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陈游标在扶危济困、慈善捐赠方面因其慷慨大方,被冠以「中国首善」之美誉。但他的高调慈善引发全球式的激辩。有人称他为「裸体慈善」,也有人称他为「暴力慈善」,还有人认为他就是借慈善「作秀」。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国内多处灾区到台湾,尔后又转战日本,他一路走来一路捐赠。有人戏称为「陈游标满世界撒钱是否想征服全球?」然而,陈游标本人却认为,他希望用高调慈善刺激富人行善之道。时下,陈式「裸暴秀」能否推动公益慈善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褒贬有之,正反难辩。(3月23日 人民网)   慈善一般都是与怜悯,同情,大爱等语词联系起来的,而给其加上「暴力」二字,总叫人难以释怀,之所以将陈游标的慈善称为「暴力慈善」,就是因为陈式慈善太过高调,已经超出了大众可承受的心理范围,前不久云南盈江地震,陈游标在给村民每人发放二百元之后,要求每位村民将钱高高举起,数万张百元钞票「染红」村子上空,蔚为壮观。如此高调,称之为「暴力」也未免不可,而陈游标也因高调行善引来了众人的非议和诸多「口水」,让人更为惊讶的是,面多众人为其贴上去的「暴力慈善」标签,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需要我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   诚然,陈游标慈善壮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心生敬佩之情,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尽绵薄之力。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如此高调的陈式慈善,为何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没有继续得到更多的支持,反而引起了诸多非议,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陈游标「暴力」式慈善能真正的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吗?笔者认为,这种「暴力」式慈善虽然在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也能感染一部分人,但就长远来说,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之所以众人不接受陈游标「暴力」式慈善,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依然没有形成能接受如此高调行善的文化,没有文化基础和文化心理做铺垫,大家接受类似壮举很难不说就是在社会上推广也将阻碍重重,我国自古就有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大家对默默贡献之人的尊敬之情更是珍爱有加,当这种行为在媒体曝光后,起到的模范作用将会远远超过从一开始就大肆宣扬做好事的行为,雷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种文化也早已深植在人们的心中,相对于陈游标「暴力」式慈善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迎合这种文化,也很难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大家并不买他的账。   其次,在我国来说,也并没有一种英雄主义文化,个人色彩并不浓厚,而对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来说,他们崇尚自由,独立,英雄主义文化很受欢迎。而我国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主义,一种深厚的共有的民族情感,团结力量共度难关才是中华民族的写照。因此,从云南盈江地震到最近日本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陈游标都出现在了救灾现场,「撒钱」也好救人也罢,国人除了对其行为稍加关注之外,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赞同。因为,他扮演了一种「救世主」的角色,也给自己抹上了极强的英雄主义色彩,这样的壮举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只是「敬佩」而已。   由于缺乏接受「暴力」式慈善的文化,陈游标「暴力」式慈善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暴力只能引起大家更强的抵触心理,失去了群众基础,「暴力」式慈善并不能走远,而这种极强的英雄主义慈善夭折也非笑谈。笔者认为,解决中国慈善事业的出路问题依然要从慈善文化建设上著手,而不是大肆宣扬带有「暴力」色彩的慈善,真正需要媒体传播的是一种怜悯,互助,博爱,同情的慈善文化,而不能仅仅为了吸引眼球就制造各种噱头,长此以往,大众传媒只能会把慈善文化带入一个误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将会无从谈起。   我们应该在媒体上展现更加人性化的东西,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前进的力量,让贫苦大众感受到更多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更有尊严的生存,而非把慈善演化成一种施舍,这样的慈善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归根结底,只有当慈善文化在社会各类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家有了接受各种慈善壮举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心理,慈善事业才能大踏步的向前迈进。而从真正意义上说,我国需要的更是一种博爱,无私,怜悯,同情的慈善文化,把握住这个脉搏,我们的慈善事业才能找到出路,才能有力的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