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路过湖南路,凋零的模样实在有点触目惊心,说好的地下商业街似乎已经停工许久。

  湖南路到底在折腾什么?

  众所周知,南京的湖南路在90年代中后期,迅速崛起。巨型的长条灯廊,高耸的各式霓虹灯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时间名声享誉全国,甚至在2005年与北京王府井一起入选了“中国十大商业街”系列。

  但好景不长,2007年前后,湖南路明显后劲不足,并开始了持续性的衰落,直至今日。

  一方面原因是湖南路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没有及时的对商业模式和业态进行升级优化。专卖店、个体户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新街口商圈在当时开始加速升级。

  1999年,新街口苏宁店正式开业

  2002年,大洋百货进入新街口

  2005年,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

  2005年,金轮新天地开建

  2006年,德基广场一期开业

  2007年,德基广场二期开建

  2008年,金陵饭店亚太商务楼开建

  2010年,金鹰国际商城开建

  2010年,苏宁生活广场开建

  近期,金陵中环、苏宁新街口广场规划公布

  高中低业态几乎全面覆盖,综合实力非常强,“中华第一商圈”的美誉更是响彻全国,而同时期的湖南路早已不具备可以匹敌的竞争力,并且因为地铁的加持,新街口的人口吸附能力进一步加大,湖南路的落寞可见是注定的。

  如今尴尬的商业街入口,不仅没能发挥作用,甚至有些阻碍交通,而空置萧条的商铺随处可见,整栋荒废的建筑比比皆是。

  地下空间内部堆满了杂物,且有积水,而且工程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进展了。

  不过同样是新街口附近的夫子庙商圈,却因为及时的进行翻新改造,不仅没有因为新街口的繁荣而衰败,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

  历史感浓重的古秦淮、文艺感十足的老门东与水游城特色水系商业一同构建起老城南购物休闲旅游带,别具特色。

  但面对新街口的强势崛起,湖南路的的改造就显得过于草率,升级的方案似乎将曾经湖南路的精神内核全部丢弃掉了,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昔日绚烂的霓虹灯也不复存在。

  业态方面,独立售卖的商铺,狭长的通道两侧密集的店铺,这样的布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商品市场,“开业即过时”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曾经烟火气十足,颇有点民国风情的狮子桥步行街也沦落为有些陈旧、过时的样子,中间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甚至有点像县城集市。虽然目前人气依然不错,但显然在街道视觉上已经大幅度落后。

  老牌湖南路商城目前也已经停止营业,门外告示显示正在内部装修,但实际上似乎已经空置了有些时日。

  作为地铁1号线玄武门站与5号线山西路站换乘的步行地下通道,湖南路地下街区应该可以拥有不错的人流量,但两层大量的商铺集中于地下,那么地上沿街又会是什么业态?存不存在功能重复的问题?这些目前都还没有答案。

  湖南路西侧末端,绿地的加持,势必大幅度提升湖南路以及山西路商圈的商业等级,并且由于在十字路口预留出超大面积的广场,山西路商圈顿时拥有了可以匹敌新街口的封面级城市景观,另外新建的市青少年宫现代前卫,必定成为未来南京的一大地标性建筑。

  但结合整个湖南路的改造计划,将其打造成第二个新街口,甚至超过新街口的做法也许能够达到经济的目的,但却未能发挥湖南路的特色。

  未来我们为什么去湖南路购物?湖南路的标签又是什么?现在看这个定位是比较模糊的,不明确的。

  按照作者的想法,完全可以结合湖南路本身的特质,将其打造成港式商业街,路中间用慢速的有轨电车或双层巴士作为地面特色的通勤工具,营造出极具时代感的商业长廊。

  上图:香港双层巴士有轨电车

  并且可以将线路延伸至山西路、颐和路,将颐和路民国风情街与玄武湖联系起来。一方面这样的改造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足够特色。差异化的布局必定有助于各商圈的和谐共处,而不至于产生区域上的恶性竞争。

  湖南路:民国/港台电车风情街(构想)

  新街口:国际现代都市风情

  夫子庙一带:历史文化创意街区

  而此时,耗资巨大且耗时过长的地下商业街区仍然遥遥无期,漫长的商业停滞期不仅让湖南路商圈的影响力持续下降,也使得在商业竞争上丢失了过多宝贵的时间,更何况其地下商铺本身就是相对过时的产品。

  如今南京各式商圈接连爆发,待到湖南路终于揭开面纱之时,又能拿什么与这些后起之秀进行一番较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