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千百年來,「中國茶」受世界各國人們廣泛喜愛,成為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未來生活的嚮往,促進人類健康。在我國,茶葉多採用傳統的人工生產模式,茶葉生產規模化、自動化程度較低,造成整體的茶葉經濟效益也較低。如今,製造業紛紛加快推進工業4.0模式,茶業想要長久持續的發展,必須對傳統的加工過程進行智能化的優化改造,提高茶葉生產效率,促進茶業轉型升級。

一、茶葉加工過程現狀

英國立頓公司的茶葉市場值佔到了我國茶業的一半,其根本原因在於國外的茶葉生產通過風味定型化,對生產過程進行了優化,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從而使得產量大幅提升、成本下降,而產品標準化水平也隨之提升。

我國茶葉加工主要有手工炒制、半機械化加工和流水線加工三種方式。一些名茶的加工主要採用手工炒制的方法,因此茶葉的品質取決於加工者的經驗水平,造成名茶的產量低、成本高,實施規模化生產比較困難;半機械化加工是我國目前普及率較高的一種生產方式。通過相應的設備,對每個獨立的工藝流程進行加工,與傳統的手工炒制相比,已經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企業投入的人力成本。然而,由於生產過程中的銜接能力差,產出的茶葉質量一般,不能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全過程機械化流水線加工只在我國少部分企業中有所嘗試,但在具體的各項環節中還需要大量的人員幹預,在不同企業中的應用效果不同,在工序模塊化方面仍有待發展,難以實現多樣化和集成化生產。據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企業採用前兩種生產方式,能夠適應全過程機械化加工的企業非常的少。其中又只有極少部分龍頭企業開發應用了流水線生產設備,但與國外的裝備性能相比,其自動化、智能化以及標準化的程度還有待提升。

二、茶葉加工過程難點

我國茶葉種類繁多,按加工方法不同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然而不同地區相同品種也可以加工出不同的茶葉,由於市場中過分強調茶葉的個性化,導致茶葉加工過程中出現了各種難題。一方面,由於茶葉加工工藝標準的不同,在茶葉原料的獲取上往往受到時間限制,這就需要企業對生產過程進行整體把控,良好分配,但因加工能力所限,在優化上也難以推進。另一方面,茶葉的個性化導致生產過程難以制定統一的加工標準,在生產線的配置上必須要通過手工的方式來強調個性化。而手工生產,對於體感經驗要求嚴格,難以通過自動化、機械化手段進行生產,導致茶葉質量參差不齊。

三、茶葉加工裝備現狀

茶葉加工技術與裝備是茶業的基礎,對茶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發達國家從20世紀初期開始研製生產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製造體系。他們的農產品加工裝備的專業化、機械化、連續化、自動化水平都很高,生產規模及處理量都很大。生產線採用計算機程序智能控制,具有自動檢測、自動分析、自動調整、自動診斷等功能,有力地保證了生產的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自張天福引進首臺茶葉揉捻機,開啟了我國茶葉機械加工設備及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進程。發展到現在,我國已研發出六大種類齊全的茶葉加工設備,正向不落地、連續化、一體機加工方向發展,對我國的茶葉加工起到了很大的優化作用。但是,在這些加工階段機械設備中,大多的設計理念是降低生產過程中人力的投入,並沒有將生產線的整體配合考慮進去,能源消耗和碎茶率還普遍較高。這樣一來就導致相同功能的茶葉機械品種繁多,產能各異,沒有一個統一的規範和標準化的結構,導致對設備的選擇不當,影響了自動化生產過程。

四、創建智能茶業

未來,茶業全球競爭力與全球市場的佔有能力取決定於三個因素:一是面向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製造能力;二是具有整體經營體系不斷優化與綜合經營成本降低能力;三是產品製造面向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映與實現能力。要實現三個能力的發展目標,必須推進茶業智能化,創建智能產業,實現智能製造。首先,要實現茶業的信息化。其次,要實現茶葉加工工藝流程的智能化,打造智能裝備創新優勢。一是茶葉原料從鮮葉分揀到原料加工,實現全自動化工藝流程製造;二是依據市場需要,在產品類別、產品形態、原料拼配、包裝形式實現面向市場個性化需求的智能化產品生產。以推進智能茶業為平臺,大力推進智能裝備在茶全產業鏈中的廣泛應用,提升我國智能裝備的全球優勢。廣泛應用現代物聯技術,大力發展茶產業物聯智能連接,實現茶業與社會經濟生活智能互聯互動。

五、茶業轉型升級示範縣

作為全國產茶重點縣、中國有機茶之鄉,建德茶業大步邁入機器換人的時代,且效益可觀。早上6點,乾潭鎮羅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管理員賴軍華和往常一樣,打開智能化流水線開關總閥,「嗡嗡嗡嗡」長達60餘米的製茶生產線開始了新的一天作業。機器採摘的嫩綠鮮葉,經過篩分機的「精挑細選」,被推送到攤青機上輪迴攤放和失水,又傳送到殺青機內去青氣後,輸送到回潮機內,經過兩三小時的輪迴回潮,進入自動揉捻機組,形成緊結彎曲的外形,再進入燃油式烘乾機,初烘、滾乾和定型。日產1000斤幹茶,在3000平方米的廠房內只需兩個人便可完成製茶全過程。一般的製茶機器至少需要10人以上,四五天都未必能完成,這個流水線的效率是手工製茶的上百倍。今年,茶葉合作社產量在4萬多斤,產值1300餘萬元。智能化流水線的引進,為合作社省下60萬元人工成本,同時全程機械化加工也增加了100萬元利潤。

自上世紀90年代推行全程機制以來,建德茶葉加工機械化向連續化、智能化轉型,全市名茶機制率達100%,全市共擁有茶葉加工流水線18條,智能化流水線3條,2家省級標準化茶葉加工廠,5家精製加工廠。在實行初精製一體化、連續化加工後,茶葉品質、資源利用率及生產效率都大幅提高,2014年底建德獲得 「中國茶葉行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稱號,在茶葉工業化進程中也走在杭州市前列。

總結相關經驗可知,茶葉加工自動化是茶業的必然發展趨勢。為了保證茶葉質量,將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是我國茶企未來的發展重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