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深宮寂寞,自薦塞外和親,嫁父子兩代的王昭君幸福嗎?

一、美女王昭君

王昭君,原名王嬙(qiáng),西漢南郡秭歸縣人(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漢元帝時,16歲的王昭君被選入後宮為妃。

二、無緣見皇帝

漢元帝後宮佳麗三千,無法一一召幸,就讓畫師毛延壽圖形,根據美醜,按圖召幸。這成了畫師們生財之道。給錢的宮人就畫的漂亮些,不給錢的就畫的醜些。王昭君既沒錢賄賂,也不願欺瞞天子,沒有給毛延壽錢財。

畫師毛延壽心懷不滿,就在王昭君畫像上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容貌次等,王昭君無緣一見漢元帝。時光匆匆,五年過去了,王昭君在宮中雖然錦衣玉食、綺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花樣年華一寸一寸地流逝,悽清和孤寂無人傾訴。

三、漢匈和親

漢朝初年,北方匈奴一直是壓制在大漢天子們心頭不去的陰影,雖然連年徵戰,但一直未能清剿。出於對匈奴力量的忌憚,西漢政府便以「和親」的方式換取和平。和親就是把西漢宗室公主嫁給匈奴首領單於。

四、昭君自薦

漢元帝時,國力較強,漢匈關係比較融洽。公元前33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hū hán yé chán yú)提出和親。

呂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將親生女兒遠嫁番邦。便將宮人代替公主和親。在當時,匈奴是茹毛飲血的蠻荒之地,一去匈奴,將永無再回之日。沒有人願意拋家舍業,背井離鄉。

也許是因為深明大義,也許是因為深宮寂寞,王昭君自願前行,出塞和親。

五、漢元帝初見王昭君

漢匈和親,兩國和平,這是一件外交大事。西漢大設國宴為王昭君餞行。這一天,王昭君點絳脣、掃蛾眉,五年來,第一次盛裝出現在漢元帝面前。

昭君一出面,猶如仙女下凡,滿朝君臣文武為之傾倒,只見昭君儀態萬千、光彩照人,令後宮佳麗三千黯然失色。

漢元帝大驚,深感後悔,想把昭君留下,但是無法失信於匈奴,只好忍痛割愛,把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欣喜若狂,對漢朝千恩萬謝。

六、畫師人頭落地

漢元帝退朝後,越想越生畫師的氣——這麼個國色天香的絕世美人讓毛延壽給耽誤了:王昭君本該是他的女人,拱手送人也就罷了,竟然還把最美的那人送出了! 皇帝喫起醋來不同於普通男子,所以,畫師毛延壽人頭落地了。

七、塞外落雁

公元前33年秋天,王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王昭君前途未卜、思緒萬千。

她騎馬前行,想起父母家人,愁腸百結,便撥動琴絃,奏出悲壯的離別之曲。悽婉動人的琴聲、美麗多情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與平沙之上。「落雁」從此成了王昭君的雅稱。

昭君出塞後,呼韓邪單於很喜歡王昭君,封她為寧胡閼氏(yān zhī)。閼氏意思是王后。在塞外,王昭君辛勤不懈地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使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嚮往和效仿中原文化。所到蠻荒之處,無不春暖花開。

八、嫁給父子兩代

不幸的是: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50多歲的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王昭君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後漢書》記載: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三個字,讓昭君永無歸漢之期。

而後,依照匈奴的「繼婚制」,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的長子復株累單於。幸運的是,二人年齡相當、琴瑟和諧。先後生育二女,後來都嫁給匈奴貴族。

在王昭君的輔佐下,復株累單於延續了匈奴的輝煌,他沿襲父志,與漢朝和睦相處,開放漢匈貿易,首次以買賣的和平方式取代了匈奴百年來野蠻掠奪的時代。昭君出塞後,漢匈邊塞烽火熄滅了50年。

公元前20年,不到四十歲的青年才俊復株累單於去世。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後(有說二十年後),53歲(有說33歲)的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據說:昭君墓是塊風水寶地,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入秋後,塞外草色枯黃,唯有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稱之為「青冢」。

九、正確的選擇

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觀其一生,成名成功之處不僅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和親。和親對王昭君來說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且不必說和親怎樣促進了漢匈民族和平、民族交融。單單對她本人來講也是幸福的。匈奴胡地儘管荒涼,出則騎馬,入則氈房,喫手把肉,喝馬奶酒,但總比老死深宮守活寡,無人問津要幸福得多。

有人說,昭君嫁給父子兩代真可憐!可憐嗎?父子兩代都是英武開明一代君王!武則天和楊貴妃都嫁過父子兩代,誰能說她們不幸福?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問答,想了解更多麻辣歷史,請果斷點擊關注。


1.王昭君主動出塞和親,是有歷史功績的,使漢匈和平共處、邊疆安寧了半個多世紀;為漢、匈人民各自贏得了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局面,是屬深明大義的舉措。

2.昭君出塞使雙方政府在解決邊境問題上由戰爭政策轉向了和平政策,1954年在內蒙古麻池鄉漢墓中發現了印有「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的瓦當,說明和親,符合人民期望和平、早日結束戰亂的願望。

3.她出塞目的純潔,就是執行漢中央的和親政策。她為呼韓邪單於生了一個兒子,呼韓邪去逝後,昭君又執行漢成帝「從胡俗」的勅令,忍受漢人不能接受的綱常倫理,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的兒子,並且為他生了兩個女兒;體現了自己顧全大局的襟懷。

4.不僅為後世鞏固漢匈的友好關係作了典範,而且開通和加強了匈漢的貿易交往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她播下了兩個民族長久友好的種子;昭君死後直到王莽執政期間,漢與匈雙方一直延用「昭君出塞」來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

「昭君出塞」,已經標柄史冊,光照千秋,必將萬世流芳!


首先,不如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中國歷史。漢宣帝時,國家又開始強盛起來,北方匈奴由於內部爭鬥,逐漸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於勢力,其中之一叫呼韓邪,一直和漢朝交好,曾親自帶部下朝見漢宣帝,宣帝死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到長安,並要求同漢朝和親。元帝同意後,便決定挑選一個公主嫁給呼韓邪。

後宮有很多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裡,很想出宮,但卻不願遠嫁匈奴。然而,正在管理此事的大臣焦急之時,有一個宮女站了出來,表示願意嫁給呼韓邪和親。

她就是王昭君,於是,元帝吩咐大臣挑選良辰吉日,讓她與單於成親。單於得到如此年輕貌美的妻子,十分開心,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時,昭君的美麗端莊讓元帝大喫一驚,並想留下她,但無濟於事。元帝十分生氣,便下令徹查此事,原來一個名叫毛延壽的畫工因王昭君未送她禮物,故沒有把昭君的美貌如實畫出來。為此,元帝懲辦了毛延壽。

而昭君在漢朝和匈奴的護送下,離開長安,千里迢迢來到了匈奴地域。慢慢地,昭君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她一面勸匈奴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漢朝與匈奴和睦相處60年,昭君死後,匈奴為她在大青山修了墳墓,後來,人們把昭君墓叫青冢。

昭君出嫁匈奴,起著很大的作用。第一,漢朝和匈奴對於昭君出塞都非常重視。這是一個友好的交往和開端;第二,昭君出塞,使得漢朝和匈奴保持友好60年,為漢匈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帶給了漢匈人民的安寧生活;第三,漢匈雙方的交涉大多通過王昭君的家族關係來進行的。由此看出,昭君在漢匈關係中的地位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確實為漢匈的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但對於昭君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悲哀,昭君遠離家鄉,遠嫁匈奴,在我看來,她本可以憑自己的美貌與才華贏得皇帝喜愛,過著快樂而又幸福的宮中生活,然而歷史終究不會改變,作為被人們稱為落雁的美女,她確是如此令人惋惜。正所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漢書》關於王昭君的描寫出現在《匈奴傳下》(漢書將匈奴傳分了上下兩篇)關於王昭君的描寫就幾十個字。

王昭君,名牆(後漢書寫作嬙)字昭君。匈奴呼韓邪單於求一個漢家女子來通婚,漢元帝從宮中選良家女子王昭君給匈奴單於,這個女子就是王昭君,然後呼韓邪單於封了王昭君為寧胡閼氏(yan zhi 閼氏是匈奴管他們的皇后的稱呼,寧胡嗎,就是是胡人安寧,胡人是匈奴的自稱,可不是貶義),給王昭君的這個稱呼可不是呼韓邪單於唯一的皇后,最大的皇后是大閼氏,也就是說王昭君在匈奴後宮不是地位最高的。

王昭君跟呼韓邪單於生了個兒子,後來被封為匈奴右渠王,這個地位還比較高,在匈奴單於兒子中,算得上第二第三的位置了。後來呼韓邪單於死了,王昭君又做了呼韓邪單於的繼任者,也就是呼韓邪單於的大兒子的老婆,又生了兩個女兒。後來漢朝還派王昭君的哥哥出使匈奴,王昭君的各個被封為和親侯。後來王昭君的女兒還作為人質,在漢哀帝時期進入漢朝侍奉過太后。

好了,《漢書》中關於王昭君的描寫就這麼多了,沒其他的了。關於容貌隻字未提,像什麼讓畫師作畫,沒給錢之類的說法更是隻字未提。

再說一下,昭君出塞的大背景。

其實昭君出塞的時候,匈奴已經很弱了,完全被漢朝壓制。不是像歷史演義的那樣,昭君是擔負了什麼歷史使命。如果昭君不去,漢朝就要被匈奴吞併了一樣。那會的匈奴單於是向漢朝求和來的,匈奴單於是希望漢朝賞賜一個漢女給他。如果真的是和親,王昭君的地位根本不夠啊。即使不是公主,最起碼也得是一個翁主(漢朝規定,只有皇帝的女兒纔可以稱公主,諸侯王的女兒稱翁主)。

《後漢書》關於昭君的文字多一點,而且也寫的詳細一點,請參考如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這裡還寫了一點王昭君的容貌。但是背景交代的很清楚,匈奴單於來朝,就是匈奴都到了低三下四的要來漢朝拜大哥了。《漢書》的作者是班固,東漢人。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是南朝宋人。範曄距離昭君都好幾百年了,估計範曄也有很大的演繹成分。在此以漢書為準,後漢書的僅供參考。


昭君出塞是真正的和平與民族團結的象徵。王昭君出塞和親匈奴,並不是漢朝第一次送女人給匈奴,王昭君本人的地位,也不是最尊貴的。早在昭君出塞一百多年前,西漢就多次與匈奴和親,至少四位宗室翁主下嫁匈奴,漢高祖、漢惠帝各將一位翁主嫁與匈奴冒頓單於,漢文帝將一位翁主嫁與老上單於,漢景帝又把一位翁主嫁給軍臣單於。與出身高貴的翁主相比,王昭君不過是一個未被皇帝臨幸過的宮女,為什麼只有昭君出塞才象徵和平與團結,光耀千古,而那些翁主都不能象徵和平與團結呢?或者說,王昭君和親匈奴,與四位翁主和親匈奴,有何不同呢?

大不同也。四位翁主的和親,是屈辱求和,這樣締結的和平是虛假的,是短暫的。而王昭君和親,是以漢朝強大的國力為後盾,是以匈奴完全屈服於漢朝為前提,是漢朝對匈奴的恩賞,是漢朝主導周邊地緣的一環,只有這樣的和親,才能換來真正的和平,纔是民族團結。

昭君出塞的整整一百年前,公元前133年,年輕的漢武帝在馬邑佈下天羅地網,準備誘捕匈奴,不過走漏風聲,單於跑了,從此,匈奴與漢朝的和親徹底斷絕。從漢武帝至漢宣帝,漢匈之間幾次決戰,雖然勞民傷財,但匈奴終於被擊敗。漢武帝先後兩度大規模對匈奴用兵,衛青、霍去病那十年是第一度,奪取了漠南無河西走廊,李廣利那十年是第二度,漢軍數次勇闖漠北與西域,深入窮追,在匈奴腹地重創匈奴。在漢武帝如此高頻度、高強度的打幾下,匈奴開始持續衰微,牛羊折損無算,匈奴人口銳減,此時的匈奴,對自然災害也失去了抵抗力,冬天一場大雪就讓匈奴承受不起。比較典型的一次,是李廣利被殺的那個冬天的那場大雪。之前李廣利幾次深入重創匈奴,匈奴人恨之入骨,且鞮侯單於發誓要抓李廣利來祭神。果然,李廣利最後一次討伐匈奴,因各種原因盲目深入,最終兵敗投降匈奴,且鞮侯單於的兒子狐鹿姑單於非常高興,忘記了他爹的誓言,將李廣利奉為貴賓,尊崇備至。結果,這觸犯了另一個漢朝降將衛律的利益,衛律開始進讒言,讓巫醫對狐鹿姑單於說,先單於的靈魂很憤怒。於是,狐鹿姑單於最後殺了李廣利來祭祀,李廣利臨死前詛咒必將滅了匈奴。結果當年冬天,匈奴大雪,死傷慘重,匈奴人覺得這是李廣利冤魂顯靈來報仇了,結果,驚恐的匈奴人最後給李廣利蓋了廟,祭祀李廣利,求他息怒。雖然漢武帝就此罷兵了,但匈奴再也無力進犯漢朝,雖然偶爾還去試探,但每次都得不償失。

同時,匈奴失去了在蒙古高原的宗主權,烏桓、烏孫、丁零都背叛匈奴,與漢朝合作。漢昭帝的時候,烏桓把匈奴單於的祖墳給刨了,壺衍鞮單於大怒,打算去攻擊烏桓。漢朝方面聽說了,霍光就派度遼將軍範明友去半路上堵截匈奴,結果匈奴嚇得沒有敢去,範明友只好把烏桓給削了一頓回來了。烏桓方面還不嚴重,嚴重的是西面,烏孫那邊。自從漢武帝時代,烏孫與漢朝和親,烏孫就逐漸拋棄了與匈奴的傳統友誼。於是,匈奴趁著漢朝改朝換代的混亂之際,對烏孫發動了戰爭。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緊急向漢朝求救。

新繼位的漢宣帝,發五路大軍出塞討伐匈奴,一路四萬多騎,四路各三萬多,總共近二十萬大軍,同時派常惠前往烏孫,與烏孫昆彌翁歸靡共同指揮五萬多烏孫大軍在西路配合。結果,五路大軍最遠的深入一千八百里,最近的深入八百里,雖然都繳獲了大批的牛羊,但都沒找到匈奴主力,最多的砍了1900多顆匈奴腦袋,最少的竟然只砍回來19顆匈奴腦袋。因為驚慌失措的匈奴人向西逃亡,但是,匈奴人撞上了常惠的槍口,烏孫人奮力殺敵,匈奴損失慘重,被砍了三萬九千多顆腦袋,各類牲畜損失七十多萬頭。此後,匈奴基本就玩完了。

不久,匈奴開始大分裂。起因就是握衍朐鞮單於得位不正,他雖然也是先單於的子孫,但太遙遠了,不為眾人所服,而且又為人殘暴不仁。這直接導致兩大後果。一是與握衍朐鞮單於有仇的日逐王率部投降漢朝,而日逐王是主管西域的匈奴貴族,這直接導致匈奴喪失西域,而漢朝的西域都護府不久成功建立。二是,且鞮侯單於的曾孫、狐鹿姑單於的孫子、壺衍鞮單於的侄子、虛閭權渠單於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王昭君的老公呼韓邪單於在東方起兵造反,這一年,王昭君還沒有出生。

最終,呼韓邪單於殺了握衍朐鞮單於,但是從此匈奴大亂,羣雄並起。先是五個單於爭權,其他三個不重要,主要是呼韓邪單於與握衍朐鞮單於的餘孽屠耆單於二人爭雄。最終,經過長期混戰,呼韓邪單於艱難取勝,可是,匈奴人口只剩下幾萬人了。但是,讓呼韓邪單於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庶兄郅支單於竟然反了,而且身經百戰的他自己竟然打不過郅支單於。於是,匈奴進入了郅支單於和呼韓邪單於兄弟爭國的年代,呼韓邪單於落下風。

如何戰勝郅支單於,呼韓邪單於的手下們進行了一場非常悲壯的辯論,因為此時唯一的出路是投降漢朝。大部分認持反對和絕望觀點,認為「匈奴之俗,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為國,故有威名於百蠻。戰死,壯士所有也。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於,為諸國所笑!雖如是而安,何以復長百蠻!」左伊秩訾王堅持主張投降漢朝,他說:「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自且鞮侯單於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於此,未嘗一日安也。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最終,呼韓邪單於做出抉擇,投降漢朝。但是,郅支單於也向漢朝求和。

也就是說,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呼韓邪單於和郅支單于都搶著向漢朝求援,兩個單於甚至都把兒子送到長安做人質。最終,還是呼韓邪單於尺度大,放得開,他親自跑到長安向漢宣帝正式稱臣。這是匈奴單於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朝覲漢朝皇帝,是前所未有的盛事,漢朝以最高規格隆重接待了呼韓邪單於。此時,是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正月,這一年王昭君大概剛剛出生或者即將出生。

漢宣帝派了一萬多大軍,護送呼韓邪單於出塞,助誅不服,並且支援了大量的戰馬和糧食。在漢朝的強大壓力下,郅支單於開始向西方遷徙,到了阿爾泰山、葉尼塞河一帶,征服了堅昆、丁零、烏接等突厥語民族。郅支單於覺得自己已經跑的夠遠了,漢朝應該追不過來了,又見到漢朝更加偏向呼韓邪單於,心裡非常氣不過,於是他要回了當人質的兒子,漢朝就把兒子給他送回去了,但他卻殺了漢朝的使臣谷吉,自絕於漢。當時,谷吉出發前,汞禹等人都意識到了危險,但谷吉毅然選擇前往,結果遇害。後來,哈薩克的康居國因為受到烏孫的攻擊,邀請郅支單於前去康居,郅支單於就去了,並且喧賓奪主,控制了康居,威震西域諸國,不斷攻擊烏孫。正副西域都護甘延壽和陳湯聽說後,帶兵殺到康居,圍攻郅支城。當時,郅支單於在內,康居人在外。而且,郅支單於手下多了一百多非常奇怪的步兵,他們排成魚鱗陣,演習示威,據戲說這一百多胡人步兵是羅馬人。雖然裡應外合,但他們還是打不過漢朝軍隊,郅支單於的太太們都拿起兵器作戰,仍無力迴天,漢軍最終攻進城去,郅支單於被殺。陳湯留下一句話,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此,在漢朝的支持下,呼韓邪單於統一了匈奴,並且徹底臣服於漢朝,西漢與匈奴之間再無戰爭。

漢元帝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來到長安覲見漢朝皇帝,並且懇求和親。於是,漢元帝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於。據《後漢書》記載,王昭君,又叫王嬙,是南郡人,今湖北人,雖然天生麗質,但入宮以來,她從未得到漢元帝的接見,更不要說臨幸。呼韓邪來朝的時候,漢元帝賜予他五個宮女,王昭君自己請纓。漢元帝舉行了盛大的和親儀式,王昭君時年二十左右,「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漢元帝看到後大驚失色,無法自持,整個人都不好了,意欲留之,卻難於失信,最終還是讓王昭君去了。王昭君做了寧胡閼氏,與呼韓邪單於生了一個或者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伊屠知牙師,後來擔任了匈奴的右日逐王和右谷蠡王。呼韓邪單於死後,他的十多個兒子輪流當單於,就像沙特國王那樣,在快要輪到伊屠知牙師的時候,他卻被哥哥呼都而屍單於所害,死於匈奴內部政治鬥爭,他的死最終導致匈奴永遠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呼韓邪死後,王昭君曾上書漢成帝請求回國,漢成帝卻讓她按照匈奴習俗處理,於是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於,並給他生了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匈奴權貴,一個叫雲,嫁給了須卜氏骨都侯須卜當,為須卜居次,另一個嫁給了當於氏骨都侯,為當於居次。在王莽時代,雲和須卜當夫婦為了維護漢匈關係,做出了很大貢獻。王昭君最終死於匈奴,「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朝初期的和親,都是漢朝出賣自己的女人來委曲求和,但昭君出塞是下嫁給匈奴,是漢朝恩賞已經臣服的匈奴,只有這樣的和平纔是真正的和平。因為漢初的和親,雖然推遲了漢匈 之間的大戰,但是匈奴每年犯邊,邊境地區軍民備受摧殘。但昭君出塞不同,她出塞後後,漢匈之間近六十年再無戰爭,邊境上一片和平繁榮,邊境人口大幅增長,邊境貿易快速發展。此後,一直到了王莽篡漢的最後幾年,中國大亂,匈奴才找到機會恢復獨立,再次侵略中國,但其規模和影響遠遠無法與西漢時期相比。匈奴再也不是中國的最大威脅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