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00年歷史的牛津大學,培養了7個國家的11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3位總統和首相、12位聖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影響著整個世界。有意思的是牛津的官方宣傳資料中幾乎看不到這些,這所英國最古老的大學甚至沒有舉辦過像樣的校慶對學術對真理的追求讓她畏懼名利。

二、在美國,一次重大事故就能改變歷史:1911年3月25日的三角內衣公司火災。146名男女工人死亡,大多數是16到23歲的姑娘,最小的僅14歲。三角工廠事件不僅促使了美國對血汗工廠立法,後來更被寫進美國中學歷史課本,成為美國現代主流價值觀的一部分:生命的價值重於財富。

三、1966年,紅衛兵掘了他的墓,曝屍荒野,被孩子們踢著玩。他是中國重工業奠基人,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高等師範學堂、第一個幼兒園。他將武漢打造成中國重工業基地,創建了中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讓「漢陽造」聞名天下。他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一生清廉,喪葬費由親朋門生籌措,他是張之洞。

四、【段祺瑞】三一八慘案中,總理府衛隊擅自開槍,死傷多人。魯迅的學生劉和珍、程德羣等數十人中彈死亡。雖然不是段祺瑞下令開的槍,但作為一國總理的他自知罪責。他很快成立調查組,調查死難者的名字,給予優撫。在悼念死難同胞大會上,當眾長跪不起,並立誓終身食素以贖罪,這個誓言一直堅持到他病終。

五、周佛海身在汪營心投蔣家,為軍統幹了不少活。光復後被審,軍統出庭證明情況,老蔣也屢次暗示,南京法院照判其死刑,周妻抗告,最高法院駁回。蔣無奈,只得頂著輿論壓力,親簽特赦令,將其由死刑改無期。民國法院、法官還是鋼鋼的。後來,周病重,想保外就醫,不允,獄中氣絕。

六、一位銀行家的妻子,在布拉格一間咖啡館裡愛上了一位作家,他寫一頁,她看一頁。他也愛她,她隱瞞了婚姻狀況。作家後來得知戀人是有夫之婦,兩人從此沒見。作家孤寂一生,彌留之際,唸叨著那女人的名字。往前一步,是醜聞;往後一步,是對愛的尊重。作家叫卡夫卡,那部作品是《變形記》。

七、他求職,「我們不缺人,一個月後再來」他一個月後來了;「有事,過幾天再說」他過幾天來了;反覆多次。「你髒兮兮的我們不要」他借錢買了衣服;「你不懂電器知識。」兩個月後他學了足夠的電器知識又來了。「我幹了幾十年,第一次遇到像你這樣有耐心和韌性的。」他成功了,他是松下幸之助。(人生沒有失敗,只怕堅持和認真四個字)

八、「不要俘虜。」——李宗仁(臺兒莊戰役時,李宗仁下的命令)

九、臺兒莊戰役開始,「漢奸」張自忠血戰力克板垣師團戰役中身負「漢奸」罵名的張自忠率部急行軍180裡搶渡沂河,以劣勢裝備強攻板垣師團,激戰5晝夜將其擊潰。戰後面對記者團張自忠一言不發,放聲大哭。兩年後張自忠馬革裹屍,而那些罵他漢奸的人卻有不少投靠了日寇。當時日軍被張將軍打得苦不堪言,當知道張自忠陣亡的時候,自發為張將軍安置了簡易陵墓,後來蔣公要求把張將軍遺體送回,日軍特意下令停止轟炸一天。

十、你不知道的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曾有一所大學是世界前50強!49年部分師資力量遷入臺灣,文學院理學院組成南大、商學院成了上海財大、法學院成了華東政法、影音部成了北京電影學院、音樂學院成了中央音樂學院、醫學院成了上海醫科大、電子學院成了成都電子科大…共瓜分為20多所院校。該校就是曾經的國立中央大學。

十一、沈從文,來自農村,愛打扮,狂追他的女學生張兆和。張拒絕,沈從文向胡適哭訴。適逢張兆和也來找胡適投訴禽獸老師。胡適勸道:他頑固的愛你。張回答:我頑固的不愛他。隨後沈從文以自殺相脅,張兆和遂屈服,嫁於沈從文。不久,沈從文出軌,又頑固的愛上了女詩人高青青…

十二、英國撒切爾夫人與內政大臣喫飯,女服務生上湯,不小心將一碗熱湯扣內政大臣的腦袋上。撒切爾夫人立即起身,擁抱嚇傻了的女服務生,說:別介意,誰都會犯錯的……李敖認為:女服務生比內政大臣更需要安慰,百姓比官員更需要關懷

十三、他舉行山西起義,響應辛亥革命;他在統治山西長達38年期間,醉心於搞經濟建設,保境安民,終使山西物阜民豐,山河完整;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堅定地提出「寧在山西犧牲,不到他鄉流亡」的口號,領導晉綏軍,堅決抗日,並贏得了「模範戰區」的稱號,他是誰?山西人——閻錫山!

十四、孟小冬,當年人稱東皇,老年時的照片依然氣場十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全家決定離開大陸的時候,算機票要買多少張,孟小冬說我不走,我用什麼身份跟你去?丫頭?杜月笙當即宣佈儘快與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幾乎離不開的病榻,由人攙扶著成了親

十五、善良的蘇格蘭農夫從糞池救出一個小男孩,男孩的紳士父親酬謝,農夫謝絕。紳士說:讓我們簽個協議,我帶走你的孩子,給他最好的教育,農夫允諾。農夫的孩子後來發明瞭青黴素,獲得諾貝爾獎。數年後,紳士的兒子得了肺炎,青黴素治好了他。這兩個孩子分別是弗萊明和丘吉爾。(幫人就是在幫自己呀)

十六、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相愛。其時孫中山已與盧氏成親,孫中山反對納妾,於是徵求盧夫人意見,是否同意離婚,並申明離婚的理由。盧夫人在回信中寫了一個「可」字,同意離婚,並對友人說:「我常識唔夠,更唔識英文,我又纏腳,行動也不便,我怎可以幫到先生呢?」——每次看到這段,我都深為感動。

十七、【審判】多年前的南非:有一次庭審曼德拉之前,公訴人Bosch突然撂攤子不幹了,他跑過去跟曼德拉握手,說:我鄙視我所做的事情,我不想把你給送到監獄裡去。曼德在結束27年的牢獄生涯後,對虐待他長達27年之久的三個人平靜的說:在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那一刻,我已經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仇家格里高禁不住淚流滿面,那一刻他終於明白,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寬恕。---《曼德拉自傳》

十八、王士珍,曾出任民國總理,以低調聞名。為什麼要低調呢?據他自己說:他年輕時也挺狂,睥睨天下,目無餘子,從軍時遇到李鴻章,發現李鴻章智慧才幹,不知高出他多少,可是卻處處碰壁,天天挨罵。這時王士珍才知天下事之難,難就難在你幹得越多,挨罵也越多,從此收起狂妄之心,低調淡定過了一生。

十九、戰後的日本小學校,伙食由政府提供,這種制度叫給食。無論校長,老師還是學生喫的都是一模一樣的飯菜。但校長也搞特殊化——校長總是第一個喫。那麼校長為何要有如此特權呢——實際上這是制度,校長必須要在所有的學生喫飯之前,第一個品嘗試喫以免食物質量靠不住,到時候校長第一個送醫院。

二十、蔡元培的書法和他的思想一樣兼容並包、雍容大度,旁人看來卻是背離常格。某次錢玄同問:「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寫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寫得這樣蹩腳,怎樣能夠考得翰林?」蔡答:「我也不知道,大概那時正風行黃山谷字體的緣故吧!」回答既見出他的涵養,也見出他的幽默,滿座聞之,皆忍俊不禁。

二十一、【中國近代最博學之人】辜鴻銘: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中國第一人。先後就讀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德國柏林大學、萊比錫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名校;獲文、哲、理、工、神等13種博士學位;精通英、德、法、意、拉丁、馬來和希臘、日、俄等9國語言文字,第一個將中國的「四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

二十二、1917年的北大,有一羣教授。梁漱溟,25歲;胡適,27歲;劉半農,27歲;劉文典,27歲;林損,27歲;周作人,33歲;陳獨秀,39歲;朱希祖,39歲……校長是蔡元培,50歲。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3歲。這個年齡,擱現在許多人還是「啃老一族」,而前輩們已經成為大師了。

二十三、有人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卻從不回應,這是為什麼呢?餘沉吟片刻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的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二十四、蔣友柏說拆中正紀念堂:我不曉得我的後代將如何看那尊銅像,但是至少我知道那個銅像是錯的;要樹立銅像要蓋紀念堂,也要等他死後100年(至少也要50年)再蓋,假如50年後、100年後的人民會想要替你鑄銅像蓋紀念堂,那就表示你真的是偉大。

二十五、這不是作秀,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每天都騎自行車上班。當我們驚呼韓國首都首爾只有四輛公家車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的是,芬蘭全國只有四輛公車。

二十六、一戰貴族死亡率。一戰中,有600萬英國成年男性奔赴戰場,死亡率為12.5%。當時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傷亡率,則高達45%。按照常理,英國貴族大多擔任軍官,為什麼死亡率反而遠高於一般士兵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總是沖鋒在前,撤退在後。對於他們來說,責任和榮譽比生命更重要。

二十七、巴頓的管理。二戰時期,巴頓通過一份報告瞭解到犧牲的盟軍戰士中竟有一半是在跳傘時摔死的,他十分惱火,馬上趕到降落傘廠家從生產線上抓起一個傘包讓負責人現場帶傘包從高空跳下,然後,將軍還說要不定期抽流水線上傘包讓他跳,從此戰士們再沒有因為跳傘而陣亡。

二十八、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一個行將被處死的囚徒,上斷頭臺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馬上下意識地說了句:「對不起,先生。」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則是如此坦然高貴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幾分鐘後,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異處。兩個世紀之後,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週年的慶典上真誠地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

二十九、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為了拯救備受煎熬一生的靈魂,決意把所有的家產分給窮人,隨後他離開自己遼闊的莊園出走了,帶著聶赫留朵夫式的懺悔,最終像流浪漢一樣死在一個荒蕪的小車站……他就是俄國偉大的作家託爾斯泰。多年後,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託爾斯泰時這樣感慨道:「這種沒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後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麼列夫·託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