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3

光速大家已經熟悉了,大約每秒30萬千米。不同射線也有不同的運動速度,我不是十分清楚,就不介紹了。讓我注意的是「太陽風」的「風速」,網上搜索有每秒200——800千米的不同說法,想來速度未必恆定,與某些射線只有光速十分之一的說法還是大相徑庭的。

「太陽風」就是宇宙風,宇宙射線的局部表現形式,只不過來自太陽。我最初以為宇宙射線由基本粒子構成,後來才知道主要由「氫」、「氦」元素構成,比例為「氫」射線百分之八十九,「氦」射線百分之十,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不過百分之一。

太陽為什麼會輻射「氫」、「氦」射線呢?本身就與萬有引力定律相悖,想來與正反物質形態的相互排斥有關,而正反物質形態的相互排斥就是對萬有引力定律的否定!

還有一種可能:陽光在運動過程中也會發生聚變反應,生成正反「氫」、「氦」元素,也就是正反兩種宇宙射線,各自受到不同物質星球的吸引和排斥,產生不同的運動方向和速度,以「射線」的形式存在。這也是對萬有引力定律的否定,可見萬有引力只是局部表象,不是真理。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地球大氣邊緣有一個熱層,也叫「增溫層」,厚達數千千米,溫度高達數百到數千K。傳統解釋是紫外線作用,我認為是核裂變使然,其中隱藏著核聚變。宇宙射線既然是「氫」、「氦」射線,擁有很高的運動速度,與地球大氣撞擊必然發生裂變或聚變過程,地球大氣不同於宇宙射線的成分主要是這樣形成的。由於運動過程中宇宙射線的密度不同,速度不同,產生核裂變、核聚變的深度也必然不同,所以不同星球的大氣成分也不盡相同。

我看過一本介紹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書籍,那是一項龐大工程,也是巨大的耗能工程,對於研究元素構成和基本粒子意義重大。對比太陽「風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核聚變未必需要光速,可能「風速」就行。光速只能擊碎粒子,風速可能產生聚變。

聯想到平時的各種風速和季風、洋流,我認為不僅與溫度變化有關,可能與磁場變化和正負電荷的分布運動亦有關聯。

物質有不同形態,光子也有不同形態。正反物質相互排斥才有不同宇宙射線相對獨立的存在,偏正負電荷光子只有結合才能形成質子和中子,產生化學元素。所以,偏正負電荷光子不能簡單的稱為正反光子。

太空中的偏電荷光子可能具有趨向性,不同物質形態的生物對不同偏電荷光子可能有不同的感知程度,不同物質星球對不同偏電荷光子的吸引和排斥可能也不相同,都可能產生「黑洞」現象,未必是光子都不能「外泄」。單方面的攝取與系統的形成和物質、能量的交流狀況不符,片面思維產生的物理學觀念亟待破除!

在粒子加速器中採用不同的「風速」撞擊不同的粒子和化學元素,可能有不盡相同的物理效果,未必非得光速,是我撰寫本文想要說明的問題,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