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東江門五邑大學黃某猥褻女生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也許是因為它再一次戳痛了人性的底線。

這個21歲的男生撿到一把女生宿舍的鑰匙以後,挨個寢室去試,最終在五月的一個凌晨打開了政法學院一間女生宿舍,隨機猥褻了上鋪的一個女生。

「我就站在梯子上,伸手進去摸了一下她的頭髮,手感真好。胸也摸一下吧,我把手伸了過去,用掌心壓著感受了一下……」

案發後,女生的處理理智果斷:趁有些迷亂的黃某走出宿舍之際迅速把門反鎖,直接報警。

但也許因為當事人是學生的緣故,雖然黃某已經21歲,早已是完全行為能力人,但警方的做法是通知學校領回去處理,為不影響他的前途,不留案底。

學校的處理結果是退學,但黃某對這個結果拒絕接受,他在網上發了長文,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讀了十多年書,好不容易考個大學,摸了一下女生就沒了?就沒了???那我為什麼不去嫖娼?我不能接受,我拒絕接受。」「不要未經同意摸女生的胸,不然會死的很慘的。」

除此之外,還表示自己有抑鬱症,要自殺,他在長文開頭寫到:「我,男,機電專業,21歲,患抑鬱症,今天我決定離開這個世界。」「終於到這一步了,都是你們逼的。」

2.

黃某的這篇長文可以說激起了幾乎所有人的憤怒,然而黃某並沒有自殺,不但在九月初開學的日子重新出現在了校園裡,並且近乎偏執地到處在網上發帖尋找被猥褻的女生,聲稱死之前要見她一面。這種操作已經不僅僅讓人憤怒,甚至讓人感覺恐慌了。

出現在新學期校園的黃某最終被學生和工作人員發現並報警,最終結果是校方通報黃某已經辦理退學手續。這件事情的處理結果似乎已經塵埃落定。

但據說當事女生經過這次遭遇,情緒一度不穩定,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與此同時,黃父之前也給學校出具了一份「焦慮抑鬱症」的診斷證明。根據後續報道,黃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透露,自己在事發前已經患抑鬱症一年左右的時間。

網友在黃某的長貼中紛紛表示,這是抑鬱症被黑的最慘的一次。然而黃某在事件發生後的採訪中表示,自己並不是想拿抑鬱症做擋箭牌,是網友曲解了他的意思。

3.

五邑大學黃某的猥褻案,特別是他事發之後的長文,激起了無數人的憤怒:極度的自私,扭曲的三觀,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簾幽夢中費雲帆對綠萍說:「你只不過是失去了一條腿,可是紫菱失去了她的愛情!」

黃某的價值觀和心態令人震驚,充滿危險的味道,但我更好奇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種價值觀,以及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行為。

黃某長文中這些話語引起了我的注意——

「回想起大學這兩年居然連個能說話的女生都沒有,痛苦,我真的有這麼不堪嗎,痛苦。」

「嗯,吃胖點,胖個十來斤,130就可以了,170也不矮了吧,把胸肌腹肌大腿的肌肉練出來。不怕,未來一定有妹子看上我的。」

「想女生?想個屁女生?你這種思想齷齪的人不配!你活該!」

這些話語,給人的感受是,黃某在情感最爆發的年紀,卻一直被動的壓抑著,因為他在女生的世界裡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對象。女孩子們甚至連「失戀」的機會都不給他,直接滅燈。

4.

我感覺黃某對自己的外在形象是敏感的,這也許是他在情感中從來沒有機會的很重要的原因。黃某瘦弱矮小,而大部分女孩子喜歡高大陽光的男生,這種無法改變的外在條件讓他產生了巨大的挫敗感。

荷蘭科學家研究指出:人的嫉妒情緒與身高有一定程度關係,身高越高的男性越有安全感,反之,個子越矮小的人則越容易吃醋。心理學家把這種情況稱作「拿破崙綜合症」,主要是認為身材矮小的人由於自卑感作祟,時常感到不安,所以總喜歡在其他方面表現的強於他人,藉以補償這種心理缺憾,所以才會出現嬌小男生愛咄咄逼人、爭強好勝,甚至嫉妒心強的說法。

但單單是外形的條件似乎不足以造成他在愛情中得不到女性的青睞,很多在外形上不出彩、但是又很能吸引女孩子的男生,都擁有充滿魅力的性格和人格,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現的極為優秀出眾,他們靠的是軟實力。這樣的男生對女生的吸引力往往也是巨大的。

然而黃某應該也不具有這方面的優勢足以征服女生。我更傾向於感覺黃某屬於內心裡有一團火在燃燒,但外在的性格卻比較敏感、內斂,或許長久以來因為總是被否定、不被接受,他被自卑感深深的束縛著困擾著。

也許長期生活在內心的燃燒與外在的壓抑中,他的心態產生了扭曲,甚至導致了抑鬱症。他依靠表面的狂妄、極度自戀、受害者心理來掩蓋挫敗感、自卑感,以及他對女性的極度嚮往而不可得。猥褻事件發生時,很明顯他的心智已經控制不了他的行為了。

人常說「身體是誠實的」。黃某在情感上和慾望上的雙重匱乏所積蓄的力量最終衝破了道德、法律的顧忌和威懾。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如果黃某能夠治癒自己的自卑,充滿自信的追求女孩子,能擁有一段正常的戀愛,或者哪怕就像他說的,去尋求特殊服務,這樁讓人難堪、改變了他的命運也引起萬眾憤怒的醜聞,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

絕大多數突破道德、衝擊法律的惡性事件,追根溯源,也許都源自內在需求的嚴重缺失。

願黃某經過此次事件,能夠反躬自省,救贖自己,即便青春走過彎路,也不啻是一次最深刻的領悟,最刻骨銘心的成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