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簡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以激昂的情緒和英雄般的氣魄創造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作品,他之所以偉大,不僅僅是因為他曲子寫得怎麼樣,而是他引領了一個新時代,他是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交界的接棒人,他是腳踏兩條船的人,既繼承了海頓莫扎特的傳統,也為浪漫主義音樂奠定了基礎,給予後人創作的道路與無限的啟示。

作品簡介:

這部作品創作於1806年,這個時候正值貝多芬戀愛的時候,他對他的學生(伯爵小姐萊莎.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情,但遺憾的是,貝多芬到頭來還是單身漢,這段暫時的愛情只是曇花一現。雖然幸福的日子很短暫,但是促使他創作了許多不同往日的作品,音樂風格更加溫柔細膩,有著青春活力,如果你不信,聽聽他的第四交響曲。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規模宏大,格調高雅,有著非凡的感染力和歷史滄桑感,是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皇帝",但是這部作品對獨奏家的考驗不在於技巧,而是在於音樂性的把握,為什麼這麼說,還得從這部作品本身說起,這部作品被譽為"盔甲下的微笑",外表平靜隨和,可骨子裡卻是風暴,所以英雄藏在盔甲下的笑臉需要演奏者及聽眾花大力氣去挖掘,這就是這部作品的最大魅力,然而把握住這點並演繹出來,確是出了奇的難,稍有不慎盔甲下的笑容就會大大折扣,所以小編喜歡稱這部協奏曲叫"走在鋼絲繩上的演繹",一步都不可以錯。

結構與編製

樂章結構

1.Allegro ma non troppo (不太快的快板)

2.Larghetto (小廣板)

3.Rondo:Allegro (迴旋曲:快板)

樂隊編製

木管組:1長笛 2雙簧管 2單簧管(A) 2巴松

銅管組:2圓號(D) 2小號(D)

打擊樂組:1組定音鼓

弦樂組:第一小提琴組 第二小提琴組 中提琴組 大提琴組 低音提琴組

獨奏樂器:小提琴

演奏時長約45-50分鐘

曲式分析: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德】貝多芬

第一樂章 D大調 奏鳴曲式 約25分鐘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有樂隊和獨奏引領的兩個呈示部,樂隊開始是定音鼓富有意味的敲擊,樂隊奏出安詳,典雅,不失神聖的主部主題,能使聽眾快速入境。接下來主題連接部,貝多芬的本性就顯出來了,樂隊突然激動起來,之前原本沉靜的十六分音符突然像機關槍一樣,突然從非常輕到非常強(pp-ff)這是典型的貝多芬風格,振奮人心,氣宇軒昂,等逐漸安靜後,是恬靜的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甜蜜優美,這是獻給田園的讚美詩,從每個音符中散發出戀愛般的芬芳。之後進入結束部,令人激動的氣氛再次出現,準備迎接小提琴獨奏的到來,樂隊明亮開朗的齊奏以及弦樂(二小提和中提)極富魅力的顫弓給人騰雲駕霧般的感覺,就在騰雲駕霧的結束部逐漸消退之時,小提琴以由弱到強的八度分解和弦登場,之後是一段精彩小提琴獨奏。

這是鋼琴協奏曲常用的手法,即獨奏進入先是一段自述然後再進入主題陳述,聽聽他的第五鋼琴協奏曲,你就明白了。獨奏自述過後奏出主部主題,小提琴相比樂隊旋律線更加清晰明顯,增加了探尋意味,之後的連接部獨奏小提琴快速演奏著,直到顫音,顫音的目的在於引出突出樂隊奏出的副部主題,樂隊奏完副部主題,小提琴獨奏氣宇軒昂地格調高雅地一五一十地奏出副部主題,再然後是副部主題的延伸,獨奏作為伴奏,樂隊作為主奏,在這個延伸樂段中充滿了頑固富有張力的三連音,這時好像暫時迷失但也在不斷尋找答案,之後結束部騰雲駕霧般的動機就是答案,解決以後,結束呈示部。

發展部以機關槍一般的連接部樂句開始,引出副部主題,副部主題的發展以及結束部的發展,小提琴又奏出由弱到強的八度分解和弦,之後進入了一個未知的領域,充滿著三連音,這是第二次迷失中的探詢,探詢色彩在第一樂章中發揮到極致。獨奏的主部主題變得不那麼自信,甚至有一絲傷感,之後又是搖擺不定的三連音但是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給自己信心一直探下去,中間有一段感人的抒情,這是在捫心自問,自己問自己有沒有走錯方向,這時候獨奏與樂隊緩慢地進行,似乎在等待結果。突然小提琴獨奏出奇異的三連音,但是聽眾可以肯定的是,這是通往答案的路,這一段的效果就像山洞中尋找出路,發現一小口彷彿有光,並順著光線走了出去,定音鼓有力的敲擊與小提琴表示肯定的三連音,這就是答案,這是激動的時刻,因為進入了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叫再現部,樂隊欣喜地奏出第一主題,小提琴以技巧性的段落跟上,再現部與呈示部大體相近,但有些許不同,這就是我通常說的,再現部再現並增加神奇的細節。再現部結束後是一段小提琴獨奏長大的華彩樂段,貝多芬並沒有將華彩寫出來,而是留給演奏家去發揮(經常用的版本是克萊斯勒版本)。華彩之後,就是尾聲。尾聲的開始是那麼迷人,就像在新世界看日出的感覺(結束部的內容),巴松溫暖的聲音使人慾罷不能,弦樂溫柔的伴奏猶如春風拂面,小提琴最後奏出欣喜高雅的十六分音符,再然後,別有意味地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G大調 變奏曲式 約10-12分鐘

第二樂章,一首送給田園的讚美詩,一首寧靜但不失莊重的變奏曲,這個樂章,典型的貝多芬式抒情------內斂而肅穆,絕不濫情,同時不乏美麗的幻想。這個樂章同樣是鋼絲上的演奏,並且要求音準與節奏達到嚴苛的地步,這個樂章速度很慢,所以任何一個錯誤都會被無限放大。

這個樂章的開始,是樂隊奏出的本樂章的基本主題,這個主題很嚴肅,但是很優美,富有著濃厚的田園氣息,這一點影響了勃拉姆斯的創作。小提琴的出現就是第一變奏,這時要求小提琴的聲音要全無渣滓,要非常乾淨,對於節奏,休止符要非常精確,這裡雖然慢,但是進和停要果斷,絕不拖泥帶水,小提琴的弓子不能全連,又不能太斷。圓號,單簧管與小提琴獨奏心有靈犀的配合後進入第二變奏,第二變奏和第一非常像,不同之處就是獨奏的音符更多,更豐富,並且獨奏的拍檔換成略微笨拙的巴松管,小提琴更富有華彩意味,微妙變化後,小提琴奏出的急速的G大調音階,迎來了樂隊齊奏,這就進入了第三變奏,第三變奏的樂隊啟奏顯得富有精神和生氣,朝氣蓬勃充滿無限希望,當然了,也有愛情的聲音,貝多芬在寫這部曲子的時候在熱戀中。齊奏後,另一個主題誕生了,這個主題就像一個人在樹林中盡享大自然帶給他美妙的心情與感受,這個人就是貝多芬本人,因為他即使創作再忙也要徒步去郊外的樹林里散步,這個主題,是自然賜給貝多芬的,安詳寧靜,美妙無窮。正當人們陶醉在這個主題之時音樂悄悄地進行最後一次變奏,田園的主題又出現了,並且安詳的第二主題也隨之出現。最後,樂隊突然激動起來,這一定嚇人一跳,因為毫無防備,這預示著音樂馬上就要進入第三樂章了,之後以小提琴短短几小節華彩結束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D大調 迴旋曲式 約10分鐘

第三樂章,一首輝煌卻不失輕鬆的迴旋曲,經過前兩個樂章鋼絲繩上的探索,終於來到了爽朗的第三樂章,它雖然歡樂,但是不過分,與其說是雀躍歡呼,倒不如說是經歷了漂泊之後回到了家人的懷抱的溫暖。

樂章開始,小提琴在G弦上奏出本樂章歌謠般的基本主題,歌謠般的外表下是內心火一般的激動與難以抑制的欣喜,之後樂隊等了一小下,小提琴獨奏又在E弦上呈現出基本主題,小提琴的G弦顯得沉穩,E弦就顯得輝煌奔放一些,所以這裡埋藏的情感更多一些,下一次等待後,樂隊終於穩穩噹噹地跟進來,再次重複這個主題,奔放的節奏讓聽眾想到了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之後就是第一插段,第一插段,是充滿驚喜的並發揮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小提琴首先高昂地歌唱,之後流暢的連弓與飛快的六度雙音還有靈巧的跳弓就是第一插段的精髓,第一插段的最後,又是一個充滿新意的等待,等待的結果就是主題的第二次來臨,這就是"迴旋"。主題奏完後,樂隊出人意料地轉入小調,之後會發生什麼呢?帶著疑問進入第二插段,第二插段顯得憂愁一些,但是獨奏更加富有歌唱性,唱出有一絲憂傷但是欣喜仍然存在的新樂句,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快速流暢的演奏後,是更加寬廣的樂句,再然後,又是快速的富有靈性的演奏,第二插段的結尾氣氛有些緊張,小提琴奏出八度分解和諧,極富張力,彷彿在問:你猜下面會發生什麼?",這個以漸強的"語氣"問題問了三遍以後,那個熟悉的基本主題再次來到,接下來的第三插段和第一插段類似,在第二插段與下一次主題出現之間,有一個不長的華彩樂段,這也是這部作品的最後一個華彩,華彩過後,小提琴的顫音引出大提琴探詢般的演奏,之後小提琴再次重複第一主題,這個時候樂隊和獨奏的情緒是較為平靜的,但私底下好像在積攢力量,力量積攢足了,就是那輝煌到耀眼的結尾,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小提琴威風十足,音域跨度非常大,與樂隊一唱一和,激情地對話,正當高潮進行之時,來了一個減弱,小提琴偷偷摸摸地奏出主題的變形之後,與樂隊以兩個漂亮的和弦結束整部作品。

版本推薦

視頻欣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