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訓練機構、講師與學員的三角關係

最近辦理訓練發生了一些小狀況,就是「教育訓練機構、講師與學員的三角關係」,若無法妥善處理,恐怕連關係也建立不起來了。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某訓練機構提出了一項訓驗計畫,抬頭名稱點名了「講師培訓」四個字樣,定位上是明確的,但內容偏向專業技術,而非認知上的「講師培訓」。

事前篩選學員的機制雖有透明公開,但卻沒有嚴格的執行,同學的程度上稍顯有落差,水平不一致的情形,就得考驗講師的授課經驗與臨場反應了。

開課的過程中,講師的委派並沒有公開說明,只有在廣宣上名列著這些有名氣的師資們,在缺乏共識與討論之下,台下的同學對講師的授課內容議論紛紛,不滿情緒似乎非常高漲,隨後演變成講師發佈批評的動態,同學不甘示弱的回擊。


這在教育訓練正規體制下的公司來說,是非常致命的要素之一。

教育訓練最種要的利益關係人,無非就是機構主體、講師和學員,而這三角關係可說是缺一不可,互相扶持的,這就是「他們」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一、「講師培訓」的定義

就名詞上來看這句話的定義,是以培養該專業技術人員能獨立擔綱講師一職。
再往前查看計畫目的與預期效益,更可以確認的是,「講師」職能上的培訓,而非專業技術人員的養成,這其實是與先前的計畫相互違背,也因此出現專業技術上的抨擊。

第二、同學的能力與上課動機上是有落差的

經過調查發現,該辦次部分同學們已在業界服務平均達三年以上,有的甚至更久,而他們的目的,確實是因為想要有發揮的舞台,擔任講師的角色而前來學習。

就這點來看,這部分的同學們,不該再以專業技術方式授課,須要提供的是,「講師」職能上的教授。

能力不均和動機不一的情形,往往會產生「被牽著鼻子走」的現象,也就是說,能力較好的同學,容易興風作浪,這是讓課程難以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訓練機構與講師缺乏課前共識,講師「一綱一本」未適度調整課程內容

在先前的「TTQS - 能講不一定就是好老師」裡有提到講師遴選與共識會議的重要性,尤其是講師數目越多時,越需要落實執行。在這裡對講師共識會議就不多做敘述了,而是對「講師」一職來做說明。

在說明前,請大家試想著,何謂講師?須要具備甚麼能力與條件?

講師,顧名思義就是「能將知識與技能運用溝通的方式讓對方瞭解與吸收」,具備的條件無非就是專業知識與技術了,再來就是「軟實力」的部分,例如:台風、EQ 等。

重要的是,講師是否有「彈性」的空間

授課過程中,突發狀況不斷,即使有共識會議的執行,也無法掌握「天外飛來的一筆」,正當發生狀況時,講師臨場反應的彈性空間,就是同學評比的要素之一。

例如:

該班次同學的能力水準較高,講師是否有事先瞭解同學背景,擬訂符合的教案。

同學提問較深論的問題,講師是否能更具體化的告知,或是以不具名實際案例來做分析,若是牽扯商業機密,能否改變講授方式,改由分組討論進行案例操作。


以上這些,完全是考驗講師的能耐,畢竟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是會有某幾個較不安份或好學的同學,要怎麼不失去平衡下,完成這次的演出,著實要看講師的「彈性」空間大小。(這裡的彈性空間指對人事物的靈活度大小。)

第四、訓練機構是否有「安撫民心、出面應對」的動作

當然,經過這樣的沸沸揚揚,就算不與訓練機構告知,想必也會發覺到吧!但我還是希望訓練機構能「先知先覺」而非「後知後覺」。

情況一發生時,身為訓練機構的成員們,必須先「聆聽」與「溝通」。

這個對作的對象並不單純只有同學,連講師也該內入其中之一。先聆聽大家對課堂的看法,瞭解講師授課的情形,並要安撫同學與講師後擬定應變措施。

這就好像問卷調查後的統計;統計後的分析;分析後的檢討;檢討後的改進。

聆聽,主要是要區分是主觀還是客觀意識,普遍大家認為講師行為偏差,那就必須要再與講師進行溝通驗證,若純屬事實,接下來講師異動的動作,至少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若是沒來由的,馬上將講師革職,試問這個對錯問題會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訓練機構也必須有完善的應變處理流程,對整個訓練來說,無論是講師、設備或場地,矛頭都會是訓練機構而非單一部件,因此,訓練機構沒有理由將球推來推去,而是重新掌握發球權,好好的再出發。(意思是說,今天講師出了問題,訓練機構就要有備受指責的準備,畢竟,訓練計畫是由訓練機構招生的,而講師也是訓練機構聘請的,有問題當然會是找當家的頭子,何必找小羅囉呢?)

第五、同學對講師該有的禮儀

還記得「尊師重道」這句話,不外乎要我們對講師要尊敬,但是「重道」呢?

這裡的「道」應該以「道德規範」來說明,一個懂得道德倫理的人,無論是對誰都會是以尊敬的心態面對,但是在現在的教學風氣,漸漸失去這麼一點道德倫理,導致社會亂象,尤其是已經出社會的成年人們,更應該以理智的方式處理問題,而非過往年輕氣盛的態度。

能成為講師的人,背後必定有過不同凡響的作為,有的是技術或是經驗,台下的同學想來聽課的原因,就是想要求取更多的知識。

然而,現實的社會裡就是非常的現實,即使你花再多的錢,別人還不見得將 Know-How 告訴你,那你該怎麼辦?這時,就要回歸到「尊師重道」的原理。

今天,你花了錢來學習,講師應該要對講授的課程負責,但不是全盤托出,而是你願不願意再多挖一些,當然,取決你對講師是否能尊敬(這裡的尊敬是道德上的尊敬),是否願意虛心受教,你的問題是否夠具體等。

我看過講師照本宣課的情況,原因是底下的同學睡的睡、講話的講話,完全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而其中有一名好學的同學,私自跑去與講師請益,在完全沒有室內設計基礎背景的情況下,他的好學與「尊師重道」的態度幫助他考取了「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乙級技術士」的證照。他,不是台灣人,他,是香港人。

這個例子大家學到的是甚麼?講師也是人,講師也會有小團體,人云亦云的情況可想而知,若是有一位講師這麼認為,難道他不會到處渲染造謠嗎?這是值得大家省思的問題。

第六、講師和同學的緣分,不僅是指有在課堂間

這是一定要提出來說的,尤其這個班次是以「講師培訓」為主題,更是不能不說。

若是你的志向是講師,當還是學生時期,就該好好掌握你的人脈(不是說要去拍哪位老師的馬屁),畢竟,講師有業餘或是專職之分,能不能帶給你一條生機,是可以思索的。

我們機構裡有一位室內設計講師,他底下學生眾多,但常保持連絡的只有那幾位,巧合的是,正當我們缺乏電腦繪圖講師的時候,這位室內設計講師毫不猶豫將他的學生介紹過來,現在,他的學生也成了我們機構台柱之一,時薪最高達 1,600 元。

這則案例向我們說明了甚麼?你的努力可能開花見果,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身旁貴人的扶手,能讓你平步青雲,縮短你四處碰壁的時間。

當然,講師也會有尋求學生幫助的時候,尤其是在產業最為相近,或是價值鏈有相關性的,在我遇過的案例,就以室內設計與工業設計最常發生。

業餘講師,自己本身一定有從事與講課內容相關的工作,在業務繁忙之際,一定會想要外包部分業務,這時,學生就是他的得力助手之一。

或是企業輔導顧問,講授風評不錯且能完善處理學生的問題,學生們都會不斷邀約講師進入自家企業講授內訓課程。

一層一層的關係是脫不了,結善緣非結孽緣,大家可要好好的審視一番,正如俗話說「相賭的到」(台語),我想這是最貼切的形容吧!

因為先前有針對講師寫了一篇「TTQS - 能講不一定就是好老師」網誌,所以這次的內容減少許多對講師的評論,若有興趣可連結網誌欣賞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