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講一講糞水澆菜。我記得小時候家裏確實會用糞水去澆地,但是是有前提的,我記得那時候一般都是在沒有種植東西的地裏面澆大糞。在植物生長期也可能會去用,但是一般都是使用在根部,像一些小的葉菜,根本不可能在上面潑大糞呢。這樣去操作,即使在葉片上有一定的殘留,也會隨着生長漸漸的消失。另外糞水使用在作物上,確實能夠提高作物的長勢,有時候這比使用化學肥料種出的果子更好喫。最後再說一點,就是大家喫菜的時候肯定會去洗菜,這時候這些殘留基本就沒了!從另一方面說,這些殘留相對於農藥殘留,還屬於更加安全的。

  這些事情和我們今天討論糞水澆菜一個道理,農村人用糞水澆菜也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所謂存在即合理,況且存在幾千年了,能不能喫可以問老祖先。我記得小時候老人是把發酵過的糞水澆在菜的根部,植物是根徑吸收的,吸收的是一些微量元素,又不是讓院士用大糞涮蔬菜喫,再說都是在幼苗時期澆的,農民能掌握生長週期的,剛澆的菜肯定不能喫的,院士是不是誤解了?

  用大糞澆菜,屬於自然界的化學元素循環。大糞中含有蔬菜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通過一輪的循環之後,回到了土地裏面,被蔬菜吸收,長成以後供人類食用。這種用大糞澆的蔬菜是最天然的,沒有公害,對人體的健康很有利。反之,現在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專門用化肥、激素來促進蔬菜生長,破壞了這個平衡,所培植出來的蔬菜對人體就有嚴重的損害性。

  且不說農民用糞水澆菜後,所用的糞水是會在蔬菜的生長過程中自然發酵轉化的。但凡研究過農學的人都知道,植物在自己進化的過程中,是會對昆蟲和病原菌危害形成組成型防禦機制和誘導型防禦機制的。組成型防禦機制是指植物中原本就存在的、阻礙昆蟲取食或病原菌侵染的物理和化學因子。誘導型防禦機制是由昆蟲和病原菌誘導產生的。近年來,關於植物誘導抗性研究的報道較多,但學醫、涉醫的曾院士,因爲與農業跨行太遠,可能並沒有接觸瞭解過。因此,囿於知識儲備的不足,一時露怯,也是在所難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