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8日 09:31:24來源:鳳凰國際智庫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作者:安崢

他會先退出協議,讓對方有痛感?還是會再次虛晃一槍,暫不退出協議,但繼續將其作為要挾和逼迫對方做出妥協的籌碼?

「讓世界保持猜測」,美國總統特朗普又一次使出自己引以為豪的外交策略。5月12日,是他決定是否繼續「確認」伊核協議、豁免對伊朗制裁的最後期限。新任國務卿蓬佩奧上周暗示,如果國會和歐洲盟友無法解決協議中的「災難性缺陷」,美國將選擇退出。特朗普真會這麼做嗎?

美國為何「掐」伊朗?

自競選以來,這位以顛覆前任遺產為己任的美國總統一直對伊核協議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協議「瘋狂荒謬」、讓美國「吃大虧」——其一,只限制伊朗在一定時間內的核活動,未阻止其彈道導彈的發展;其二,為伊朗提供了1000億美元意外之財,被其用作購買武器、支持「恐怖活動」和壓迫整個中東地區的基金。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指出,上述兩點只是字面原因,其潛台詞是,自製裁解除以來,伊朗的國內建設和地區影響風生水起,引發美國不滿。一方面,美國認為,伊朗的彈道導彈技術對其中東霸主地位、對其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利益構成挑戰;另一方面,在伊朗的支持下,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和葉門胡塞武裝相繼取得戰場主動,伊朗在地中海東部、紅海地區獲得立足點,已從過去的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

對此,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菲利普·戈登在《大西洋月刊》刊文指出,特朗普將伊朗影響力上升歸咎於伊核協議毫無道理。伊朗之所以能夠伸展拳腳,更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美國推翻了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地區衝突帶來的機會、以及鄰國對什葉派的長期壓制。這是美國應該在軍事和外交範疇內與盟友協力應對的重大問題,但不是由伊核協議造成的,也不會因為放棄協議而得到修正。

「美國的中東政策一定程度被以色列綁架,」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指出,以色列極力反對伊核協議,特朗普親以色列的姿態也使後者能在很大程度上施加影響。上周,以色列突然爆出伊朗核計劃大量秘密文件,就是怕特朗普臨陣退縮。此外,從意識形態角度看,作為共和黨右翼人士,特朗普對伊朗充滿敵視,也對奧巴馬政府的遺產抱有反感;美國社會有種強烈的仇俄、仇伊情緒,特朗普的激烈舉動極易煽動民意,收穫選票。

「從戰略層面看,特朗普反對伊核協議,其中一個重要驅動,還是其『回調中東』的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指出。在去年12月出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認為,巴以矛盾已經不是中東主要矛盾,相反,伊朗支持下的極端勢力才是中東地區最主要的安全威脅。「從這個戰略判斷可見,美國想拿伊朗說事,為其回調中東的政策營造空間。」

「換句話說,伊核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焦點,美國要對協議下手,最本質的原因是其背後的大國博弈,」孫德剛說,美國對伊朗、沙特對伊朗、以色列對伊朗,這種「3對1」的矛盾共同推動美國炒作伊核問題、遏制什葉派力量在中東地區的上升、阻止伊朗的崛起、打壓正在出現的地區挑戰。

歐洲為何「勸」美國?

與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時的情形相似,這一次,特朗普似乎又站在了全世界的對立面。有評論稱,自2015年簽署、2016年協議生效以來,伊核協議得到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和認可;即使在共和黨內部和美國戰略界,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伊朗認真履行了協議。伊朗總統魯哈尼上周六指出,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反對協議:美國、以色列、沙特;他警告稱,放棄協議將是美國犯下的「歷史性錯誤」。

繼法德首腦上月末訪美後,英國首相上周末與美國總統通話、英國外相本周也將到訪白宮,繼續對特朗普展開「車輪勸說」,希望後者回心轉意。「歐洲與美國有一個共同點,都反對伊朗試射彈道導彈,但是,他們採取的手段不同,」孫德剛說,歐洲方面支持並維護現有的伊核協議,希望通過這一機制約束伊朗的行動,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商業和戰略利益。目前,德國是伊朗名列前五的貿易夥伴,其他歐洲國家也與伊朗逐步建立起貿易關係。然而,美國與伊朗的貿易交往幾乎為零。美國毫不猶豫地想用將伊朗驅逐出體制(伊核協議)的激進方式,壓其做出讓步。

有評論稱,歐盟視伊朗為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周邊國家,豈能忍心看著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華黎明認為,除現實利益外,歐洲也將伊核協議看作一項政策收穫。他們將與伊朗談判的六國稱為「3+3」(英法德+中美俄),他們認為,歐洲國家為最終的外交成就做出重要貢獻。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結束訪美後表示,他與特朗普就伊核協議的「出發點與立場」不盡相同,但會談為達成一項新協議鋪平了道路。然而,輿論普遍認為,我行我素的特朗普並不會輕易被歐洲說服。有報道稱,特朗普開出的續約「價碼」是,其一,要求協議加入限制伊朗彈道導彈項目的內容,其二,賦予聯合國核查伊朗軍事設施以更大的權力,其三,刪除「日落條款」,即協議2025年失效後解除對伊朗鈾濃縮活動所作限制。美歐已經就前兩項取得一致意見,但在「日落條款」上存在無法彌合的分歧。

事實上,「拉鋸」新協議,或許只是西方世界的一廂情願。頭號主角伊朗一直明確反對修改協議,堅稱只要美國退出,協議將不復存在。有分析指出,伊朗不會接受上述任何修改條款。「伊朗讓步的可能性很小,」孫德剛指出,聯合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都認定其認真履行協議,它現在佔據輿論主動。

特朗普會怎麼選?

有評論稱,目前白宮內部基本聽不到支持伊核協議的聲音。外界普遍擔憂,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風險明顯提升。「美國在5月12日退出的可能性很大,」孫德剛指出,一來,讓對方有痛感,以壓促變,這符合特朗普的行事風格;二來,對美國來說,短期內幾乎沒有損失。

華黎明認為,雷聲大雨點小,也是特朗普經常採取的做法。一方面,他不得不考慮美國的全球利益;另一方面,國務院會有一份外交政策腳本,特朗普也不能太離譜。因此,退出的可能性很大,但同樣有可能以「修約」的形式留在其中。「我認為,特朗普政府還在猶豫,」刁大明說,「如果退出條約,美國方面並沒有可供選擇的替代計劃。接下來有兩種可能,一是伊朗和其他國家繼續執行協議,那麼,美國無疑落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更加式微的局面;二是協議破裂,追加制裁,那樣美國也將付出沉重代價。」

《大西洋月刊》認為,美國撕毀協議將引發一場與伊朗的不必要危機。如果重新發動制裁,必然會推著伊朗繼續研製核武器,屆時美國將面臨動手不動手的難題。即使是像防長馬蒂斯和前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這樣的軍方人士,也反對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認定為恐怖組織,反對打擊伊朗在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的目標。或許他們對美國在中東發起軍事行動的成本心知肚明,或許他們已意識到,沒有國際支持,美國的單方面行動並不能十分有效。

「當初奧巴馬政府簽署伊核協議,就是看到伊朗已經是坐在核門檻上的國家,一旦局勢繼續惡化,美國就可能捲入一場比以往規模更大的中東戰爭,」華黎明指出,因此,外界將伊核協議譽為解除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第三場戰爭的引線。特朗普如果退出協議,重新安上戰爭引線,後果不堪設想。

有評論認為,就美歐關係而言,對於伊核協議的不同態度,似乎預示著分歧公開化或將成為新常態。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幾乎肯定會使與伊朗開展業務的歐洲公司「遭殃」。特朗普此前一再抱怨美歐貿易關係不公平,已招致歐盟國家反感,如果再退出伊核協議,勢必會讓美歐關係雪上加霜,甚至陷入外交孤立。

在地區層面,孫德剛認為,中東局勢將因美國的魯莽變得更加難以預測。一方面,沙特、以色列和伊朗正在進行的「代理人戰爭」可能會繼續升級;另一方面,中東和談的前景將更加暗淡。「伊朗可能會以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使館遷往耶路撒冷作為節點,通過輿論造勢,支持巴勒斯坦獨立事業,從而對美國和以色列進行反制。到時候,巴以問題、美國使館搬遷、敘利亞衝突等看似孤立的事件都將連接疊加,產生連鎖效應。」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考慮到5月14日的爭議行動,特朗普團隊可能不得不考慮,是否要在中東同時挑起兩個事端。「美國政府本來有意將遷館作為中東政策的一塊試金石,」刁大明說,它一心要在中東建立以反伊朗為目標的跨巴以問題聯盟,這個聯盟是否穩固?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是否能夠低調接受遷館一事?都是特朗普想在5月14日得到的答案。「因此,他是否會再次虛晃一槍?暫不退出協議,但繼續將其作為一個要挾歐洲和伊朗、逼迫對方做出妥協的議題?這可能是一種較為理性的選擇。」

或許正如特朗普所言,不到最後一刻,「沒人知道」他到底會怎麼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