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樂的「誘惑」系列文章將持續在我們平臺連載發布

往期文章閱讀(點擊以下標題可以查看):吳淑婷講室內樂(一):原來是貴族的私人「麻將」

很久很久以前,因為沒有電視,沒有CD,沒有網路,要享受音樂只能靠欣賞演奏會。但是能欣賞演奏會的地方,通常只有教堂,歌劇院等偌大的場地,所以,人們(通常仍是上流階級)在家裡(室內)自己演奏樂器當作娛樂,這就是「室內樂」的最早起源。

最常見的室內樂演奏形式

室內樂的演奏形式(稱為「編製」)跟現在的流行和搖滾樂團很相似,每個人負責演奏一樣樂器,一個聲部。最常見的是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組成的「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由海頓確立形式以及創作體裁結構,並創作了74部弦樂四重奏,因此海頓有一個親切的稱呼——「海頓爸爸」。他把弦樂四重奏比擬為4個人促膝長談,饒有興味:

  • 第一小提琴像一位才智過人的中年人,言辭精闢,只要找到一個話題,他總是娓娓道來,滔滔不絕。

  • 第二小提琴是他的友人,他竭盡全力突出朋友的神采,很少顧及自己,在交談中總是支持別人的觀點,從不自我炫耀。

  • 大提琴是個莊重的人,有學識,好為人師。他以簡明、精確的金玉之言把第一小提琴的高論加以強調。

  • 至於中提琴,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又有些愛嘮叨的女人。她雖講不出什麼驚人的宏論,但只要人們一交談,她總要插嘴。

  • 弦樂重奏的室內樂形式

    弦樂四重奏經過古典時期(1750—1820)的莫扎特(23部),貝多芬(16部),舒伯特(16部)從而到達前所未有的創作巔峯。無論是之後的浪漫主義(1820—1900),印象主義(1880—1920),到現代主義(1900—至今),創作弦樂四重奏的作曲家更是不勝枚舉,風格各異。這是一個由四把提琴創造的小宇宙,經典作品層出不窮,不同時期的作曲家紛紛把弦樂四重奏作為描寫個人內心獨白,獨具哲學意味。

    弦樂的室內樂形式除了四重奏,還有弦樂三重奏,莫扎特的「嬉遊曲」三重奏最為人所知。弦樂五重奏以古典時期的莫扎特5部弦樂五重奏和舒伯特的C大調弦樂五重奏最為著名。浪漫主義作曲家勃拉姆斯一生都在探索室內樂所蘊含的各種可能性,他的2首弦樂六重奏就像一部完整的「青春之歌」。而門德爾松的弦樂八重奏則可以看出年輕的作曲家多麼希望用室內樂形式能創造出與弦樂隊媲美的音響效果。

    欣賞時間:莫扎特《降F大調嬉遊曲》,K563

    (第1-4樂章,演奏者:海菲茨、普里姆羅斯、費爾曼)

    以鋼琴為中心的室內樂形式

    以鋼琴為中心的室內樂形式有鋼琴三重奏,鋼琴四重奏和鋼琴五重奏。鋼琴室內樂同樣也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在「樂器之王」鋼琴的帶領下,表達更賦予浪漫主義色彩的「夢」。以帶標題的作品為例,貝多芬的「大公」鋼琴三重奏,柴可夫斯基的「懷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鋼琴三重奏,舒伯特的「鱒魚」鋼琴五重奏等等,讓人有「故事感」和「帶入感」。

    欣賞時間:貝多芬《大公三重奏》,Op.97

    (第1-3樂章,演奏者:美藝三重奏組)

    其他樂器的室內樂形式

    其他室內樂編製還有:

    長笛四重奏(長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單簧管五重奏(單簧管&弦樂四重奏)

    木管五重奏(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

    進入20世紀,打擊樂器和管樂器在室內樂的頻繁地被採用,反映出色彩以及節奏感備受重視。

    室內樂是最精緻和細膩的音調藝術,它清晰的織體,嚴謹的結構以及浩瀚的曲目量帶你進入三維立體的音樂世界,最重要是離作曲家的心靈更近了,是室內樂讓我們貼近音樂的靈魂。

    本文轉載自《FA財富堂》雜誌 作者|吳淑婷

    轉載需與雜誌聯繫

    ▼橄欖推薦(點擊以下標題可以查看):《橄欖古典音樂》雜誌2016夏季刊開始預售!

    ▼音樂會、劇場演出搶先知(點擊以下標題可以查看):7月上海音樂會與劇場演出一覽7月北京音樂會與劇場演出一覽7月廣州、廈門、深圳音樂會與劇場演出一覽7月西安、重慶、武漢音樂會與劇場演出一覽7月瀋陽、天津音樂會與劇場演出一覽7月蘇州、常州、南京音樂會與劇場演出一覽7月網路視頻在線轉播音樂會一覽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