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地球上有15亿人正在和体重作斗争。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胖了?这部被美国人称为“看了能救命”的纪录片或许将给出答案。

  本文转载自精英说 ID:elitestalk

  自2016年起,中国已超越美国正式成为世界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为全球添了一个

  深受肥胖和慢性疾病困扰的国家。这一切发生地如此迅速,人们仿佛忘记了早在几十年前,这片土地还饱受粮食短缺的苦,无数人因饥荒失去生命。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胖了?一部“现身说法”的调查类纪录片,将矛头指向美国几大食品巨头,这部被美国人称为“看了能拯救你生命”的纪录片将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纪录片《大号的我》宣传海报

  影片获2004年圣丹斯电影纪录片导演奖,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大号的我》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02年,来自纽约的两位美国女孩控告麦当劳:长期提供明知对人体有害的食物,让身体变得日渐臃肿,体质不断变差。她们还提出了赔偿要求。

  事实上,许多美国公民都曾对快餐公司提起诉讼,指出那些公司提供的食物含高卡路里、高糖分、高脂肪,导致人们发胖,要求进行改善和赔偿,但是这种官司往往会不了了之。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面对这样的控诉,麦当劳作为超级食品巨头,处变不惊,以女孩还吃了其他食物,证据不足为由,进行驳回。

  这件事快要不了了之的时候,却吸引了纪录片导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的注意。

  这位出了名的“作死”青年导演打算和麦当劳死磕,因为他要提供一份证据,证明麦当劳的食品并不健康。

  既然“她们还吃了其他的食物”,那么摩根就下决心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小白鼠来做个实验——在连续30天时间里,三餐只吃麦当劳的食物,甚至身体必需的饮用水,也用麦当劳的饮料来替代。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为了实验的公正性,摩根为自己设置了必须遵守的三个规则:

  1.必须每一顿都吃麦当劳,没有其他选择余地;

  2.不能吃麦当劳以外的任何食物,包括水;

  3.只要被服务员问“是否要买超大号”,就必须买。

  他还请了三位医生为整个实验过程做记录,定期检查追踪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实验开始前,在医生的证明下,摩根的身高为185厘米,体重不到84公斤,体脂含量11%,无遗传病史,身体素质非常好。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实验第1天,摩根的早餐是巨无霸套餐。

  第2天,摩根继续买了一份超大号套餐当作早饭,但吃掉大半包薯条和一半肉饼花了摩根半个小时,他甚至在最后一刻忍不住吐了出来。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第3天,摩根的胃开始感觉不舒服。

  第5天,他的体重升到了87公斤,轻度恶心;营养学家告诉他,他的体重已增加了5%,因为他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将近5000卡。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第9天,麦当劳菜单上的所有食物已被他吃遍了。

  第17天,摩根的女朋友表示,已经影响到了两人的性生活!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到了第18天,摩根的身体正式发出报警信号,他的血压和胆固醇指标飙升,肝功能失常,开始出现头疼的现象。

  第21天,体检尿素过多,早起呼吸困难,肝功能严重超标。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第27天,摩根所吃的麦当劳食物总量,已达到营养专家建议一般人摄入的8年需求量的总和。

  第29天,他连爬楼梯都力不从心了。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终于熬到第30天,此时摩根的体重升到95公斤,胆固醇上升到233点。如果继续这个实验,很快就会引发冠心病、肝硬化。

  经过只吃麦当劳的残酷30天实验,摩根身体发生的变化无比显著:

  体重增长24.5磅,脂肪肝、胆固醇飙升65点,脂肪比例从11%增加到18%;

  冠心病发作的机率增加一倍,心率衰竭机率增加一倍;

  心理上感到抑郁消沉,疲惫不堪,情绪起伏不定;

  对麦当劳食物成瘾,不吃的时候严重头痛;

  性生活质量骤降……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30天的实验结束,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摩根足以证明,控告麦当劳的美国少女是正当的,麦当劳的食物会把人变成“垃圾”。

  在导演的努力下,财大气粗的麦当劳在纪录片播出后的第6周,宣布取消了菜单上的“Supersize”字样,超大码计划就此“寿终正寝”。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被撑大的胃口

  然而,垃圾食品帝国的扩张脚步并没有因为《大号的我》的热烈反响而有所放缓。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随着美国和欧洲含糖饮料消费量的下降,可口可乐越来越多地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视为维持利润的关键。

  即使是在最近席卷全球的“健康”浪潮中,快餐行业也并没有被打垮,反倒利用他们花样的营销手段,在其中捞了一杯羹。

  销售商发现,即使对于喜爱的食物,人们也很少连续购买两次,于是经销商们把每份的量做得越来越大,这样就能卖得更多,“套餐+折扣”也可理解为同一性质。

  于是,在包装上,麦当劳食物的分量越来越大,不断推出中号、大号、超大号,最初单一的包装悄然间变成了最小号,他们用优惠做诱饵,不断让你吃得更多。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训练有素的店员会贴心地提醒你非常划算的Supersize,“多付5美分就能买到大一号”。超大号薯条的卡路里是标准量的3倍。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每每面对超大分量的食物,人们总会感觉自己赚到了。你是否认真想过:真的有这么饿吗?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在潜移默化中,过量饮食正在伤害着我们!同时,打着健康口号贩售的食品,远远不如广告中所说的那样“健康和有机”。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市面上大量产品包装上写着“含水果”的饮料,很可能它们只含0.1%水果口味,这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

  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号的我》

  被操控的饮食习惯

  在美国之外,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被这些跨国食品巨头们操控着。

  哈佛教授Susan Greenhalgh的最新研究表明,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跨国食品巨头,正通过影响中国应对肥胖问题的政策,保护公司在市场中的业绩。

  “这些公司巧妙地将自己置于幕后权力的位置,确保政府应对不断增长的肥胖流行病政策不会损害其利益。”

  在肥胖问题上,中国的公共卫生倡议一向都侧重锻炼,却很少从饮食的角度,倡议减少热量摄入或减少摄入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但其实“吃什么”对于改善肥胖问题至关重要。

  “你不能光靠身体活动摆脱肥胖、高血压或糖尿病。”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营养学教授Barry Popkin说。

  实际上,像这样被揭露出来的问题并不罕见。

  早在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纽约时报》调查记者Michael Moss就在《食品巨头如何操纵我们》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可口可乐、雀巢、奥利奥这些食品巨头,是如何利用盐、糖、脂肪来“诱惑”消费者,让他们过量摄入身体所需的成分。

  导演摩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食品行业、政府)没有人会考虑到你的切身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消费者拥有知识,创建一个用知识作为武装的消费者群体。”

  从垃圾快餐消费者到快餐行业搅局者,他用高昂的代价向公众揭开了食品消费行业的冰山一角。“环保健康”之于快餐企业,如同所有的时代热点一样,只是又一个可以用来吸引消费者买单的工具,最终的目标无非是让你多吃、多买。

  参考资料:

  1.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Lancent Medical Journal)

  2.英国医学杂志(BMJ)和公共卫生政策期刊(Th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3.纪录片《BBC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什么变得这么胖?》

  4.纪录片《大号的我》

  本文转自精英说(ID: elitestalk),作者小林君,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