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梧葉一聲秋

——古詩詞秋之意象四:梧桐

川 雪

閱讀古典詩詞,我們會發現,在古人行走的路上總不斷地有梧桐悄然出現。這種落葉喬木身上到底具有怎樣的特質,竟能引發人們如此豐富的聯想與感情?

由於梧桐高大挺拔,為樹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繫在一起。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最樂於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質地高貴,在古詩中有象徵品格高潔美好之意。最早在《詩經》里就有關於梧桐的記載。如「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大雅·卷阿》),詩人在這裡用鳳凰和鳴,歌聲飄飛山崗;梧桐生長茂盛,身披燦爛朝陽來象徵品格的高潔美好。在《莊子·秋水》篇里,也說到梧桐。文中寫莊子見惠子時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把梧桐和鳳凰聯繫在一起,這裡的「鵷雛「就是鳳凰的一種。他說鳳凰從南海飛到北海,只有遇見梧桐才降落到上面。可見梧桐的高貴。再如唐代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以高大挺拔,綠葉疏朗的梧桐為蟬的棲身之處,寫出了蟬的高潔,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宋代王安石更是借梧桐言志,表達自己高尚的品格與節操: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孤桐》)

詩的前三聯描寫孤桐的形象特徵:第一聯寫孤桐靠環境和自己的努力,長得高大挺拔;第二聯寫孤桐正直偉岸,中間虛心;第三聯寫孤桐在陽光照射下,更茂盛強壯,樹陰更濃。第四聯則是寫孤桐的理想和抱負,在清明盛世,也想著解決明間疾苦,想帝舜撫琴唱的那樣,願被砍伐製作成五弦琴。

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雖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銳意改革,毫不猶豫,堅決推行新法。在這種背景下,王安石在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表現了詩人正直的品格、推行新法的堅定的決心和意志,以及要通過變法革新幫助皇帝消除民眾的不滿情緒,創造一個較為和諧安定的社會的願望和理想。

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詩,是詩人表明立志改革決心的宣言書。以孤桐的形象自喻,給人以堅定親近之感,令人讚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梧桐落葉早,古人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廣群芳譜·木譜六桐》)的說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結,見葉落覺秋至,不免睹物傷懷。於是梧桐這一意象就成了人們傳達主觀情意的一種符號,而這種符號因其「知秋」而常蘊含一種愁苦:鄉愁、客愁或離愁。當然,秋至而葉隕的樹很多,但梧桐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是很多樹不可比的;而且梧桐樹葉闊大,樹榦高聳,樹冠廣覆,而落葉後的蕭瑟、稀疏給人以觸目驚心的視覺感受,古人藉此悲秋抒懷就不難理解了。風吹落葉,雨滴梧桐的凄清景象,使梧桐成了文人筆下孤獨憂愁的意象。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再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極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位亡國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囚禁中的李後主,自是有一番愁苦,而清冷的月光照著光禿的梧桐樹,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梧桐所傳遞出的這種情愫一旦和「雨」相遇,則更被烘托、渲染得無以復加。重門深鎖,顧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從梧桐枝葉的縫隙中灑下來,好不凄涼!過去是居萬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階下囚,萬千愁緒,滿腔幽憤,盡在其中。亡國之恨何時了?

又如元代徐再思的《【雙調】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嘆新 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開頭三句寫詩人在雨夜借宿他鄉,半夜三更聽到外邊風吹梧桐葉,雨打芭蕉聲,不禁愁腸百結,夜不能寐。詩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這裡的雨滴梧桐,渲染了因綿綿的鄉思、悠悠的鄉情所帶給作者的無窮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燈花棋未收」,寫歸夢忽醒,回到了獨宿客舍的現實情景。夢醒後,首先看到一盞殘燈,由燈光看到凌亂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處境。殘棋未收,燈花已落,從側面刻畫思鄉者夢前以棋解悶,夢後獨對孤燈百無聊賴的神態。第五句「嘆新豐孤館人留」,聯想到唐初大臣馬周的遭遇。馬周年輕時,生活潦倒,外出時曾宿新豐旅舍,店主人見他貧窮,供應其他客商飯食,獨不招待他,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這裡暗示了詩人百無聊賴、備受冷落的情懷,抒發了對窮愁潦倒生活的不滿。

  最後三句寫雨夜夢醒,勾起作者無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時湧上心頭,回想平生成敗的經歷,他彷彿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細語的景象,看到雙親在家裡為他擔驚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這裡詩人用了傳統詩詞中從對面落筆的手法(虛寫),不寫自己如何思念雙親,而寫二老為遊子擔心,於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讀來令人迴腸盪氣,「都到心頭」,四字戛然而止,含無限憤慨,令人回味無窮

  散曲開頭「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這三句,連用幾個相同的數詞和量詞,音調錯落和諧,正好表現忐忑難安的心情;說一聲桐葉,一點芭蕉,即意味著一聲秋意,一點愁思,而桐葉聲聲,蕉雨滴淅,則秋意無邊,愁思無限的意蘊可以想見。曲中以最少的數詞包涵著最大的容量,細膩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鄉而斷腸的情懷。

深秋孤夜,夜雨滴打著梧桐和芭蕉,每一聲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陣陣秋思和縷縷愁緒。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風苦雨的秋夜圖!面對此景,相思之苦便從詞人心底湧起。作者對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繪,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遠。

在唐宋詩詞中,梧桐作離情別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詩人以昔日的盛況和眼前的凄涼作對比,描寫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失去了楊貴妃後的凄涼境況。唐明皇回宮後,目睹舊物,觸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詩人以春秋兩季景物相對比,暗諷了這位重色輕國的君主與美人兒纏綿繾綣帶來的終生悔恨。

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葉上,一位獨處秋閨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無法承載離情別緒的痛苦,纏綿悱惻,幽怨傷懷,徹夜不眠。其意蘊深厚,令人回味無窮。再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丈夫去世,獨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此時,女詞人獨立窗前,雨打梧桐,聲聲凄涼,孤獨無助的她,在深切地懷念著自己的丈夫。這哀痛欲絕的詞句,催人淚下,堪稱寫愁之絕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