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步尘

  格力从来就不缺少话题,但以这种方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这一天开盘前深交所突然发布一则公告: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电器”,SZ:000651)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经公司申请,格力电器证券于2019年4月1日开市起临时停牌。

  4月8日,格力集团再发公告:根据国有股权转让有关规定,格力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总股本15%股票,转让价格不低于4月9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最终转让价格以公开征集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覆的结果为准。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可能将发生变更。格力集团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制定公开征集转让的具体方案,本次公开征集转让尚需取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等有权机构的批准,是否能取得批准及批准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两份公告信息指向均不甚清晰,随后引发媒体及资本市场诸多猜测,并将公众对格力电器及母公司格力集团的关注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谁是接盘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将接盘格力电器?4月1日之后已诞生至少三个版本:

  版本一:“董明珠及其一致行动人接盘概率很大”。

  有媒体报道称,以董明珠为首的管理层及经销商受让15%股权中的一部分,以保证一大股东地位,剩余股权由其他战略投资者认购的可能性较大。

  甚至有人进行了精准分配:以格力电器管理层为代表成立的员工激励基金接盘5%,格力电器经销商(京海担保)接盘5%,富士康接盘5%。

  止于目前,此版本仍旧停留在猜测层面,并无任何有说服力的信源支撑。

  我倾向认为,此猜测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朴素认知,认为只有董明珠接盘才能确保格力电器稳健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董明珠及一致行动人接盘对格力电器必定是最优选择吗?

  此方案有利有弊:利者,“格力=董明珠,董明珠=格力”,不仅是董明珠本人的观念,也是很多投资者的观念。董明珠接盘,可确保格力电器管理层在一个时间段内稳定不变,格力电器经营业绩不至出现大幅跌落;弊者,一直以来,董明珠决策作风随意,表达口无遮拦,与任正非、张瑞敏等严谨企业家风格迥异,一旦格力电器改姓董,投资者必将重新审视这个企业的长远投资价值。

  总之,董明珠接盘格力电器,短期看对格力电器有利,长远看要打一个问号。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董明珠及其一致行动人有无接盘的可能呢?

  我相信董肯定有这方面的考虑,她非常清楚格力电器大股东一旦易主对她本人意味着什么,她肯定不愿意被动地等待一个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摆在她面前。换言之,她主观意愿上肯定是想接盘的。

  但这并非易事。一是资金层面有困难。按照格力电器停牌前30个交易日均价测算,15%的股权价值约411亿元。董与一致行动人至少要拿下7%才能确保成为大股东,这需要董准备至少192亿元人民币。

  按照此前董明珠本人的说法,她2016年12月10亿元入股银隆(持股7.46%)时,已经是倾尽了家底。

  二是道德层面有风险。一直以来,董明珠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企业家,一旦格力电器由国有控股改姓董,她将不可避免地揹负道德层面的责任。

  还有一点亦非杞人忧天。董明珠与格力电器二股东京海担保,很长时间内有一个共同的“对手”——格力集团这个大股东,二者很自然地结成了一致行动人关系。一旦董明珠与京海担保共同成为格力电器大股东,“对手”没有了,内部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过。董明珠接手珠海银隆之前以及接手之初,与魏银仓可谓相见恨晚,但很快就撕破脸皮,闹到彼此起诉。

  版本二:“厚朴投资有意参与格力国资股受让”。

  4月10日,彭博社、《财新》、《财经》三家重量级媒体同时曝出中国厚朴投资公司有意参与此次格力国资股权受让。

  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三家媒体同时发布一条消息,怎么看都像是一种操作。在此之前,厚朴投资“何许人也”,公众知之甚少。

  有趣的是,媒体就厚朴一事咨询格力电器证券部人士时,对方回答:“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厚朴投资)这家所谓的投资机构。”

  目前看,接盘格力电器15%股权很可能仅仅是厚朴的单相思。就像4月8日一位接近厚朴投资决策层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的那样:“我们有意全部接手格力集团拟转让的15%的股权。”

  版本三:“富士康是潜在的接盘方”。

  媒体报道是这样写的:一名珠海国资企业人士认为,近期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珠海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接盘方。据称,2018年末就有消息称富士康将和珠海政府组建合资公司投设一家约600亿元人民币的芯片厂。

  当媒体4月9日向富士康方面求证格力一事时,对方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和厚朴的回应方式十分相似,都是留个悬念供你猜想。

  可以说,上述三个版本都属于猜测,并无实锤。

  其实,我们没必要猜测具体谁会接盘,我们应该看看格力电器最缺什么,最缺的正是它最想要的。

  格力电器有四大短板:

  首先是治理结构的短板。一直以来,董明珠的强人风格形成了事实上的“一言堂”式管理,格力电器董事会的作用没有正常发挥出来。2013年以来,格力电器多元化布局接连失误,根源就出在决策不科学上,格力电器业绩骄人,但治理结构却备受诟病。

  其次是多元化的短板。格力电器虽然号称综合型产业集团,但营收约85%来自空调,对空调单一产业依赖度非常高。如果不能在未来三年之内培育出第二个、第三个像空调那样的产业,格力电器“2023年做到6000亿元”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三是营收过分依赖线下实体店。目前,格力电器差不多是家电企业线上销售占比最低的,传统经销商支持了格力过去的发展,同时制约了格力未来的发展。

  四是国际化程度偏低。格力电器国外市场营收贡献率不足30%,格力品牌在国际市场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力

  这么看来,如果一个投资者能在上述四个方面给予格力电器以支持,那么,它应该是最优选择。

  显然,富士康给不了格力电器这些。富士康是一家典型的重制造型企业,与格力电器的企业属性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难以形成优势互补。

  至于厚朴,外界知之甚少,无法对它做出准确判断。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实说过,格力电器想要的先进的治理结构及全球销售平台,富士康都给不了它,但阿里能。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坚信阿里一定是接盘者,而是一种基于假设的逻辑性分析,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理想不等于现实。

  不过,从目前媒体报道看,有意于格力电器者的确不少,如果大家都看好这块优质资产,格力集团优选的自由度就会比较大。

  格力电器重组,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

  4月9日,格力电器复牌,随后连续两天涨停,虽然此后有所回调,但总市值仍然站在了3200亿元以上。

  显然,资本市场给这场重组的评价是:利好。

  不过,我更愿意用“不确定”来概括格力电器这场重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中性词,可能是利好,也可能是利空。在接盘人最终浮出水面之前,我们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因此,某证券机构4月9日忙不迭地发布“格力电器还能涨30%”的观点,明显带有商业目的,已涉嫌误导投资者。

  同样,某官方网站先入为主地将格力电器重组定性为“混改标杆”,同样显得比较草率。

  可以断言,接盘人是董明珠及其一致行动人,与接盘人是某跨国电商巨头,对格力电器的影响差别可能非常大,不可笼统地认为重组就一定是利好。

  有无第四种可能?

  4月12日,有人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美的集团愿意溢价10%收购格力电器那15%的股份,格力集团卖还是不卖?

  乍一看,这是一个近乎玩笑的问题,仔细想一想则不然,从逻辑上讲,董明珠能买、富士康能买、厚朴能买,美的集团也能买。

  事实上,似曾相识一幕三年前已经上演。

  2015年底,美的集团实际控制人何享键儿子何剑锋旗下的宁波普罗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曾持股格力电器0.71%,位列格力电器第十大股东,当时曾引发众人咂舌。

  有人测算后认为,美的集团收购格力电器15%股权产生的价值,比当年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94.55%股份产生的价值更大。

  2017年1月,美的集团以3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92亿元)、溢价36.2%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公司94.55%的股份。止于目前,这桩收购尚未给美的集团带来预期的收益。

  假如美的集团有意收购格力电器15%的股权,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可能是反垄断调查”,有人这么认为。

  但也有网友建议,假如美的集团愿意溢价30%收购,肯定是很有竞争力的,格力集团应当会重点考虑。

  当然,这一切都是未知的。甚至格力电器重组尘埃落定那天,也会有人惊呼:“哇,完全没有想到!”

  是的,李宁的广告语叫“一切皆有可能”,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在这里。

  本文由刘步尘授权深蓝财经发表,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