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與劉禹錫都是中唐時期的詩人,與白居易和韓愈大致是同時代的。當時詩壇上,有韓孟和元白兩大詩派。按說,劉柳二人雖文采斐然,但並不算是孤高自傲的人,為啥都不在兩大詩派之中呢?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劉禹錫和柳宗元是有名的貶謫文人,他們的優秀詩作大都是在被貶之時作出來的。這就回答了剛才那個問題,他們兩人離長安甚遠,所作詩的風格自然不會與這些詩派相同。不過,使他們流傳千古的,不僅包括其詩作,文章,更是他們二人身處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高潔品格,和始終如一的深厚友情。

年少相識 意氣風發

劉禹錫和柳宗元相識於少年時期。從出身來看,二人同為官二代。劉禹錫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當然,這隻能算是一個笑稱。不過,即使摒棄這一說法,劉家也是自北魏孝文帝時期就歷朝為官的,書香底蘊可謂深厚!柳宗元呢,更不得了,他的祖上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那位因"坐懷不亂"而聞名的柳下惠。而在本朝,柳家也稱得上皇親國戚,天資聰穎的柳宗元,自然承擔著家族興旺的重擔。兩個人也不負這樣的家庭所帶來的優勢,從小勤奮好學,年少時便以才氣聞名。十九歲時,劉禹錫離家去長安遊學,結識了小他一歲的柳宗元。二人詩酒唱和,好不痛快!並相約一起參加三年後的科考。三年苦讀之後,二人雙雙中了進士。這一年,劉禹錫二十二歲,柳宗元二十一歲。自此後,文壇上肆意揮灑的他們,立志在朝堂上有一番大作為。彼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良久,中唐衰微,宦官專權,兩個年輕人懷抱著中興之夢,卻不知寒冬將至,他們二人的命運也將徹底改變。

一朝被貶 半生悽涼

公元805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也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年份!在這一年,唐德宗駕崩,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順宗李誦即位;這一年,也是劉禹錫和柳宗元顛沛流離生涯的起始。

李誦在做太子時,有兩位十分受重視的親信,也就是王叔文和王伾。後來,劉禹錫入侍東宮,受到了太子和這兩人的賞識,此時,劉禹錫和柳宗元同朝為官,關係已然十分密切,經由劉禹錫介紹,柳宗元也加入了這個團體,並且他們二人很快成為了這個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

李誦即位那年,也就是永貞元年,這個政治集團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這場改革的目的是徹底改變藩鎮和宦官專權的現狀,恢復唐王朝的興盛。改革之初,頗有成效。但是,這場以匡扶社稷為己任的革新運動,很快就遭到了宦官們的反撲。永貞革新曆時半年,以失敗告終。自古成王敗寇,唐順宗在做了僅僅八個月皇帝後,就被迫退位。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王叔文先是被貶官,後又被賜死。王伾貶官後亡故。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到偏遠之地當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這一年,劉禹錫三十四歲,柳宗元三十三歲。正值壯年,心懷復興大夢的他們,終究落的悽慘收場。自此之後,柳宗元謫居永州,劉禹錫謫居朗州,一待,就是十年。

風情朗麗 淡泊簡古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這場浩劫,為他們二人帶來了悲劇命運,也為他們名留詩史提供了契機。

十年裏,劉禹錫即使歷盡滄桑,仍不棄年少時的意氣風發。且看《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從古至今,文人騷客們一提到秋天,總是一派寥落景象。而劉禹錫在貶所的日子,必然也是荒涼寂寞的。然而,他看到的卻是秋高氣爽,卻是一排野鶴直上雲霄!枯寂的生活,並未消磨劉禹錫對於生活的熱情,他雖然不再是曾經那個一腔熱血的少年,卻不乏錚錚傲骨。

與好友的"風情朗麗"的詩風相比較,柳宗元的詩則顯得較為"淡泊簡古"。被貶之後,柳宗元先後經歷了母親病逝、女兒夭折、房屋失火的重大的打擊。但這些打擊,也沒有使得柳宗元從此消沉。他看到遠在百里之外的好友高歌秋日,不由得深受鼓舞。永州地處險峻,生活環境較為惡劣,但"人跡罕至"的幽美景緻卻有很多。柳宗元寄情山水,在永州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然而,詩人從未忘記這場災難,從未忘記詭譎的官場對他的傾軋。他在《江雪》中吟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獨肅殺之感撲面而來;當他踏足那些清幽之地,卻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致不敢久留。這樣的心情,才形成了他與劉禹錫不同的詩風。

事同人不同 高情滿蒼穹

情感雖有不同,他們兩人卻擁有相似的品格卻懷抱同樣的信念。公元815年,從前被貶的"八司馬"終於被詔回長安。這一年,劉禹錫四十四歲,柳宗元四十三歲。舊友相聚,必然要把酒當歌。劉禹錫約上一干友人,到長安的玄都觀賞花作詩,劉禹錫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這首詩,表面上寫桃花,題目中卻故意提到朗州貶所,這實則是在嘲諷那些趨炎附勢,諂媚無恥的當朝新貴們。被這樣嘲諷,這些人當然不肯放過劉禹錫。於是,劉禹錫連同柳宗元等人又被貶往更偏遠的地方被劉禹錫所連累,柳宗元不僅絲毫沒有怨言,而且深深地理解他的知己。二人攜手相去,到了衡陽面臨分別,柳宗元作《重別夢得》以贈別。夢得是劉禹錫的字,這首詩不過四句,卻飽含兩個知己之間的相知與相惜。且看: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相識二十年,兩人由青絲走向白髮,只願此生還有重逢之時。

只是,這樣簡單的願望,也不可能實現了。 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貶所逝世,享年46歲。去世之前,他把所有文稿和尚未長成的兒子託付給好友劉禹錫。此後,劉禹錫傾力整理好友文稿,並編集成《柳河東集》,並悉心教導柳宗元的兒子,輔助他考上了進士,完成了好友的囑託。

劉禹錫和柳宗元年少結緣,一生命運相連,紛亂的朝堂之爭並未離間他們的友誼,多舛的命途沒有減少他們對於對方的支持,長久的離別也沒能沖淡他們的衷情。真可謂,人生得此一知己,足矣!


說劉禹錫和柳宗元是生死之交,一點不為過。世上有太多的巧合,他們的命運亦是如此。


巧合的人生
  • 公元772年,劉禹錫和柳宗元同年出生。

  • 公元793年,兩人同時進士及第。

  • 兩人都對中唐逐漸頹弱的國勢感到痛心,胸懷治國大略。

  • 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兩人同時被重用,勵精圖治,大刀改革。

  • 半年之後,唐順宗被迫讓位太子,二人受到保守派排擠,同時被貶為司馬。

  • 公元815年,劉禹錫和柳宗元闊別十年之後,又同時奉詔回京。兩人骨氣相當,絲毫沒有認錯的態度,劉禹錫重貶播洲,柳宗元貶柳州。因為播洲環境更加惡劣,劉禹錫老母年高八十,柳宗元上書請求互換,劉禹錫改貶連州。

不朽的友誼

兩人同行前往謫地,一路上遊山玩水,吟詠相和,留下不少傳世的詩篇。臨近分別之時,柳宗元寫了一首詩:

《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歲晚當為鄰舍翁。

劉禹錫也隨即和了一首《重答柳柳州》: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便遺身老,黃髮相看萬事休。

兩人約定好,來年告老還鄉,一定要做彼此的鄰居,只是這一次分別卻成了永別。

公元819年,劉禹錫老母辭世,護送靈柩回鄉途徑衡陽之時,聽到柳宗元病逝的消息,悲慟不已,隨即停下為其料理後事,此時柳宗元僅有四十七歲。

由於柳宗元為官清廉,家道清貧,加上髮妻早年難產而逝,留下兩兒兩女無人照料,劉禹錫和韓愈等人決定撫養他們長大。後來柳宗元的長子週六在劉禹錫的培養之下,也考中了進士。


每次重溫劉禹錫與柳宗元的故事,總為此感動不已,有朋至此,夫復何求?


劉禹錫與柳宗元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學家與詩人,他們的詩篇在我們上學時應該都背了,我們也能背出一兩句。劉禹錫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能合稱,說明兩人是關係比較融洽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稱謂。

劉禹錫和柳宗元可以稱為是好哥們,不僅僅是兩人在文學領域各領風騷,有著相同的趣味。更重要的兩人在仕途上的相同經歷。可能大家多隻瞭解兩人在詩歌領域的造詣,而不太瞭解劉禹錫與柳宗元在仕途上的經歷,正是他們的經歷使得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他們有著啥經歷呢?這要從他們考取功名開始,劉柳都是同年考取進士,按老話說叫「同年」,這樣他們就第一次認識了,他們的志趣相投,被成為了朋友。當然這時他們感情不深,真正感情深化要等到「永貞革新」。

在「永貞革新」期間,劉禹錫與柳宗元都屬於「二王劉柳」集團,能屬於一個政治集團說明兩人之間政見相同,抱負相同。這個集團在革新期間做了很多進步措施,但這得罪了舊利益集團。在保守勢力的反撲下,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雖然兩人都被貶了,但是兩人之間的聯繫沒有斷,畢竟知己難求。在貶斥時,柳宗元還與劉禹錫寫文章駁斥韓愈的《原道》,劉禹錫更是寫了三篇《天論》為好友辯駁,劉禹錫與兩人都是朋友,在爭論時卻向著柳宗元,兩人不愧為好哥們。

最能考驗柳宗元對劉禹錫的友情莫過於「以播易柳」這件事了。當時,劉禹錫從貶斥的地方回到了長安,但是對現實不滿,於是賦詩《戲贈看花諸君子》來諷刺樑上小人。這又得罪了皇帝,皇帝想把他貶到更偏的播州,此時柳宗元毅然出來為劉禹錫說話:「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柳宗元對劉禹錫的真心可見一斑,不愧為好哥們。後來在裴度的努力下才得以成功。柳宗元的挺身而出加深了與劉禹錫的關係。

因為柳宗元這個人性格比較倔強,憤世嫉俗,所以仕途並不得意。在憲宗召他回京時,他不幸途中而死,年僅四十七歲。在柳宗元瀕死前,想到的還是劉禹錫,他遺書給劉禹錫叫他照顧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並把自己的全部文稿託付給劉禹錫。柳宗元也沒白交劉禹錫這個朋友,劉禹錫說到做到,把柳宗元的孩子撫養長大,視如己出,並為柳宗元編寫《河東先生集》。因為劉禹錫的編纂,我們才能看到柳宗元寫下的東西。

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落寞時陪伴你在身邊,在你富貴時不貪圖你的財富,他們想到的只是心中的友情,內心不會被外界所幹擾。像柳宗元與劉禹錫的友情讓人感動。

參考資料:《舊唐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