即將退出中國市場?近日,一則麥德龍正在招標出售在華業務的消息持續發酵,引起業內震動。儘管麥德龍中國上海總部回覆本報,只是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但記者昨日探訪本地麥德龍超市,發現客流冷清也是不爭的事實。

業內人士表示,本土消費習慣和零售業的巨大變革造成了當下洋超市的發展困境。

傳聞發酵:麥德龍欲15億出售甩賣在華業務

這一次,被拋上風口浪尖的是已經進入中國市場23年的麥德龍。

當地時間3月19日,據路透社報道,德國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已通過招標的方式開始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交易的估值在15-20億美元之間。潛在買家則包括蘇寧控股、永輝超市、騰訊及阿里巴巴等。

記者查閱麥德龍集團2017-2018財年報告顯示,麥德龍中國內地分公司營收26.5億歐元,約合30.3億美元,如果按照15-20億美元的估值轉讓,真可謂“揮淚大甩賣”。

雖然各方目前均未表態,但麥德龍這些年的發展算不上順暢。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麥德龍在中國新開12家門店,銷售額達到巔峯,之後一路下滑。2014年,麥德龍中國業務銷售額僅189億元,增長率只有8%,2015、2016連續兩年增幅在1%,2018年營收直接下降1.6%,利潤僅微增0.9%,可以說是越混越慘。

所以消息傳出後,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並不驚訝。

現場探訪:武漢麥德龍均照常營業客流量不大

那麼,在武漢麥德龍的情況如何?

據瞭解,麥德龍早在2001年就進入武漢市場,官網顯示,目前武漢共有4家店,包括洪山商場店(即徐東路店)、礄口店、漢陽店及盤龍城店。其中後兩者均是2017年年底開業的。

記者昨日實地探訪了漢陽、徐東和礄口的三家店。中午11點多,正是超市裏買菜購物人羣較多的時候,但位於漢陽四新的麥德龍店內,顧客寥寥,收銀通道僅開了1個,生鮮區顧客最多,也不過七八人。一名經常在此購物的年輕女顧客告訴記者,該超市週一到週五人都非常少,只有週末人多一點。

隨後,記者又來到徐東店,同樣客流冷清,在標着“大甩賣”字樣的促銷區也少有客來,有的區域促銷員比顧客還多,基本都在閒散狀態。在他們宣稱“人流量比較大”的下午三四點鐘,麥德龍礄口店內客流量明顯比前兩家店多了不少,但25條收銀通道,也僅開了五條,遠遠沒有飽和。

記者現場詢問了三家店的多名工作人員,均表示對相關“撤退”傳聞並不知情,也沒有接到任何來自總部的消息。

記者就此致電麥德龍中國的上海總部,相關負責人迴應本報記者稱,麥德龍中國是正在尋找戰略合作伙伴,以拓展業務能力,目前進展不予置評。但不會改變各地店面的經營模式,均照常營業。

業內聲音:放不下身段被時代產物打敗

事實上,這些年有撤出中國市場傳聞的不止麥德龍一家。家樂福、沃爾瑪等洋超市,都不止一次傳出相關消息。

“洋超市在歐洲市場的那一套方法拿到中國不適用了,中國人消費習慣截然不同。”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少洋超市採取倉儲合一的形態,所以,選址大都交通不太便利,需消費者自己開車去買。而中國人顯然更喜歡開在人流密集地的超市,喜歡即逛即買。“洋超市本身不存在覈心技術,本土超市過了最初的學習期之後,很快崛起並且更適應本土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搶走了他們不少市場。”業內人士表示。

麥德龍更讓人抓狂的是其會員制度。很多武漢人都記得,2001年麥德龍在武漢剛開業時,選好一堆東西卻因沒有會員卡不能付款的尷尬。雖然後來麥德龍也在不斷妥協,不需要再付費辦會員,也有了臨時會員卡,但直至昨日記者採訪,在結賬時仍需出示電子會員卡,這阻擋了不少消費者的步伐。

“其實,最關鍵的是,他們又趕上了中國零售行業的巨大變革,新業態、新超市不斷崛起,幾乎把這些洋超市逼到了困境。”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吳先明說。如今互聯網大潮的衝擊下,動動手指,兩瓶飲料都能送上門,新生代消費者崛起成爲消費主流後,更注重產品、便利性及消費場景,大賣場已經不能吸引新生代消費者。這些在中國市場角逐多年的外資零售商,正在被便利店、電商等時代產物打敗。

如今,連沃爾瑪、家樂福都和京東到家合作,出現了送貨上門、自助收銀等更受新生代消費者歡迎的現代化手段。而就記者現場看到的,麥德龍雖然也開通了網上商城,但現場採訪,幾乎沒有消費者用過。

“麥德龍其實也在努力轉變,但太慢,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業內人士評價,如果麥德龍此次能找到新的戰略合作伙伴,倒不失爲一個新的發展途徑。

楚天都市報記者郝曉燕 實習生 劉琴 攝影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