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4145.jpg

 

中峇魯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地名,旅人知道他,因為出名的中峇魯市場 Tiong Bahru Food Market;雅痞知道他,因為隨處可見的咖啡店和時尚小店;耆老知道他,因為它充滿著新加坡的歷史氣息! 甚麼樣的一個地方可以同時吸引著老中青三代的新加坡人,我實在是很好奇...

 

新加坡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URA)市區重建於1974年成立,負責新加坡土地使用的總體規劃,同時也負責歷史古蹟的維護與修繕,對保存新加坡文化遺產有重大的貢獻。在維護歷史文物的上,URA不僅只是保存而已,還以步行導覽的方式來推廣新加坡的歷史文化,像今天參加的中峇魯歷史遺跡導覽就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個項目。

 

中峇魯地區於2003年成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其中有56棟建築物被畫為歷史古蹟;每個月URA都會舉辦中峇魯歷史遺跡導覽來介紹第一代的新加坡歷史建築風格,而導覽則是與ITE College合作讓觀光旅遊系的學生有機會練習。參加導覽需要線上報名,一梯只有24個名額,沒有報名有時候也是可以參加,要看最後多少報名卻沒有來的人數而定。

 

IMG_4147.jpg

 

中峇魯一詞,是福建話和馬來語的結合,非常具有新式風格,是新墓地的意思。早在1920年代,Tiong Lama (舊墓地) 擴大延伸到今日的中峇魯,後來這些墓地都被夷為平地,重新改建,逐漸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繁華的中峇魯。

 

中峇魯市場,分為上下兩層,二樓是大家熟知的小販熟食中心 (food center),一樓則是菜市場 (wet market),新加坡多數的菜市場都相當有地域性,多數只服務當地的居民,但是中峇魯的市場卻很不一樣,許多不住在這附近的居民,一樣會千里迢迢來這裡買菜;中峇魯市場在1951年由小販出資4000新幣一同興建的;2004年整個市場關閉進行整修,2013年有經過幾個月的整修,纔是現今我們看到的中峇魯市場! 

 

IMG_0313.jpg

 

導覽的第二站是葫蘆廟 Hulu Temple,可惜葫蘆廟地主於2004年將土地賣出,現已改建成為Nostalgia Hotel。葫蘆廟的名字來由是其香爐的形狀。

 

IMG_4150.jpg

 

IMG_4149.jpg

 

另一個中峇魯出名的景點是鳥廊Bird Corner,一共可以掛上超過300個鳥籠;鳥廊的主意是旁邊的咖啡店老闆想出來的 (咖啡店現已成為日本餐廳),希望放鳥籠在旁邊,可以讓顧客邊享用早餐、咖啡,邊聆聽鳥鳴。儘管咖啡店已經不在了,許多愛鳥人士還是會來這裡溜遛鳥。

 

IMG_4153.jpg

 

BLOCK 55,是中峇魯地區第一波被畫為歷史古蹟的建築;1920年代中期,英國殖民地政府將墓地遷移後,在這裡興建住宅,中峇魯地區就成為新加坡第一個大型住宅區。不過,在1939年之前,一般家庭是負擔不起中峇魯地區的租金的 (當時的祖金每個月$25元),所以後來有許多來自歐洲的家庭住進中峇魯地區,所以建築特色也看得出歐洲風的影響;如下圖的綠色玻璃。

 

IMG_4154.jpg

 

除了歐洲家庭可以負擔的起之外,中峇魯地區也成了富豪金屋藏嬌的好地方,加上英式建築物後面的螺旋梯設計,更是讓富豪們只有從後門進出,不需經過大門的隱蔽性。

 

中峇魯除了有新式的獨立小店,還有許多古早的老店,這家Tiong Bahru Galicier Pastry 就是其中一家。歷經四代經營,各式各樣的南洋點心在這裡都可以找得到! 

 

IMG_4156.jpg

IMG_4157.jpg

IMG_4158.jpg

IMG_4159.jpg

 

 

品嘗南洋點心之後,前往下一站 - 齊天宮 (Monkey God Temple) 。建於1920年代的齊天宮,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是新加坡第一間供奉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廟,也是全球少數以孫悟空為主神的廟宇;廟內有許多個是型態的孫悟空雕像! 

 

IMG_4164.jpg

IMG_4165.jpg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是齊天大聖的慶典,也是齊天宮重要的活動,今年(2018年)的典禮落在9月25日,有興趣的瞭解傳統文化的人可以來湊個熱鬧! 為何會供奉齊天大聖孫悟空呢? 導遊的說法是,中峇魯的大商賈推崇孫悟空的機智,希望藉由供奉來獲得保佑,取得商場上的先機。

 

IMG_4167.jpg

 

中峇魯地區的路名多數是以19、20世紀到新加坡披荊斬棘的華裔先賢來命名的,其中又以Seah Eu Chin 餘有進最為出名,不僅只有在中峇魯附近,在整個新加坡都可以發現其家族的影響力: Seah Street, Eu Chin Street, Liang Seah Street, Purvis Street, Peck Seah Street, 和 Chin Hin Street。對非新加坡人來說,潮州人餘有進留下最大的影響力就是他與其他潮州同鄉在1805年共同組成的義安公司 (Ngee Ann Kongsi),其衍生出的烏節路上的義安城 (Ngee Ann City) 和著名的義安理工學院 (Ngee Ann Polytechnic)。

 

IMG_4185.jpg

 

 

新馬地區橡膠種植始祖陳齊賢 (Tan Chay Yan) 的名字也出現在中峇魯的街名 - Chay Yan Street,另一條金鐘街 King Cheng Street,則是陳齊賢的伯父;陳齊賢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祖父,陳篤生Tan Tock Seng,就是那間陳篤生醫院的創立者。

 

建築風格,也是中峇魯地區獨樹一格的特色,特別是在81和82街區;因為在小小的中峇魯地區,完整保存二戰前、二戰後的獨特建築風格;特別有許多以交通工具為造型的建築物 - 飛機樓。

 

IMG_4168.jpg

IMG_4169.jpg

 

中峇魯的壁畫,訴說著70年代當地的生活型態: 舊式的電話機、斧標驅風油 (新加坡人傳言治百病)、川貝枇杷膏、打小孩的竹棍、舊式的日曆,以及當年的星洲日報上的年輕的李光耀。

 

IMG_4172.jpg

 

IMG_4175.jpg

 

第二個壁畫則彰顯出喫對新加坡人的重要性: 壁畫中的算命先生是真有其人,可惜壁畫完成後尋人才發現先生已過世。

 

IMG_4202.JPG

IMG_4203.JPG

 

在1936到1954年之間,興建了許多三到五層樓樓宇,提供約莫2000個新公寓;1945年過後,中峇魯的居民人數暴增三倍,中峇魯也不再被視為"有錢人"專屬的住宅區。來到中峇魯地區,由於樓房最多不會超過五層樓,突然有一點不適應,畢竟新加坡和香港一樣,都是個摩天高樓林立的地方;可見政府要把這塊區域劃為歷史保護區,不能拆改,對於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而言,是多麼"昂貴"的一個決定。

 

 

IMG_4188.jpg

 

英國對納粹德國等軸心國宣戰,遠在東亞的殖民地新加坡也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經歷了長達三年的日軍統治期。不過,殖民地政府當年也對抗戰工作和防禦工事進行一定的準備,包括建造當時最先進的民間防空設備,也都保留在中峇魯保留區內。據傳,面臨日軍猛烈的空襲期間,中峇魯地區全部的建築都漆成駱駝色以躲避城為目標,似乎是有一定的效果,因為中峇魯地區的損傷不重,反倒是隔壁的Balestier 區域損傷慘重。

 

 

IMG_4196.jpg

IMG_4189.jpg

 

相對於其他2-3個小時的步行導覽,一個小時的中峇魯歷史街區導覽真是輕鬆很多,天公作美,今天的天氣很舒服,不是太炎熱,不然1個小時的戶外步行在炎熱潮濕的新加坡,也是挺可怕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