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寫得一手好詩詞,簡短的幾句話,容納下的信息量很多情況下,都遠遠超越一篇上千字的白話文。那麼,這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們,都是怎麼讀書的呢?這些讀書方法能不能給家長們的家庭教育帶來哪些啟發呢?

  顧炎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顧炎武的讀書法是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在閱讀的過程中,顧炎武還會不斷的動手抄錄,這樣的好處是既動手,又動腦,強化了記憶。

  鄭板橋: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

  鄭板橋認為,讀書就是要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孔子:學而時習,知類通達。

  孔子的讀書法可以概括為:好學樂學、由博返約、學而時習、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學行結合、舉一反三、一以貫之、述而不作。

  朱熹:格物致知,讀書窮理。

  朱熹認為讀書應該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捨得下苦功,居敬持志,要用心專一,敬於讀書。

  諸葛亮:觀其大略。

  諸葛亮認為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書籍,都有它最精粹的部分,抓住了它再進行深鑽細研,就能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學知識紮實深刻而不淺薄,從而達到事半功倍、融會貫通的效果。

  韓愈:提要鉤玄。

  韓愈認為讀書一定要寫筆記。讀記載事實的史籍,一定要寫出提要,掌握綱要。讀輯錄言論的書,一定要鉤出精義,領會精神。寫提要時,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鉤精義時,必須對那些言論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讀書時會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獨立思考。他追求的是讀書會議,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