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太看好逻辑思维在商业上的发展,天花板清晰可见,逻辑思维适合小而美本身不适合商业上市。罗辑思维的策略决定适合小而美

逻辑思维自定义是「知识服务运营商」,本身定位极其的好,并且也的确因为该模式带动了中国的知识变现的来临,但是逻辑思维面临几个问题目前没有解决方案。

1、只做头部KOL量太少,盈利天花板清晰可见。得到现在的顶部KOL在32个,在2017年新上线的KOL数量很少,这说明什么?到2018年KOL也不可能翻番,课程的天花板和用户消费注定不可能指数级增长,而且倍数级增长已经稍显不易。这也是为什么喜马拉雅这种做泛知识社区的在123知识节3天就销售额到1.96亿,已经接近2016年得到全年的销售收入(2016年得到收入约2亿)。

2、罗振宇神话破灭。2017年是罗振宇最艰难的一年,罗振宇被口诛笔伐,神话被戳破。《知识付费得了什么病》、《罗振宇的骗局》提出:包括罗振宇的得到在内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文中写到,得到App的内容产品为「二道贩子产品,不够系统且失真」,更多意义上只是满足绝大部分不喜欢读书的人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售卖焦虑感」。甚至更有人认为罗振宇是鸡汤和成功学,这对得到是一个未来的定时炸弹,是不是会炸一下。

3、罗振宇自定义是商人,而用户认为其是导师。在罗振宇视频和音频时代,自己是一个说书人,本质上是输出价值观和知识的,所以此前很多人将罗振宇奉为导师,包括卖房创业等等,但罗振宇在此后表示:「但后半句我没有说,我到香港买了腾讯的股票,实际上,比北京房价涨得好,然后,在这一轮房价上涨之前,我又把北京的房子买回来了-罗永浩。」这就导致了很多用户分转黑。原来你只是一个商人,所有的论断都是为了卖。

4、罗辑思维未必能达成上市公司的长期需求

罗辑思维如果上市,注定要为上市股民负责,需要不断提升营收和未来蓝图,得到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上涨业绩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知识付费的趋势只会越来越加速,但用户的付费需求大部分得到都无法满足,所以逻辑思维的业绩增长是可以预期的,但新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何让企业市值持续的增长,目前并不清晰,在1月17日罗辑思维推出了少年得到APP,但这样的模式毕竟还只是在孵化阶段,产品和得到相差并不大。


必须看好罗辑思维的发展,首先罗胖入行早,是最早开始做自媒体的一批人。2012就开始做罗辑思维节目。到2017年以后开始专注做得到App。打造了专门的知识付费平台。可以说目前得到app是中国知识付费第一平台了。

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先机都让罗胖占全了,入行最早,做到了最大。转型做知识付费平台最快。互联网领域的游戏规则是赢者通吃,只要知识付费这条路能走的通。罗胖和他的「得到」就是最先能被喂肥的那个。

我对罗辑思维的看法

记得我是14年开始听罗辑思维的,起初是因为那段时间无聊。正好有功夫戴耳机听点什么东西。听了罗辑思维以后觉得这个胖子的口才不错,不知不觉就把每一期的罗辑思维给听完了。

给我的感觉罗辑思维刚开始几年的那段时期,内容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比如说费马大定律的那两期,还有说接通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故事。都很精彩,让人涨了不少知识。虽然也有一些言论和话题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比如说中医并无用处的言论。还有一期节目是帮助一批小年轻导师介绍如何泡妞的话题。

总体上来说罗胖的大部分言论都来自于他的团队对每本书的解读,所以见解和观点各有不同,也参差不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下书的大致内容。至于有很多强加的或者很尖锐的言论。我建议大家听听就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一个自媒体而言刻意的抄作一下自己或者推销一下要卖的书。都是一种合理的诉求,并不能算什么错。

罗胖的跨年演讲已经举办了三期,每期都有看。不得不提下跨年演讲的素材,观点,对事物的剖析和罗胖深情的演绎样样都挺经常。还是挺值得一看的。今年跨年演讲里开的六个脑洞。听后还还真的觉得就是这么回事,挺让人信服的。

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

作为一个温州人对商业模式特别敏感。听了这么多期的罗辑思维,也对罗辑思维的盈利模式有一定了解。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是买书——买书+融资——知识付费+买书+融资。最开始的两年内罗辑思维只是靠买书赚钱,2015年完成了B轮融资。2017年开始退出所有自媒体平台而专注做自家的得到APP的内容。今年又计划申请IPO融资9.6亿元。可以说罗辑思维特有的知识付费平台特色,和罗胖在资本圈里的人缘。让罗辑思维的融资并不困难。以后发展的道路上也会一直有资本的鼎力支持。

做「得到」app,应该是罗辑思维的一次华丽转身。罗辑思维从一个单纯的读书荐书类节目,一跃变成了一个知识付费类平台。转变之后虽然罗辑思维本身节目质量有所下降,但是随便听了几个相关付费类节目的介绍。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罗胖的角色也由此从一个培训课老师一跃变成了一个培训学校校长。通俗的话来讲:格局高了。

罗振宇于papi酱

罗振宇与papi酱的事情,是提到罗辑思维时不能不聊的八卦。话说,2015年的时候罗辑思维完成了B轮融资,手头有钱了。于是便想做一些内容投资。在徐小平的介绍下,罗胖和papi酱团队见面。之后papi酱拿到了由真格基金和罗辑思维共同出资的1200万元。

一时间一胖一瘦两大网红的形象,出现在各家媒体面前成为热点。但好景不长,传出了papi酱被广电总局封杀的消息。可能就是这个消息让罗胖觉得,投资并不是一件很牢靠的事情。就这样罗辑思维。从所有的投资项目中撤资,从而开始专注的做自己专属的内容平台。


罗辑思维拟于2018年A股创业板上市

据经济观察网,某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称,《罗辑思维》公司主体正酝酿2018上市计划,决定将上市地点放在A股市场。

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品牌方面的原因。罗辑思维的定位是『知识服务运营商』,其商业模式也是专注于只是付费,其主要受众在国内,『知识付费第一股』的概念在A股市场或许还能赢得不错的估值,A股上市也能为其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

《罗辑思维》 2012年开播至今,长视频脱口秀累计播出了205集,在优酷、喜马拉雅等平台播放超过10亿人次。2015年12月,《罗辑思维》推出付费订阅的内容平台「得到」,开始尝试和探索「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2017年3月开始,《罗辑思维》节目由视频形态改为音频,由周播变成小日播,并全面转移至「得到」App,其它所有音视频平台不再更新。

《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是一种互联网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电视栏目的形式束缚,创新性的早于别人,以聊天方式探讨热点话题。不得不承认他的口才能力突出,思维出新,贴合普通人生活,合当代工薪一族的口味。个人商业价值蓬勃活跃的年代,他本身的定位极好,帮助他顺利转型知识付费模式。

罗辑思维是否真的适合上市?

《罗辑思维》不太可能做成特别大众的节目,因为它的观众群体是有限的,如果仅仅是比点击,它明显不可能是最好的互联网视频音频节目。

有网友戏称过这个节目的人群定位:

这个人群的定位,属于「即看不上底层平民热衷的黄色小报,又看不懂服务于精英阶层的《纽约时报》的阶层」。罗辑思维的目标就是给这部分人提供「碎片化的知识」,只不过用「新兴中产阶级」代替了似乎贬义的「小小资产阶级」。

很多商业圈和媒体圈的人,内心深处看不上这种节目,但是对于能够罗振宇的商业模式十分喜欢。自由」「思想独立"这两个关键词是罗辑思维一直强调的,罗辑思维也一直在传递著这样的价值观。价值在于传递信息,并承担著一定的教育受众的责任,罗辑思维作为一个互联网媒体,非常懂得利用这一点。

老罗是媒体人而非学者

他是媒体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他的节目内容结合著热门事件,以社科观点引起大众瞩目。具有传播宣传效果,是为了吸引观众,但大多并不值得推敲。

他这种追求自由独立、快餐式读书的理念迎合了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长期意义上会让人产生过度依赖而缺少了自己思考的能力。

罗辑思维未来发展靠老罗一张嘴

罗辑思维不是知识经济,而是一种粉丝效应。罗辑思维若能上市,未来的发展是坦途还是崎岖都靠罗振宇自己的嘴。是否能将「有种有趣有料」保持下去,是否还能有时间灌输自己保持饱满的知识储备,去时刻迎合得了大众口味,这决定了他的公司未来能走多远。


个人比较看好罗辑思维的发展。罗振宇一手创办的《罗辑思维》是自媒体发展的范例,从脱口秀视频节目到形成深受观众欢迎的有影响力的IP,推出得到APP,知识付费业务越走越远,而知识付费形成的收入也已经成了罗辑思维稳定的营业收入,其2017年净利润超1亿元也是可能的,从运营的公司主体、营业收入而言,逻辑思维是符合IPO条件的,如果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成功完成IPO,将成知识付费第一股,罗振宇的个人财富随之暴涨。

至于逻辑思维的后续发展问题,知识付费这条路是有价值的资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何况如今看一场英超或在线电影都有收费模式了?逻辑思维往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持续提供给观众有价值的资讯和知识,让观众认可才会持续购买,而罗振宇对逻辑思维的定位正是「知识涵盖天文地理、古今中西,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一锅知识浓汤」,而为了能够持续做到这个目标,后来得到APP应运而生,广集各方观点,转型发展做平台业务,可以说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专注财经分析多年,欢迎关注本帐号以便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非常看好罗辑思维的发展,虽然对其传播知识这类定位一直不以为然。

罗辑思维是某一品类的开创者,且一直保持引领。如今可看到利润可观,可持续,更要为它点赞。

于我自身来说,也是非常乐见其成。从虎嗅上新三板,创业黑马上创业板,到如今罗辑思维上市,作为十余年财经媒体的我来说,多了不少自己认识的富豪朋友了,好像下一步就会轮到自己似的,自然感到高兴。

一是媒体人太穷,写字为生的人穷,罗辑思维开辟的新路径,改变了许多媒体人的生存方式。

其二,知识付费会更加可持续,头部作者、知识达人,自古就有变现方式,但中部和尾部知识提供者,却不敢想像。罗辑思维让有数十年知识积累的人,找到了更加轻松有趣,站著挣钱的可能。

当然,如果把罗辑思维平台传递的信息全称为是知识,那可不敢认同,传统出版社也不能这么说呀。

罗胖以知识教育者,以我就是有理的姿态,我就是有用户的霸气,那是更不认同的。

他就是商人,这就是商业,融资,上市,分钱,想著赚更多钱,它是一家公司。今天喜事连连,明天讨伐四起,这就是它的本来面貌。

千万别说,人家罗胖都说了,所以什么什么的。

那会成毒素的。

知识无止境,罗胖平台赢;

人人都谈论,买单最是爱;

一众富豪生,颠倒知识梦。


我们看好罗辑思维的发展。

在知识付费的时代,罗辑思维比别人提前迈出了一小步。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罗辑思维拥有了很多粉丝,这一模式受到了认可,这意味著有人愿意花钱买他的产品,就证明这一商业模式是符合市场发展的。

从消费人群的细分上来看,愿意为知识付费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且相对素质较高,认同这一模式。在知识付费方面,中国正逐渐打开这扇天窗,未来这一趋势将会愈发明显。

其实,知识付费在中国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在商业模式上、产品内容上需要更好的方式、载体和工具等。知识付费的发展趋势是细分,越是在资讯发达的情况下,很多人群需要专属的内容通道。因为他们更关心自己所关注的领域,而如果有专业的内容、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毫无疑问,他们将是最好的消费者。

罗辑思维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开启了一个商业模式,而是找准了消费者对知识付费的痛点。


看好。

我也是罗辑思维节目的fensi。这种知识付费方式我觉得很好。

最聪明的投资方式就是投资自己的头脑,罗辑思维在广泛的知识领域和纵深的知识领域都有建树。

他最早是通过优酷的免贵视频节目吸引的大量粉丝,用的是新奇,独特,而且反常识的知识打动的消费者。

目前,做的得到项目,已经聚级了国内外很多领域的一流高手。

因为他的产品,竞争壁垒很高,如果单纯模仿,基本达不到这种水准,所以,我看好他以后的发展,只要他能持续的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产品就会更好


不太看好,中国大众太过跟风,而且罗辑思维是靠罗振宇个人魅力发展起来的,一旦时间长了大众会产生审美疲劳,投资机构估计是趁还在上升期,对大众还有吸引力的时候尽快上市圈钱,前几年的郎咸平好像就火的不行吧,各种出书,各种电视节目,几年下来平静不少了


这么快急于上市,恐怕是罗胖自己或者背后的投资机构都不看好他们的未来前景,想在市场进入红海或者商业模式走下坡路之前套现,从而卖个好价钱,其中令投资机构最担心的是罗胖日益明显的商业目的和其倡导的核心价值的矛盾日益明显,而罗胖商业信用和人格背书已经逐渐走下坡路,等到四五线的小镇青年都幡然悔悟再上市恐怕就晚了。


第一个做知识内容的平台,如果用资本来推动,空心的地方很多,单目前的知识内容大多都是处于把内容简单的改造方式。好的内容并不是在里面最高的排名。一个是社会群体任然处于"低智商"阶段。价值观是最本质的起因。得到 日前并没有形成系统,而是节点或模块形成鲜明。如果错误的认为系统形成。对于做知识体系是致命的伤害,不看好,不过会对中国这种娱乐大过知识的风气有一定的改善。提醒的是"罗辑思维"也是由娱乐的转化而来的?这样的基因如何转化,目前是重要的事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