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最近,「產業互聯網」成為一眾互聯網大佬口中的高頻辭彙。據我觀察,其是由騰訊掌門人馬化騰帶火的,9月底騰訊進行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和戰略升級,稱未來要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

馬化騰表示,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上半場騰訊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下半場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

換言之,未來騰訊不僅會繼續做好「消費端」的智慧連接,更要促成「供應端」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幫助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

在馬化騰看來,沒有產業互聯網支撐的消費互聯網,只會是一個空中樓閣;而沒有消費互聯網助力的產業互聯網,就像一條無法與大海連通的河流,可能在沙漠中日漸乾涸。為此,騰訊專門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作為發力產業互聯網的急先鋒。

不過,何小鵬並不認同馬化騰「互聯網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這一觀點。在他看來,從2B到互聯網+到現在大熱的產業互聯網,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

「做了2B知道,做中國企業的生意太難太少錢;做了互聯網+知道,原來實際上是+互聯網,要慢慢等行業自身的變化;現在的產業互聯網,實際是政府在推動的變革,主付費的根基也仍然是政府。」何小鵬認為,產業互聯網並非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只能說是一個新階段。

他感慨道,做了產業(小鵬汽車深入上游製造、下游銷售和運營)後再看互聯網兄弟(指馬化騰等人)的思考,覺得因為沒有真正深入產業,取巧期望在甘蔗最甜的幾節喫下去,最終會發現這個市場不夠大以及不夠真正地改變。

對於自己的獨到觀點是否正確,以及引起業界引起共鳴,何小鵬只是簡單地說了句「讓時間來判斷」。那麼問題來了,互聯網下半場的關鍵詞到底是不是產業互聯網?你支持馬化騰還是何小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