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傑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語文特級教師


“今天,我們爲什麼還要讀魯迅?


因爲魯迅先生對無愛世界的批判,對於人的精神世界的樹立,對於弱勢羣體的關心,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很有意義。


我們的孩子要從魯迅的作品當中,感受到魯迅對‘立人’的追求,能夠從這些作品當中感受到魯迅的赤子之心。當學生理解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時,他們就會對魯迅有一種親近感,他們就會理解魯迅內心所擁有的博大的愛。


而這種博大的愛,對於我們青少年能夠立下人生的志向,打好精神的底子特別有幫助。那麼領會到魯迅偉大的、博大的愛,就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這對於他們未來的成長就非常有意義。”  



前陣子,#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 正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官網上線!


系統一上線,便有大波網友前去驗證,網友調侃“從此不敢再瞎編!”



但孩子對於魯迅的印象,恐怕只是課本中的傳奇人物,和被語文課本後朗讀並背誦所支配的“恐懼”。


在何傑老師看來,閱讀魯迅經典作品,對孩子生命的成長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阿Q的精神勝利法、人血饅頭、拿來主義等等,這些名詞,在今天依然廣泛流傳並反覆使用。


那麼,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們該如何閱讀?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又有什麼幫助呢?


北師大二附中語文特級教師何傑老師,將以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爲例,爲您細細講來……



↑↑↑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爲孺子牛

若有啓發,歡迎轉發




1

關於本書


曾有人這樣評價《朝花夕拾》


它不是小說,卻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它不是傳記,卻提供了魯迅早年的一大批鮮爲人知的傳記材料


它不是歷史書,卻使人從中看到了近代中國歷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動形象的側面


它當然更不是民俗學著作,但它卻涉及並記述了那麼多的城鄉風習


《朝花夕拾》,翻開甚是驚喜,讀完意猶未盡,雖“追憶”往事,但絲毫沒有減少其昂揚鬥志。


《朝花夕拾》目錄



《朝花夕拾》的書名由何而來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相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節選自《朝花夕拾》小引 第三頁)


帶露折花,魯迅先生不能夠。但到晚上,花枯萎了、衰敗了、落在地上了,這時候魯迅把它撿起來,其實就是一種對早上美好生活的回憶、嚮往和呵護。


在何傑老師看來,魯迅通過《朝花夕拾》這部作品,以他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爲線索,記述了他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實際上,就是想在過去中找到力量,在絕望中不斷的反抗絕望。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其中收錄了魯迅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


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具體分佈如下:


①《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②《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長媽媽的懷念感激之情;


③《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④《五猖會》:以趕會爲背景,描繪封建家長制的壓制和摧殘;


⑤《無常》:通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


⑦《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爲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揭露庸醫誤人的實質;


⑧《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


⑨《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⑩《範愛農》: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魯迅與範愛農



如何閱讀《朝花夕拾》


視頻中何傑老師提到,閱讀《朝花夕拾》要認真地去揣摩裏面的字和句。


但《朝花夕拾》中的部分篇目,確實離孩子現代的生活稍微遠了一些,但我們可以採用以下閱讀方式:



學會細讀、精讀和泛讀、略讀


何老師建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包括《小引》這些我們可以細讀、精讀,從而對全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但像《父親的病》、《瑣記》這些離孩子時代、年齡稍微遠一些的篇目,我們可以嘗試泛讀或略讀。


然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再把泛讀的作品精讀,我們就會對這部書有常讀常新的認識。這樣,我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就會越來越深。




家長共讀、伴讀與指導閱讀


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家長主要起着一個閱讀引導者和陪伴者的作用。


因爲我們家長有足夠的閱歷了,多多少少能理解魯迅的原意,所以家長跟我們孩子共讀、伴讀,並且平等的討論,同時也給孩子科普一些當時的寫作背景,這樣的話,便能起到很好的陪伴與引導作用。


在互相提高的同時,也增進了親子感情。





學會找資料、查文獻


疑問,往往是認知的起點。


不妨讓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因爲魯迅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所以研究他的專家非常多,如果孩子在閱讀中有困難的話,不妨去借鑑一些專家的研究。


比如錢理羣先生的《魯迅作品十五講》、《走進當代的魯迅》、《與魯迅相遇》、《遠行以後——魯迅接受史的一種描述(1936——2001)》等等,都是我們可以去借鑑、學習的。


同時我們還可以去魯迅博物館參觀,也可以在假期去紹興,找尋魯迅的足跡,這都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閱讀經典實際上是一番智力的挑戰,它是對自己智力的超越,同時經典著作集成了人類的精華。


所以,讓我們相信閱讀的力量,不要害怕閱讀的苦,因爲那將是我們去看世界的路。




2

關於作者



有人戲稱中學生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我們都知道魯迅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思想史上,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不能被迴避的一個人物。


魯迅的作品又是我們中學當中,可以說是重點當中的重點,難點當中的難點。


在何傑老師看來,如果我們對魯迅的思想歷程、內心世界缺少了解的話,我們就在閱讀魯迅作品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隔膜,我們就難真正理解魯迅作品這種深深的蘊含。


所以只有走近魯迅,瞭解魯迅的內心,我們才能瞭解魯迅的作品。



童年魯迅:頑劣與童稚的真情


如果說用哪些文字來描寫魯迅的童年最爲恰當,那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莫屬了。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節選自《朝花夕拾》第42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百草園對於“小魯迅”來說,是他極其快樂的、自由的童年生活: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節選自《朝花夕拾》第42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子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節選自《朝花夕拾》第43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百草園在魯迅的筆下,就是一個屬於兒童的自然的極樂世界,是一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他裏面藏着魯迅無數的童年樂趣,同時也深深蘊含着此時魯迅對童年平和生活的無限嚮往。


而三味書屋的況味就完全不同了,因爲它是全城中最爲嚴厲的書塾,所以小魯迅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規矩的約束。


但即便這樣,他卻依然偷溜出來到園子裏玩耍,在課堂間隙繪製“課嬉圖”,在“嚴厲”的環境中,表現出他不可壓抑的天性和本能,充分體現童年魯迅頑劣與童稚的真情。




少年魯迅:困頓中的倔強成長


視頻中何傑老師講述到,魯迅在少年時期曾經過過一段非常優裕的富足生活,他的祖父,他們周家曾是當時鎮上的大戶,結果後來因爲科場舞弊的案子被牽連了,所以他們家一下就敗落了。


少年魯迅就立刻感受到了,由小康之家落入窮途末路的痛苦。


在《吶喊·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


“有誰從小康之家而墜入困頓的嗎?我認爲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我有四年多,曾經經常——幾乎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裏,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者首飾去,在侮蔑裏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正因爲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節選自《吶喊·自序》)


少年時期的魯迅,因家庭生活的變故,飽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甚至有時還被親戚稱爲“乞食者”。


所以,在這樣困頓中成長的魯迅是悲觀的、痛苦的,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在魯迅的作品中,常常會有一種絕望的態度在。




青年魯迅:抉擇與抗爭


如果說有哪一部作品可以準確記述青年魯迅重大的思想轉變,和他的抉擇與抗爭,那一定是非《藤野先生》莫屬了。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發生變化了。”

(節選自《朝花夕拾》第65頁《藤野先生》)


發生什麼變化呢?就是棄醫從文的重大思想轉變!


魯迅先生意識到:愚弱麻木的中國人,如果不改變精神,那身體再強壯都沒有。那怎麼改變精神呢?魯迅先生認爲要首推文藝!


於是在《新青年》錢玄同的努力下,魯迅從消沉中驚醒過來,投入到五四運動中一發不可收拾,從此小說、雜文等作品不斷。


在同舊世界的鬥爭中,用手中筆作爲武器,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成爲文化革命的主將。





3

今天,爲什麼我們還要讀魯迅


當我們談魯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不同人眼裏,有不同的魯迅,有人覺得他激進,有人說他有趣,有人覺得他是復仇的戰士,有人覺得他是執着地挑戰死亡的人。


在教科書裏,魯迅的作品,收入語文課本最多時曾達31篇。


在何傑老師看來,讓學生閱讀魯迅的文章,進而瞭解魯迅、理解魯迅是很有必要的!


因爲,閱讀魯迅可以:



提升思維能力、智慧水平


我們閱讀不是僅僅爲了考試,而是爲了通過深入閱讀,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當然,認識提高了,這對考試也一定有重大的幫助。


不可否認,孩子讀魯迅的某些作品確實是有難度的。但這種閱讀,恰恰是對我們思維和智慧的挑戰。




擁有博愛的志向,打好精神底色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要從魯迅的作品當中,感受到魯迅先生對於無愛世界的批判,對於人的精神世界的樹立,對於弱勢羣體的關心,對於我們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和對立人的追求,感受到魯迅的這顆赤子之心。


當他們理解了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這樣一種心理的時候,他們會對魯迅有一種親近感,孩子就會理解魯迅內心所擁有的博大的愛。


而這種博大的愛,對於我們青少年能夠立下人生的志向,打好精神的底子就特別地有幫助。



熱愛閱讀,可以讓孩子,獲知人類最精華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戶便體驗別樣的人生,可以讓孩子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爲此,首都教育《師說》欄目將在未來的兩個月中,每個週末晚19:30,推送名師推薦閱讀節目《給孩子的一本書》。


我們將邀請了人大附中、101中學、北京景山學校、北京四中、北師大二附中、中關村一小、北京小學、中關村三小、史家小學等等名校特級教師,爲我們的孩子推薦了一系列開啓智慧,不流俗衆的書籍。


一期一師一本書

用一份好書單來抵抗歲月的腐蝕

在喧囂的世界中

帶着孩子靜下心來閱讀

難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嗎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