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裏提出,2019年將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媒體對這此的解讀大都是:"攜號轉網賦予了消費者充分的自由選擇權",以及"攜號轉網給予相對弱勢運營商爭奪更多市場份額的機會"。是不是用戶真的就能帶着號碼隨便換運營商?我們先從"攜號轉網"這個名字說起。

  【"攜號轉網"是業務名稱】

  在政府工作報告裏提到的"攜號轉網",是由工信部旗下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信通院)與相關單位協作開通的一項業務。"攜號轉網"業務辦理成功後,用戶換了運營商,但仍保留原來的號碼。

  攜號轉網的設計是在十多年前完成的,那個時候還是話音時代,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讓用戶變更運營商之後,依然能夠被尋呼到。這個事情,很難麼?

  根據我國的技術標準,手機號碼的前幾位代表着不同的運營商,在通信時,要通過對這幾位數字的判斷進行網絡接續。比如你呼叫的號碼是中國移動的,通信網絡就把電話接到中國移動網內,再由中國移動的網絡去尋呼這個用戶。

  最初只需要判斷號碼的前三位,就可以確定是哪家運營商,後來虛擬運營商出現,就需要判斷到第四位號碼,才知道是哪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虛擬運營商。

  因此,在攜號轉網業務出現之前,用戶轉網到另一家運營商,就必須要變更電話號碼,才能讓新運營商爲你提供服務。因爲如果你的號碼不變,別人呼叫你的時候,網絡還會把電話轉接到原來的運營商,怎麼可能找到你呢?

  於是就有了攜號轉網業務。這個業務是建立一個公共數據庫,存儲所有更換運營商但號碼不變的客戶信息,並完成信息同步以及網絡接續工作。在我國,做這項工作的單位就是信通院。

  【"攜號轉網"的主業務流程】

  這項業務有兩大主流程,分別是攜號轉網業務的受理和攜號轉網用戶的接續。相關的技術細節非常多,這裏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

  一、攜號轉網受理:

  當用戶申請攜號轉網業務時,先要由攜出方進行確認,這個客戶是否具備轉網資格,有欠費、套餐未到期的用戶不可辦理。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2月1日起,客戶可以通過短信方式查詢自己是否具備攜號轉網條件,還可以用短信申請這項業務。這項措施改善了客戶體驗,也提高了攜號轉網的成功率,那些不具備轉網資格的用戶就不用白跑營業廳了。

  如果這個客戶具備資格,而且提出了申請,那麼這個號碼就記錄在信通院的系統裏。而這個信息會同步給三家電信運營商的系統,讓他們都知道,這個號碼現在屬於哪家運營商。此時,攜出方運營商是無權拒絕的。

  二、攜號轉網用戶的接續:

  如果一個139的用戶,辦理了攜號轉網業務,換成了聯通。這時候一個電話打來,通信網絡需要做什麼呢?

  從用戶號碼已經不能簡單判斷這個用戶是哪家運營商的了,通信網絡需要進一步確定這是哪家運營商的用戶。

  方式一:把所有的攜號轉網用戶信息同步到運營商的端局,讓每一個交換機都進行號碼判斷,應該將通話轉接到哪裏。

  方式二:把攜號轉網用戶信息部署在運營商的一個節點上,每一次接續都在這個節點上進行判斷,應該將通話轉接到哪裏。

  方式三:攜號轉網用戶信息部署在信通院的系統上,每一次接續都由信通院系統判斷,應該將通話轉接到哪裏。

  雖然攜號轉網的客戶只是用戶中極小的一部分,但所有運營商的所有通話都要變更接續流程,都要進行"被叫用戶是否是攜號轉網用戶"的判斷。攜號轉網帶來的系統改造量大、成本高,還可能影響接續質量和時延,這些是攜號轉網業務在運營商側頗有爭議的原因。

  所以,方式一不可行,全網改造的代價太大了;方式三不可行,信通院系統的壓力太大了。最終,只能選擇方式二。

  【"攜號轉網"的用戶,增值業務如何轉移】

  好不容易搞定了話音業務,移動通信升級換代,手機用戶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增值業務。那這些業務可以隨着"攜號轉網"帶到新的運營商麼?

  最初的答案是:不可以。即便是三家運營商都有的增值業務,比如銀行短信通知,也不可以。

  原理很簡單:因爲銀行的系統也是根據客戶號碼來判斷,應該把短信發給哪家運營商,如果換了運營商而沒有換號碼,銀行系統還會將信息發送給原來的運營商;而這個運營商已經不再爲這個客戶服務了,自然無法把這個短信發送到機主那裏。

  隨着增值業務越來越多,客戶這方面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怎麼解決呢?目前的辦法是:讓銀行等增值業務和服務的系統也接入到信通院的系統裏,進行攜號轉網用戶的信息同步,再讓SP的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加一次攜號轉網用戶的判斷,以便短信能準確地發送到用戶的新運營商那裏。

  爲推進這項工作,信通院還成立了專門的產業組織--碼號服務推進組,逐一邀請相關單位參加,既要在技術方面制定標準、統籌組織,還要在業務的運營和管理方面協調各方關係。目前這個組織已經有了數十家會員單位,交流和討論的內容和範圍也越來越廣,從攜號轉網用戶的權益,再到二次放號、號碼標記與服務的管理,逐漸成爲行業裏專注號碼管理與應用的專業技術團體。

  對於信通院來說,藉助"攜號轉網"業務搭建起來的號碼管理平臺是個寶,基於這個平臺的數據和號碼管理功能,可以衍生出很多創新業務;而信通院是中立的第三方角色,因此具備開展業務的公信力,所以沿着這條軌跡發展下去的空間很大。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號碼成爲ID】

  近年來,國家在互聯網領域推行實名制,用戶在互聯網註冊時也需要進行實名制認證。在被政府認可的幾種實名制認證模式中,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移動號碼+短信驗證碼的認證方式既便利又安全,因此衆多互聯網企業都引導客戶將移動電話號碼作爲用戶ID進行註冊登錄。然而客戶並不清楚,這種把手機號碼作爲ID的註冊方式,可能給自己將來的離網、轉網帶來麻煩。

  用自己的手機號碼作爲ID在網站註冊,在線下多少商家用手機號碼作爲ID登記,這種事情發生過多少,你還記得麼?如果你放棄這個號碼,還能找回註冊的ID麼?更麻煩的是,如果這個號碼被重用,下一個用戶使用這個號碼,就可能以原來主人的身份登錄到這些網站上。

  雖然通過運營商的號碼進行了實名制認證,但註冊登錄是客戶在網站或者APP上的操作,在電信運營商一側是不會留存的。也就是說,電信運營商不知道這個用戶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拿這個號碼註冊過什麼業務,自然在用戶銷號的時候也無法提醒用戶取消註冊關聯信息。

  用戶用號碼註冊過什麼網站和業務,可能自己忘記了,無法取消或變更;運營商辦理銷戶的時候,不知道用戶在哪裏做過註冊和登記,所以幫不上忙;而網站不知道用戶銷戶,既不知也不能解除此前與用戶的綁定關係。看起來這是一個死結,誰也破不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攜號轉網"業務可以幫助客戶不受ID變更的影響,因此大受好評。然而跳出來想,是不是隻能用"攜號轉網"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信通院建立了中立的"碼號服務平臺",讓運營商將號碼銷戶情況同步給碼號服務平臺,由這個平臺處理銷戶用戶的訂購關係清理問題。如果網站或者別的機構接入碼號服務平臺,就能獲取運營商電話號碼銷戶情況,對自己的用戶進行清理,或者提醒用戶變更信息。

  有的移動互聯網允許用戶以不同的ID登錄註冊,也能避免這種影響。比如登陸微信時,ID可以是我的手機號、QQ號、微信號,即便換了電話,我也可以用其他賬號登錄,再把電話號碼做變更處理。

  【結語】

  在話音時代,爲了能讓攜號轉網用戶接通電話,無論是中立平臺還是電信運營商,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如今,移動電話號碼更大的價值是作爲ID,成爲客戶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憑證。攜號轉網的成本非常高,代價也很大,這我認同;但說這個解決方案能幫助相對弱勢的運營商,我真覺得未必,拭目以待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