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我從中國移動離職,入職華爲軟件。

  在那之前,一直聽說這個部門面臨的困境、壓力。但我沒想到,暴風雨會是如此猛烈。

  入職的第二天,我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幾十名新員工一起,參加了傳說中的"大隊培訓"。在同學的提醒下,我看到心聲論壇裏關於我的帖子,有人說,華爲招我來,是要利用我去做客戶關係;有人打賭我熬不過一年;但更多的人,還是關注和期待我在軟件能做什麼,會帶來什麼變化。

  這種別樣的"歡迎",提醒我要放下過去,重新開始。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新環境裏"活下來"。

  我給自己設定的"活下來"這個目標,當然不是簡單的不被開除,而是要做到"融入組織,在新環境裏創造價值"。

  一轉眼,在華爲已經25個月,我自認爲初步達成了"活下去"的目標,今天,就把我的心得體會分享給關心我的朋友們吧。

  【既要有個性,又不能太任性】

  在45歲"高齡"加盟華爲,作爲一個"專業人士",首要價值應是專業積累。如果不能表現出應有的專業能力,必然會被人鄙視。

  感謝中國移動,讓我能在業務支撐領域堅持幹了二十年,能夠對運營商的業務、經營以及IT系統都有深入的瞭解。這方面的經歷、經驗,以及橫跨諸多領域的知識面,是我相對於其他人的優勢,讓我在華爲有了生存的底氣。

  華爲內部專家很多,分佈在各個領域;而我的橫向知識與能力,恰好可以和這些專家們互補。很多次內部討論時,我提出的觀點,拿出的案例,往往都是以前欠缺的視角,所以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同事們接納和認可。

  剛進華爲時,有好心的朋友囑咐我,在新單位通常有三個月的蜜月期,加上以前的甲方身份,這期間領導同事都會對你比較客氣尊敬;然而蜜月期過後,對你就不會那麼寬容了。

  所以,我必須利用這三個月的時間,來探索合適的方式,不僅讓大家看到我的價值,還要讓價值能爲團隊所用,能爲組織增值。

  華爲是個由18萬高智商員工組成的整體,主要從事以嚴謹規範著稱的通信產業,因此整個組織的運轉必須科學規範,而師從IBM的IPD流程就是其中的代表。整個華爲公司都是基於標準化的流程和規則在運轉,所以每個人都要成爲這套體系中一個要素,之後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

  換句話說就是,無論個體的價值再高,只要無法融入組織中,那麼對華爲公司來說,都沒有太大意義。

  爲了能讓我們這些"新人"融入,華爲很有套路,其中就包括導師制——委派一名資深人士擔任新員工導師,幫助他儘快熟悉華爲內部的管理和工作流程,儘快進入狀態。

  導師通過溝通評估,認爲我最好能以華爲的工作方式工作,按照華爲的工作流程做事,但是工作的內容要保持專家的獨立性,做一個"不是華爲人的華爲人"。

  一方面,我以講座和文章等多種方式分享自己的知識和觀點,有的時候談專業技術,有的時候講洞察規劃,還有的時候扮演"藍軍",從客戶的視角去分析問題。這樣,我的個人優勢和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對問題的研究和組織的決策起到了支撐作用。

  另一方面,我在華爲的框架和流程下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在制定戰略規劃時,要遵從公司的整體要求、工作模式、時間進度,做完所有的規定動作,輸出所有的文檔;但具體的規劃內容,則是要根據產業的實際、市場的特性,把客觀條件和主觀判斷結合在一起形成的結論。

  同事們曾在私下戲稱,國企、民企和外企中,最能適應華爲的是國企。我對這一說法的理解是,對於處理個性和整體利益關係的問題,國企和華爲是最接近的。如果太任性了,結果必然是雙輸。

  現在回頭一看,當時一起進行入職培訓的人,有的已經離開了華爲;而我卻已經真正融入,完成了身份的"轉身"。

  【既要能發現存在的問題,又需要適應"有問題"的環境】

  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再去解決問題,這是發展的基本路徑。

  這個過程裏,從外部視角看華爲,自然更容易發現一些與衆不同的情況,更有可能創造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這是華爲公司打開社招大門,吸引優秀人才的目標之一。

  然而更多的時候,從外部看到的問題,並不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以此覺得自己了不起,可以指點江山,最後難免被現實打臉。但如果對這些發現,進一步地分析,謙虛學習,則能有助於融入新組織。

  華爲是一個奇妙而獨特的企業,有很多獨一無二的特性和管理規則,甚至連內部溝通的語言都與衆不同。有些看似不合理的規則組合在一起,就合理了;有些策略和規則是有時效性和當時針對的情況。華爲之外的人,很多僅看到部分規則,就品頭論足或者橫加指責,都是盲人摸象,往往是在胡說八道,無的放矢。

  比如,華爲內部有大量會議,佔用了大量時間,甚至不少員工對此怨聲載道。那這是不是問題?應不應該"化繁去簡"?

  但我們應該先想一想,爲什麼要開這麼多會?

  我的理解是:因爲大量的信息需要"對齊"--這是一個比"溝通"更進一步的詞彙,意思是不僅要完成溝通的動作,還要達成一致的結果。

  華爲公司是一個分工細且流程標準化程度相當高的組織,不僅僅是兩個維度的矩陣式管理,而是多個組織多維度交叉的"擰麻花",用任老闆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求助網",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多方協作,很難做到像互聯網公司或者中小企業那樣靈活。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大量的溝通協作,要通過開會來進行,達成的目標就是不同的角色實現"對齊"。

  那麼,爲什麼華爲公司又是這樣"擰麻花"式的管理呢?這又與其所在的產業有關係,與華爲的成長過程有關係。

  當初,通過大規模實施IPD等標準化流程管理,華爲公司得以迅速地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路走下來成功了,這種管理模式就是成功經驗。

  在越來越強調靈動的時代,公司和業務確實需要更加靈活敏捷,但要對傳統的流程和規則進行變革,拋棄曾經引以爲傲的老規矩,沒有人知道什麼能改什麼不能改,一旦改錯了代價又太大,所以變革只能循序漸進,在摸索中慢慢調整。

  再比如,華爲內部彙報有海量的PPT,數量甚至超過運營商,根本原因是華爲公司的管理採取各部門總經理爲主官的首長負責制,同時還有崗位輪換制。

  主官掌控着豐富的資源,也肩負着巨大的責任,不僅要有責任心和意志力,更要全方位地瞭解技術、管理、商業等要素。我見到的華爲領導都非常辛苦,事無鉅細都要問清楚想明白,才能支撐準確有效決策。

  那麼,這些信息從何而來呢?一級一級地彙報,一層一層地收斂提煉總結。

  如果不是每一個環節都加倍地努力和付出,企業的效率不知道要低到什麼程度;可如果不這麼做,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決策,出錯的風險就會加大,讓企業蒙受巨大損失。

  華爲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基礎上的,不用返工和糾錯是最大的節約和高效。如果減少彙報的代價和風險是決策的準確性下降,或者執行力削弱,有幾個人敢試一試?

  如果非要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做事,輕率下結論提意見,那怎麼可能融入呢?

  【重構學習模式,在既有基礎上持續創新】

  華爲的與衆不同絕對不止這些。

  對於進入華爲公司的新人來說,如何適應"有問題的環境",是非常大的挑戰。

  生存不是目的,活下來之後的目標,是要不斷繼續發展。

  新員工如果對問題的根因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這些現象背後的邏輯關係,就有助於理解組織、瞭解文化、學習規則。

  如果只是被動僵化執行這些規則,雖然員工能"活下來",但也會影響員工的創造力和積極性,降低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

  對於我來說,如果只重複過去的自己,雖然對企業也有貢獻,但價值是有限的;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就要重新塑造自己的成長模式,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存在空間。

  以前閉門家中坐,中國移動這杆大旗不斷吸引廠商過來交流,只要有學習的意願,就會有學不完的知識送上門來;而在華爲,尤其是在軟件這個小組織裏,沒有那麼多人會主動找你,因此必須大幅提升自己學習的主動性,拓展新的學習渠道。

  所以,我的學習成長模式必須改變。

  第一條路徑,是利用好華爲內部的知識庫。

  網站裏有海量的信息、知識和資源可供學習,技術文檔彙總材料互動視頻一應俱全,而且還可以方便地向專家求助瞭解細節,我被這片知識的海洋驚到了,吸引了,但很快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像海綿那樣什麼都吸,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要想有收穫,不僅要有意願,更要有明確的方向和問題,別人纔可能幫到你。

  第二條路徑,是向客戶學習。

  加盟華爲之後,我有更多的機會,與各種需求單位以及產業鏈玩家溝通,視野開拓了很多。

  相對於很多華爲同事,我在通信領域的經驗積累以及專業能力對客戶更有吸引力,談的案例和解決方案更具說服力。客戶關注案例背後的邏輯,所以也願意和我互動討論;而我藉此也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

  我的體會是:只有你對客戶有價值的時候,客戶纔會對你敞開心扉,這樣你才能找到客戶真正的需求,找到成長的空間。

  第三條路徑,是依託互聯網。

  得益於這些年在圈子裏的努力和名聲,又恰逢線上溝通渠道的快速發展,使我比常人擁有更多的機會。比如某些展會一票難求,我不但靠"刷臉"通行於各個場館,還能有專題講解的待遇;有的研討會允許的參加者有限,而我則堂堂正正拿到原始錄音學習;不少互聯網媒體組織的高端論壇和講座,我都可以參與。

  這些"野路子",幫我高效地和不同產業保持密切接觸,能夠及時瞭解前沿研究與進展,不斷拓寬知識面和見識。

  雖然不再擁有甲方身份,但通過這三種學習渠道的重構,我依然能得以學習和成長。

  更重要的是,脫離了單一的運營商視角,換了角度來看整個產業,讓我意識到了以前思維的侷限性,糾正了長期看問題的偏見,這個意義更大。

  打破了思維定式的桎梏,再加上華爲的全球化視角,讓我在專業領域得以持續成長,爲企業爲部門創造更大更多的價值。

  【結語】

  相對於移動,華爲的組織更加嚴謹,安全保密方面的要求也更嚴苛,所以很多的體會不能對外袒露。

  但能說的是:在華爲這樣的組織裏,個體的成功並不是光榮,團隊整體取得勝利,取得持續的勝利,纔是追求的目標。

  在華爲這樣的組織裏,個體必須以合理的方式融入,通過自身和團隊的努力贏得了勝利,纔算是成功的活下來。

  我想,換一個組織,換一個場景,情況應該也類似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