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心內科神經內科感染科

胰島素的使用問題

筆者總結了一些胰島素及其類似物在使用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問題,以饗讀者。

胰島素的注射部位

下圖中方格區域均可進行皮下注射,其中,腹部吸收最快,臀部吸收最慢。應注意注射部位的輪換,注射時應避開肚臍周圍 5 cm 以內的區域。每次注射的部位至少間距 2.5 cm 以上。同一注射部位應避免反覆注射,以避免皮下硬結或脂肪萎縮。

胰島素的注射角度

由於不同體型的患者脂肪分佈有差別,因此應注意皮下注射胰島素的角度問題。

兒童或消瘦的成年人,腹部或大腿注射時均應捏起皮褶,針頭與皮膚 45 度角注射(圖 1)。正常體重的成年人,腹部或大腿注射時均應捏起皮褶,針頭與皮膚 90 度角注射(圖 2)。肥胖的成年人,針頭與皮膚亦呈 90 度角注射,大腿注射時仍需捏起皮褶,而腹部注射時則不需(圖 3)。

胰島素的保存

在冷藏(2~8℃)條件下,瓶裝胰島素和筆芯胰島素均可以保存兩年半。開啟使用以後不需要再放入冰箱冷藏,室溫(25℃)條件下,瓶裝胰島素可保存 6 周,筆芯胰島素可保存 4 周。除胰島素粉末外,所有胰島素製劑應避免貯存在可以導致凍結的環境下。

胰島素與吸煙

正在使用胰島素的吸煙患者,突然戒煙時須適當減少胰島素的用量,因吸煙可減少胰島素的吸收。當然,開始胰島素治療之前還是勸誡患者戒煙為妙。

胰島素與低血糖

胰島素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低血糖,建議糖尿病患者隨身攜帶糖果、餅乾或含糖的果汁,以備不時之需。

甘精胰島素為長效胰島素,皮下注射後被組織緩衝中和,形成微量沉澱可以減慢甘精胰島素的釋放達 24 h。可是,筆者在臨牀過程中發現有甘精胰島素一日兩次的用法,對此,大家認為合理乎?

胰島素的前世今生

胰島素的誕生絕對是一個相當勵志的傳奇故事。

為紀念加拿大班廷教授對糖尿病治療的巨大貢獻,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將其生日,11 月 14 日,定為「世界糖尿病日」,其本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胰島素髮現之前的 10 年被稱為是「艾倫時代」,艾倫醫生是當時美國最著名的糖尿病醫生之一。他的飢餓療法是當時唯一能延長病人生命的方法——從半年的存活期延長到兩年。病人只能喫一些麩皮麵包、用開水煮過 3 次的菠菜和捲心菜。這是一種極端的限制病人飲食的療法。事實上,很多病人在他的療法之下不是病死而是餓死的。

胰島素髮現之前,全世界有幾百萬人都遭受著這樣的厄運。

1921 年,班廷帶著自己的想法找到在多倫多大學研究糖尿病的權威麥克勞德教授,然而被被拒以資歷太淺。一個月後,班廷再次求助於麥克勞德,又再次被拒絕。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班廷第三次來到麥克勞德的辦公室時,麥克勞德教授答應在暑假期間將自己的實驗室借給班廷使用,並派大學生貝斯特當他的助手。

歷史因此創造。

從純研究的角度來看,班廷及貝斯特的成果實在粗糙得可以;他們最早發表的兩篇論文裏也有許多的錯誤。於是麥克勞德加入許多生理指標的實驗結果,並邀請生化學者柯利普加入研究,改進萃取及純化的方法。

最終,他們成功地從狗胰臟提取了胰島素並用於臨牀,開啟了胰島素的治療時代。

起先,胰島素一直從豬或牛的胰腺裏提取。但動物源胰島素畢竟屬於異體蛋白,注射後或過敏或抵抗,且作用時間短,一日之內至少需要注射三次。上世紀 80 年代,採用重組 DNA 技術利用大腸桿菌人工合成胰島素,或利用酵母合成人胰島素,使胰島素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且抗原性明顯降低。

後來,經過胰島素氨基酸鏈的結構改造,又有了賴脯、甘精胰島素等胰島素類似物,為臨牀應用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1965 年 9 月 17 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經過 6 年多的艱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一次。儘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但它證明瞭中國人的聰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證明瞭中國在科研領域可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競爭,即使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也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時至今日,胰島素仍是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葯無效、嚴重應激、肺結核、急慢性併發症、肝腎功能不全等)、妊娠期糖尿病、胰腺切除等情況的首選用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