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回顧:王元祺:猶太人的歷史(3-1)亞倫的法杖:神跡再現

當以色列人在迦南門外打轉轉的時候,迦南內部發生了巨大的民族結構變化。在兩河流域活躍著幾個強大的王國或者政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為亞摩利人、赫梯人和非利士人

公元前2007年,亞摩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在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幼發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的王朝。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裡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這個建立起來的國家就被稱為「古巴比倫」。巴比倫的一位偉大的君王 漢莫拉比 (漢莫拉比法典的頒布者)統一了兩河流域,使得巴比倫文明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但是,公元前1750年,當這位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離世不久,這個顯赫的王國就開始分崩離析,並先後受到多個敵手的攻擊。其中以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為最烈。

來自 伊朗高原西部 邊緣的 喀西特人 於公元前1743年對巴比倫王國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進攻。雖然此戰沒有立即滅亡巴比倫王國,但是在達成某種均衡之後,曠日持久的蠶食戰爭就展開了。在漢莫拉比繼承者 薩姆蘇伊魯納 統治開始的不足十年間,被巴比倫王國統一起來的亞述、馬裏、卡爾基米什,甚至「海中之地」——位於波斯灣頂端的沼澤地,都先後脫離了巴比倫。公元前1595年,巴比倫被赫梯人攻陷和掠劫,輝煌的巴比倫第一王國滅亡。憑藉著巴比倫城為中心,喀西特人再次統一了多個城邦國家,建立起區域性的蘇美爾·阿卡德王國。與赫梯人同樣驍勇善戰的喀希特人就這樣在連綿不斷的內亂與紛爭中度過了幾百年,直到公元前729年最終為亞述帝國吞併。

與喀希特人不同,赫梯人 擺脫了兩河流域的種種羈絆之後,輕裝前進,以迅猛的勢態迅速席捲整個西亞大地。公元前15世紀末至前13世紀中葉,赫梯人同埃及的 拉美西斯二世 在公元前1283年締結了和約,就是所謂的「銀板和約」。從此,兩個接壤的強國經歷了一段勢均力敵的平衡時期。拉美西斯二世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掀起了迫害猶太人的狂潮。

赫梯人的王朝持續時間並不長久。從 愛琴海 上遷徙過來的一批皮膚白皙、輪廓突出、高大俊美的民族出現在他們面前。這些人就是 非利士人。公元前13世紀,原本零零散散的非利士人迅速興起,他們不但在海上給埃及人致命打擊,更在從地中海到紅海、敘利亞甚至更廣闊的區域對赫梯人展開堅決的進攻。這種對於對立雙方不分青紅皁白一律通喫的做法,埃及和赫梯採取過彼此心照不宣的協同軍事行動,但是其效果甚微。後來埃及人把麻煩送給赫梯人去解決,助長了非利人的壯大。公元前13世紀後期,非利士人的實力迅速提升,其武裝力量迅速席捲整個西亞。除了在西亞、西奈半島和地中海一帶曾經興起的區域性強大民族之外,迦南內部還有一些散在分佈的、大大小小的民族。其中有一些,是以色列人一直十分忌憚的:

1. 亞衲人:這個民族以身材極其高大著稱。在第一次探查迦南境界而返的探報口中,以色列人第一次知道這個民族。他們的身材高大、強壯,作為個人來說戰鬥能力驚人。但這個民族只能用一盤散沙來形容。因此,即使是強大的巨人們,在其他民族同心同德的進攻之下,也只能是四散奔逃、逐步衰落。

2. 利乏音人:這也是一個極其高大、強壯的民族。到底這個民族和亞衲人有什麼關係?有的文獻認為利乏音人就是亞衲人,也有的文獻認為他們的種族不同。但是,至少沒有一個文獻否定這兩個民族從外觀上說非常接近。也許他們是血緣相近的兄弟民族也未可知。雖然同樣高大強壯,但是利乏音人的狀況還不如亞衲人。他們原本人數眾多,但是卻分別被摩押人和亞捫人驅趕、壓制和打散,最後只剩下一個稱之為 巴珊 的小國。雖然據說這個小國有60座城市,但是估計大多數不過是村鎮而已,整個國家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鄉這麼大吧。那麼這些利乏音人的身高尺寸到底有多大?確切記載倒是沒有,只有佐證資料——巴珊的國王叫做 ,此人也是一個巨人。他的鐵牀長4米、寬1.8米。

3. 亞瑪力人:這些人是老朋友了。40年前以色列人剛剛跨過紅海的時候就是他們進行的偷襲。他們與以色列人的第二仗是在迦南南部的高原地帶打響的。兩戰,各勝一場。亞瑪力人故鄉在西珥山,是以掃後代的一個支派。他們和以色列人結下了血海深仇。雙方戰爭不斷。直到最後一支亞瑪力人被消滅在西珥山。

4. 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他們分為兩個支派。一個是被稱為「真阿拉伯人」的「高貴的」 貝都因人,他們的祖先叫做 卡坦

另外一支的來源是亞伯拉罕的後人根據阿拉伯人自己的記載他們稱亞伯拉罕的名字為 伊布拉欣,他的長子叫 伊斯馬儀,就是猶太人聖經所說的「以實馬利」,伊布拉欣的次子叫 伊斯哈格就是以撒),伊斯哈格之子雅各在雅博渡口及伯特利地方被改名為「以色列」。貝都因人主要活躍在北非一帶,而以實馬利後代的阿拉伯人則以 西亞中東 一帶為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