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呂雪彗、彭?琳╱臺北報導】

為了搶搭新南向列車,行政院5月30日已覈准臺菸酒公司前往越南設立子公司,董事長吳容輝表示,最快年底可望在越南攻下新南向第一個灘頭堡,將和當地代工廠簽約合作生產水果口味,只要簽約後就可量產,今年底前一定可以上市。

吳容輝表示,新南向市場對啤酒需求非常大,評估越南每年就有380萬公噸銷量,是臺菸酒年銷量35萬公噸的10倍以上。看好越南當地沒有的水果口味的啤酒,臺菸酒公司以差異化產品率先切入,選擇果微醺荔枝啤酒及鳳梨水果啤酒,還要搭配金牌及文青風的春綠啤酒等臺灣熱銷品項進軍越南市場。

吳容輝指出,目前已獲政院批准可到越南成立子公司,代工廠的啤酒都試釀好了,預估10月底∼11月完成設立子公司,11月底量產,12月底前一定要正式上市。未來越南子公司成立以後,未必只能賣啤酒,可以成為一個綜合營業單位,把泡麵、面膜、生技產品,銷往越南等東協市場。

東協國家彼此關稅互免,但越南對進口啤酒課35%高關稅,泰國課的關稅更高達60%,吳容輝認為,在當地找代工廠好處是避免負擔高關稅,成本至少降低一大半,非常有競爭力,若設廠要2∼3年,且自行通路舖貨風險太大。市場調查顯示,越南本地一般啤酒每瓶售價13到15元,海尼根要20元以上,臺菸酒到當地尋找代工廠合作,還是會有利潤。

臺灣啤酒市場趨近飽和,加上少子化、高齡化等問題,國內要大幅成長並不容易,必須大步踏出去,新南向市場機會很大,扣除不喝酒的穆斯林,還有華僑及非穆斯林好幾億人口的市場。

吳容輝指出,臺菸酒是領導品牌,必須放眼國際市場,新南向市場有很大成長空間,未來目標不只侷限越南,還要逐步拓展到印尼、菲律賓、泰國、緬甸、埔寨等新南向國家,營收、銷量勢必可倍數成長。

許多國營事業都加快推動新南向腳步,但是產品難免重複,吳容輝呼籲,國營事業在新南向市場不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更不該自己打自己,應該要跟國際品牌打羣架。另外,國營事業、金融機構,也應該在新南向市場共同設立辦公大樓等據點,分享商情和分擔租金壓力,資源進一步整合,在推動新南向政策可以更事半功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