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節目基本上都是歐美人拍的,中國人拍的類似片子很少,我也看過一些,且完全缺乏科學性。原因是:①東西方人興趣點不一樣。國人的興趣點在當官、賺錢、追星、別墅、豪車、美女等上面。②中國缺野外探索的敬業科學家。Chinese scientist的名利目的明確:編論文、專著、湊成果爭獎項、評職稱、當院士。③去非洲大草原、亞馬遜太遠,路費貴,又有生命安全問題,無錢請助手,沒有商家贊助,商家只願花巨款捧星追星。④國人說我們樣樣都比歐美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都比歐美強,還有必要去研究野外生物學嗎?⑤等歐美人拍好了,我們看看也就了解了。總之,東方人聰明,但缺乏智慧和勇氣去探索自然。


觀察下周圍同事朋友養育孩子的方式吧

或許你將得到最直接的答案

我們身邊所觀察到的養育方式,從孩子出生開始,便是被包裹在全方位的安全模式下,禁止嘗試與探索。

臟,別碰,太危險了,太嚇人了,別受傷

孩子從小對自然的觀察和好奇心沒有被充分滿足,換句話說,大人們的言語中傳遞的信息是自然是不好的,沒有樂趣的,不美好,就算孩子有興趣觀察,也會被阻止。

願意帶領孩子嘗試野外觀察,首先要父母有一定基礎的戶外野營經驗,自然及生物學,地理等知識,父親要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這樣的父親角色大多社會職位較高,工作忙碌壓力大。孩子的女性撫養者也要支持,而滿足上述條件的家庭並不是很多,主要阻力來自於媽媽,奶奶和外婆們,並且,專業的野營設備價格並不低。

或者參加夏令營等項目。現在常見的戶外拓展項目,大多以培養孩子自信,領導力等為噱頭,盈利為目的迎合家長。

孩子們天然的好奇心從來沒有被滿足

家長們所有的目的和導向均是以怎樣幫助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業,成名為導向。

所以,先解決了家長們對未知生活的焦慮,或許才能意識到自然對於我們生存的意義吧


這種探險紀錄片,投資多風險大。發達國家勇於探險的人才多,技術裝備先進。敢於投資敢於冒險,才能拍出扣人心弦的場景。國內無論人才和技術裝備都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這方面的題材,國內也有拍的,但技術含量與精彩畫面少見。器材先進不能和成果成正比。


國內拍過大熊貓的紀錄片電影,小時候在電影院的時候因膠片來不及送,經常加演大熊貓,還有一部是在西北地區拍的黃鼠狼的紀錄片也不錯,現在沒人拍這種紀錄片了,電影廠都商業化運作,這種片子周期長,經費大,還需要高端器材,況且拍攝人員也沒有經驗,更沒有對動物界和自然的了解,拍出來也不好,即使拍了,也主要強調自己多不容易,條件多惡劣,真正內容沒有,靠解說詞吊胃口而國外的片子更多是動物的研究人員或愛好者拍的,都是經過數月或數年的時間拍出來的,所以我們拍不出來高質量的自然類紀錄片


我幾乎每天都看這類節目。確實,這些片子都是國外拍的。國內拍的動物世界很少。但也不是沒有,那麼,為什麼都是國外拍這些片。國內的少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拍攝這種片子投資大,時間長。而且特別危險艱苦,國內一般不願意拍這種片。2,國外一般人口比較少,環境保護比較好,動物也比較多,而我們國家的動物並不是很多。如果我們上國外去拍攝的話那麼投資就很大。3,向荒野求生的節目,都屬於個人的行為,這不僅需要錢,而且還需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如此一來,這類片子一般都是國外的多。


這就反應出來我們教育的落後 比如孩子都有可能看見過螞蟻搬家 這一現象 中國的家長就會說 看著個有啥用 有這勁頭不如好好學習 長大了當官 掙大錢 看這個有什麼用?就這教育 能拍出來啥?


紀錄片這玩意吧,出力不討好,拍攝周期又長,資金需求很多,又有諸多危險,回報的經濟利益往往都是虧本(因為沒有廣告收益,沒有明星,只靠賣版權),當然製作精良深得民心的除外,如地球脈動以及動物世界系列等等,國內買國外的播放版權成本不高又能賺錢何樂而不為?


有兩點:一,國內沒有科學家。科學家不賺錢還搭精力搭錢。國內都是磚家叫獸。天天只想怎麼升官發財。

二,國內只注重亂砍亂伐,變成木材蓋房做傢具賺錢。從不考慮給子孫後代留點什麼。也不努力保護動物。


回答此問題先要說明一點,人類需求有層次。改革前,整個中國在為溫飽奮鬥,沒有剩餘精力去滿足精神需求,近些年溫飽有餘,但製作那些節目成本高,對相關人員設備要求更高,商業利益甚微,也不適合僅溫飽有餘的我們去折騰,08年才辦奧運,道理一樣。


都想當官,管人造成的,就象現在國內不缺高端的科研人員,缺的是高端的技工!缺的工匠精神!這些東西靠嘴與研究是出不來的,是需要攝影技術的人而且要具有高端的攝影技巧與精神追求的人才做的出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