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儒家文化倡導「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天驕偉人,留下的是他們鐵弓悍馬指點江山的壯舉,是浩瀚無比的封疆國土的留傳萬世的傳說,畢竟是鳳毛麟角,一個人死後能得到後人建祠造廟拜祭,也算是留芳百世吧。「嶺學儒宗」 陳白沙先生以「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昭在當時,垂於後世」 而得世人尊崇敬仰,留芳後世。

小編早幾天剛剛過去,我想北國早已千里冰封,萬裏雪飄了,嶺南江門市區卻依然風和日麗,紫荊花正開,我在暖暖的陽光陪伴下來到陳白沙紀念館,拜謁大儒。

歷史上嶺南地區被稱為南蠻之地,陳白沙是嶺南地區唯一獲準進入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孔廟)朝拜的文人,故稱作為「嶺南第一人」。

陳白沙(1428—1500年),明代著名的自然主義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生命科學家,嶺南古琴第一人。他開啟明儒心學先河,創立了「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學貴自得,學貴知疑「的」白沙學說」或稱「江門學派」。陳白沙原名陳獻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別號碧玉老人、玉臺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雲老人等。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於新會縣(今屬江門市新會區)都會村。是處士陳樂芸的遺腹子,其母是節婦林氏。

宣德三年九月,陳樂芸病逝,享年二十七歲,歿後約一月,陳獻章纔出世,兄陳獻文,時五歲,母林氏,時二十四歲。陳獻章十歲時,其母林氏效孟母擇鄰而居的典故,舉家從都會村遷至白沙村,後陳獻章在白沙村講學並揚名於世,學界鹹稱取為白沙先生。

陳獻章自幼聰穎好學,得賢母林氏的悉心教育撫養,能詩善文,且志存高遠,弱冠便充色庠生,二十歲時參加鄉試,中第九名舉人。二十一歲參加戊辰會試,中副榜進士。告入國子監讀書。景泰二年再次參加會試,落第。二十七歲時,陳獻章盡棄舉子業,另覓蹊徑,尋求做作聖之道,前往江西拜著名學者吳與弼為 師,探究伊洛淵源。得吳與弼(康齋先生)鞭策,發奮向上。二十八歲時,便回到白沙村,修築春陽臺,足不出戶,遍覽古今典籍,並令家人每天從窗外端進飯菜,草草用餐,謂之「穴壁饋餐」,困極,則以清水洗臉濯足,如是者過了一兩年,學問上仍無頭緒,而由於日夕苦讀其中,身體也差不多累垮了。他這種死讀書的方法,當然是仍未有所得,也就是此心與此理並未吻合。所幸的是,白沙先生覺醒到迷途未遠,於是乎舍繁取約,唯在靜坐,從靜坐中養成端倪。「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遂「洗之以長風,盪之以大波」,於是盡掃夙習,「或浩歌長林,或孤嘯絕島,或弄艇投竿於溪涯海曲」,最終創立「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學貴知疑,學貴自得」的江門學派,以道德顯天下。

  白沙先生倡行教育興國,他說:「世間美惡存乎人,人之賢否存乎教。」「自古有國有家者,未始不以興學育才為務。」設小廬山書院,傳授學業。奉行孔聖的「有教無類」思想,「是學業,貧富貴賤,纔不才共之,無此擇於其人。」「出其門者,多以清苦自立,不以富貴為意。其高風所激遠也。歷任明朝禮部、吏部、兵部尚書的湛若水,便是師承白沙先生,更因他在白沙先生「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的學說上,更進一步提出「日用間隨處體認天理」的主張,深得白沙先生的讚賞。白沙先生臨終前將其講學之所釣魚臺,交與湛若水收執,以示衣缽相傳。

  白沙先生善於寫詩,講學時亦往往寓教於詩,稱為「詩教」。白沙詩善於抒發自然之心胸,絕無矯揉造作或無病呻吟之弊端,時與翰院派詩人莊定山齊名,稱南陳北莊。白沙先生在三十九歲那年,曾遊太學,祭酒官邢讓為試其才,命白沙先生和詩一首,白沙先生遂作「和楊龜山今日不再得詩」,邢讓大為讚賞,連呼「龜山不如也」。白沙先生揚名於朝,一時間朝中爭相與之同遊。

  白沙先生在五十六歲那年,受薦入京,京城傳為聖人復出。白沙先生因母病,向成化皇帝乞疏終養,恩准,朝廷並授以翰林院檢討之職,親終疾愈仍未來供職。白沙先生謝恩南歸。至弘治十三年,給事中吳世忠再薦尚書王某、侍郎劉某、祭酒謝某及白沙先生等八人入朝供職,任命書將到,白沙先生已於是年二月初十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陳白沙先生在江門的遺跡很多,除「楚雲臺」、「春陽臺」、「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臺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

陳白沙紀念館坐落在江門市區白沙鄉仁賢裏(西區大道44號),正門是高大的石頭牌樓,翹角飛檐,門樓頂部正中有栩栩如生的「二龍戲珠」。門樓上方鐫刻著六個大字「陳白沙紀念館」,大門左右兩邊鐫刻著一副對聯:「哲理紹程朱,紫水黃雲興邑里;真如傳孔孟,光風霽月耀江門」。整個牌樓用花崗巖建成,氣勢巍然。

一進大門,廣場中央「千秋仰止」的陳白沙先生銅像映入眼簾,只見他身材矯健,頭戴方巾,一身儒者衣冠,右手理鬚,左手拿書,面目和善,風度翩翩,彷彿正穿越時光的煙塵,向世人走來。銅像前是一塊花崗巖橫匾,上面刻有先生的大弟子湛若水書寫的「千秋仰止」四字。對陳白沙先生的尊崇,不可謂不高。

其後便是氣勢不凡的木石牌坊,貞節二字閃閃發光。

關於「貞節」的觀念,從電影或文學作品中看過不少,但作為一個儒家聖人的紀念館裡面有一座「貞節」牌坊,必然是充滿故事的。原來白沙先生是遺腹子,父親病逝後一個月纔出生。當時生母林氏只有24歲,夫君死後始終都沒有改嫁,一生勤勤懇懇,含辛茹苦將陳白沙和五歲的哥哥撫養成人,還讓兩人讀書成才。白沙先生56歲那年受薦入京,不料老母得病,他以「乞終養疏」上疏給皇帝明憲宗,詳細敘述母親不平常的業績,請求回老家侍候老母。憲宗皇帝看了非常感動(我現在瞭解到這些也非常感動,偉大的母親),遂授與翰林院檢討之職,準其歸鄉,並下詔為林氏立貞節牌坊。我們看牌坊「貞節」二字上面有「聖旨」兩字,牌坊後面有「母節子賢」四字,道理就在這裡。

貞節牌坊立於公元1477年 ,是廣東省現存的兩座明朝牌坊之一,已被列為廣東省歷史文化遺產。這座三維立體感超強的木石牌樓外觀瑰麗,結構嚴謹,配以綠琉璃瓦剪邊及如意斗拱,整個牌坊更沒有使用一釘一鉚,實為中華古建築藝術一絕。

「貞節牌坊」的背後,便是陳白沙祠。白沙祠最先是家祠,始建於1584年,由南京禮部尚書何維柏和新會知縣袁奎等人為紀念陳白沙而倡議捐資興建。白沙祠的平面佈局為四合院式,坐北向南,共四進深。由春陽堂(門廳),貞節堂,崇正堂和碧玉樓組成,前後之間的建築均以左右對稱的廡廊相連接。

第一進的春陽堂也叫門廳,春陽堂是為紀念陳白沙先生生前讀書和講學的處所「春陽臺」而命名,「春陽臺」也是陳白沙先生靜坐悟道的地方。

春陽堂上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樑上精細人物、花果、龍鳳等各種形態逼真的木雕外,就是春陽堂的正中懸掛著的三塊牌匾,第一塊「聖代真儒」,祠堂主人在儒家思想中的顯赫地位,一表無遺;第二塊「先賢陳白沙先生祠」,表明了陳白沙紀念館的前世今生,第三塊「江門正派」,陳白沙先生的學說被人稱為「江門學派」,這裡就是江門學派的發源地。春陽堂的兩旁,還豎立著兩組高腳牌,分別刻有「文廟從祀」,「鄉賢崇祀」,「忠孝祀」等字樣。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為表彰陳白沙先生開啟明儒心學先河的貢獻,朝廷批准其入祀山東曲阜的「文廟」(即孔廟,入祀孔廟是文人的最高待遇) ,與歷代王朝聖賢同受祭祀。歷史上嶺南地區被稱為南蠻之地,陳白沙先生是自古以來嶺南地區名賢中唯一一個能夠在孔廟接受朝拜祭祀的儒家人物,所以白沙先生又被譽為「嶺南一人」。這些匾額高腳牌,充分顯示出陳白沙先生在理學界的顯赫地位。

春陽堂的右側耳房內模擬陳白沙先生讀書的場景:

第二進建築是貞節堂,貞節堂是以紀念陳白沙先生母親的貞節事蹟而命名的,為祭祀陳獻章父母之所。

門楣木匾上「貞節堂」三個字據說是陳白沙的老師吳與弼 (吳康齋) 所書。傳說吳老先生博學多才,通曉古代聖賢之書。陳白沙先生早期曾跟隨他學習了半年時間,未能入門。後來回到江門閉門苦思十年,終於悟道。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聖賢其實也沒有「特異功能」,同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說有什麼超人之處,恐怕只有一樣,就是毅力超常。而匱額「脈接鵝湖」這四字意謂陳白沙先生的學術思想上承朱熹。兩側牆上還有復原的陳白沙先生手跡,皆為自書本人作品:

過了貞節堂,就到了第三進的崇正堂,崇正堂的總體結構與貞節堂基本相同。

崇正堂是祭祀陳白沙先生的地方,正門懸掛御賜的「崇正堂」匾額,堂正中的神龕內供奉有白沙先生的塑像,塑像前有先生的靈牌「明徵授翰林院檢討理學名臣從祀文廟諱獻章謚文恭石齋陳公位」,兩旁是先生兩個夫人的靈牌。堂內木刻對聯「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據說是萬曆二年朝廷所賜,再加上「人在蓬萊第一峯」「聖道南宗」等等這些匾額,無不說明和見證白沙學說在明代理學界和朝野上下的崇高地位。

崇正堂兩邊廡廊裏存放著「聖諭碑」,「敬義碑」等,都是陳白沙先生的「茅龍書法」作品。

白沙祠的最後一進就是碧玉樓。碧玉樓兩層結構,是陳白沙先生奉養母親之所。母親去世後,這裡就成了他晚年休息的居室。傳陳白沙先生有碧玉一方,失而復得,持建此樓藏之,併名此樓為「碧玉樓」,據傳「碧玉樓」牌匾為陳白沙先生的衣缽傳人湛若水所書。

白沙祠的周圍,還有「小盧山書院」、「白沙故里」等多處古蹟建築。

「小盧山書院」位於白沙祠的東側,現設為「陳白沙先生事蹟陳列館」,陳列展示陳白沙先生的生平資料及墨寶拓片。

白沙祠的西側是舊民居,稱為「白沙故里」。

這是一片充滿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民居老宅,散發著濃厚的歷史韻味和地方特色。

看這兩個美女,正想透過門縫偷窺歷史。

在白沙故里的北端,是「白沙耕讀園」,陳白沙一生安貧樂道,「二五八日江門圩,既買鋤頭又買書。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淺白的詩文,表露了一代大儒的心跡。而在下圖鏡頭遠處的亭子就是「小廬山碑亭」,碑亭連著的長廊,叫「觀景走廊」。

碑亭後是土坡,沿小路往東北方向走可以看到陳白沙父母的合葬墓,合葬墓呈園形,大理石砌成,四周翠綠柏樹掩映,碑石上的文字由白沙先生用茅龍筆親自書寫。我在墓前瞻視片刻,頓生敬仰。

陳白沙先生繼承了孔孟的儒家思想,最終創立「以自然為宗,以道為本,學貴自得,學貴知疑」的哲學思想,開創了「江門學派」,以道德顯天下。其學術成就更是「昭在當時」、「垂於後世」,上承程朱理學,下啟明儒心學,促進了明至清初學術思想的繁榮。

陳白沙先生倡行教育興國,他說:「世間美惡存乎人,人之賢否存乎教。自古有國有家者,未始不以興學育才為務。」 所設小廬山書院,傳授學業,奉行孔聖的「有教無類」思想。而陳白沙先生作為明代傑出的教育家,其門下也出了眾多傑出學生,如曾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樑儲,都成為他的入室弟子。又據說受老的雖學識淵博,卻能遠廟堂,淡名利的高風亮節影響,出其門者,多以清苦自立,不以富貴為意。善哉。

白沙先生同時也是明代嶺南最著名的書法家,他創製的茅龍筆及茅龍書法,在廣東書壇獨創一派,在中國書法史上亦佔有重要位置。白沙先生現留下來的書法書跡很多,如嶺南第一碑《慈元廟碑》、《"忍"字贊》、《聖諭碑」 》、《敬義碑》等。白沙茅龍筆,蜚聲海內外,經過世代相傳,「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已在2008年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白沙先生在江門的遺跡很多,除上述的「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外,還有「釣臺故址」、「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但「楚雲臺」、「春陽臺」、「廬山書院」、「嘉會樓」等卻不幸湮沒在歷史煙塵中。

在江門長堤「騎樓」風貌街的堤中路與釣臺路交界處,有一座古香古色的與騎樓建築完全不沾邊的院落,它就是江門釣臺舊址,原為陳白沙先生所建,為講學及餘暇垂釣之所,故名釣魚臺。

釣魚臺原為三進深院落式建築,直達江邊,後因年久失修而毀。清乾隆三年,釣魚臺復修。1927年,沿江修築長堤開闢馬路,釣臺及前二進建築被拆掉,僅存後座建築(第三進建築),即為現在的釣臺故址。

據《新會縣誌》記載,最初的釣魚臺,相傳為陳白沙先生當年閑暇垂釣、與朋友請客飲酒、傳經論道之處,臺為半月形,壘石為基,圍以鐵柵欄,登臺可覽盡蓬江河風光。故址內正中有陳白沙先生畫像一幅,為民國年間重修舊址時所立。有「嶺學儒宗」和「嶺南一人」橫匾各一塊,市文化館現已將白沙釣魚臺闢為文物遊覽點,供遊人欣賞。

參觀指引:

地址: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白沙大道西37號

乘車路線:2路 、6路 、14路 、17路 、103路、113路、118路,白沙祠站下車。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逢週一閉館,節假日照常開放

門票:免費

預約講解:50元/場次,另館內提供免費語音導覽系統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