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朋友路過湖南路,凋零的模樣實在有點觸目驚心,說好的地下商業街似乎已經停工許久。

  湖南路到底在折騰什麼?

  衆所周知,南京的湖南路在90年代中後期,迅速崛起。巨型的長條燈廊,高聳的各式霓虹燈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時間名聲享譽全國,甚至在2005年與北京王府井一起入選了“中國十大商業街”系列。

  但好景不長,2007年前後,湖南路明顯後勁不足,並開始了持續性的衰落,直至今日。

  一方面原因是湖南路沒有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沒有及時的對商業模式和業態進行升級優化。專賣店、個體戶模式顯然不能滿足市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新街口商圈在當時開始加速升級。

  1999年,新街口蘇寧店正式開業

  2002年,大洋百貨進入新街口

  2005年,地鐵1號線正式通車

  2005年,金輪新天地開建

  2006年,德基廣場一期開業

  2007年,德基廣場二期開建

  2008年,金陵飯店亞太商務樓開建

  2010年,金鷹國際商城開建

  2010年,蘇寧生活廣場開建

  近期,金陵中環、蘇寧新街口廣場規劃公佈

  高中低業態幾乎全面覆蓋,綜合實力非常強,“中華第一商圈”的美譽更是響徹全國,而同時期的湖南路早已不具備可以匹敵的競爭力,並且因爲地鐵的加持,新街口的人口吸附能力進一步加大,湖南路的落寞可見是註定的。

  如今尷尬的商業街入口,不僅沒能發揮作用,甚至有些阻礙交通,而空置蕭條的商鋪隨處可見,整棟荒廢的建築比比皆是。

  地下空間內部堆滿了雜物,且有積水,而且工程似乎已經很久沒有進展了。

  不過同樣是新街口附近的夫子廟商圈,卻因爲及時的進行翻新改造,不僅沒有因爲新街口的繁榮而衰敗,反而形成了獨特的差異化競爭。

  歷史感濃重的古秦淮、文藝感十足的老門東與水遊城特色水系商業一同構建起老城南購物休閒旅遊帶,別具特色。

  但面對新街口的強勢崛起,湖南路的的改造就顯得過於草率,升級的方案似乎將曾經湖南路的精神內核全部丟棄掉了,從地上轉移到地下,昔日絢爛的霓虹燈也不復存在。

  業態方面,獨立售賣的商鋪,狹長的通道兩側密集的店鋪,這樣的佈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小商品市場,“開業即過時”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

  曾經煙火氣十足,頗有點民國風情的獅子橋步行街也淪落爲有些陳舊、過時的樣子,中間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甚至有點像縣城集市。雖然目前人氣依然不錯,但顯然在街道視覺上已經大幅度落後。

  老牌湖南路商城目前也已經停止營業,門外告示顯示正在內部裝修,但實際上似乎已經空置了有些時日。

  作爲地鐵1號線玄武門站與5號線山西路站換乘的步行地下通道,湖南路地下街區應該可以擁有不錯的人流量,但兩層大量的商鋪集中於地下,那麼地上沿街又會是什麼業態?存不存在功能重複的問題?這些目前都還沒有答案。

  湖南路西側末端,綠地的加持,勢必大幅度提升湖南路以及山西路商圈的商業等級,並且由於在十字路口預留出超大面積的廣場,山西路商圈頓時擁有了可以匹敵新街口的封面級城市景觀,另外新建的市青少年宮現代前衛,必定成爲未來南京的一大地標性建築。

  但結合整個湖南路的改造計劃,將其打造成第二個新街口,甚至超過新街口的做法也許能夠達到經濟的目的,但卻未能發揮湖南路的特色。

  未來我們爲什麼去湖南路購物?湖南路的標籤又是什麼?現在看這個定位是比較模糊的,不明確的。

  按照作者的想法,完全可以結合湖南路本身的特質,將其打造成港式商業街,路中間用慢速的有軌電車或雙層巴士作爲地面特色的通勤工具,營造出極具時代感的商業長廊。

  上圖:香港雙層巴士有軌電車

  並且可以將線路延伸至山西路、頤和路,將頤和路民國風情街與玄武湖聯繫起來。一方面這樣的改造不會佔用過多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足夠特色。差異化的佈局必定有助於各商圈的和諧共處,而不至於產生區域上的惡性競爭。

  湖南路:民國/港臺電車風情街(構想)

  新街口:國際現代都市風情

  夫子廟一帶:歷史文化創意街區

  而此時,耗資巨大且耗時過長的地下商業街區仍然遙遙無期,漫長的商業停滯期不僅讓湖南路商圈的影響力持續下降,也使得在商業競爭上丟失了過多寶貴的時間,更何況其地下商鋪本身就是相對過時的產品。

  如今南京各式商圈接連爆發,待到湖南路終於揭開面紗之時,又能拿什麼與這些後起之秀進行一番較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