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介子推在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時,不光對他忠心耿耿,還曾在他餓得快要暈倒時,割下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湯給他喝。介子推這樣做,可謂對重耳肝腦塗地。可重耳在成爲國君後,卻沒有獎賞介子推,這是怎麼回事呢?

  (流亡國處,圖取其意)

  重耳本是晉獻公的庶次子。本來驪姬之亂,受害的是太子申生,但由於重耳和申生關係親厚,被驪姬誣陷,遭到晉獻公追殺。於是,重耳走上了逃亡之路,那年他都43歲了。

  說實話,重耳當時的情況太糟糕了。一方面他年紀大了,還有一方面就是晉獻公到處追殺他。誰跟隨他,無疑就是和晉獻公唱反調。說得嚴重一點,那就是叛國,是要丟性命的。

  不過,禮賢下士的重耳,竟然讓很多有才幹的人,都義無反顧地追隨在他身邊。其中,尤以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和介子推最爲得力。

  但流亡不是旅遊,雖說有的國家對重耳還算客氣,招待他們喫喝住宿。但有的國家卻認爲重耳不可能有出息,所以根本不待見重耳這一行人

  比如衛國國君衛文公就是這樣一個人。聽說重耳到了衛國地界,卻只是裝不知道。

  得不到援助的重耳,只得繼續上路。可是就在此時,他身邊有個隨從偷光了他的錢糧,逃得無影無蹤。

  本就過着風餐露宿的生活,現在連一顆米也沒有了。堅持了幾天的重耳,餓得頭暈眼花,幾欲暈倒。

  這天,重耳看到不遠處有個農夫正在勞作,他身邊還放着一點乾糧。餓得兩眼發花的重耳也顧不得身份尊貴,便走上前去向農夫乞討。結果農夫卻笑着遞給他一塊土塊,還調侃他說:“拿去喫吧。”(我們現在說“喫土”,大概就是源自於這個典故吧。)

  當時氣得重耳就要舉起鞭子抽打農夫。幸好狐偃攔阻,並稱這是吉兆,說明覆國有望,這樣纔算止住了這場風波。

  介子推看到後,便假稱去採些野菜,跑到山溝裏割下了大腿上的肉,洗乾淨後,煮了鍋肉湯獻給重耳。

  久不見肉,又餓得頭暈眼花的重耳大喜,端起一氣喝乾後,才發現介子推的褲子都被血濡溼了。這才知道剛纔喝下去的肉湯,居然是介子推腿上的肉,心裏特別感動,對介子推信誓旦旦地說:“他日我若能成爲國君,必重重地報答你。”

  (繼位稱君)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得到秦穆公的支持,終於返回了晉國,登上了國君之位,是爲晉文公。

  晉國由於晉惠公和晉懷公前後兩任國君亂政,政治頗爲混亂,百姓也不得安寧。

  重耳繼位後,對於曾追隨他的人,不論貴賤,都按功行賞。大者封爵賞邑,小者升官賞財。

  就連當初偷走錢糧的隨從,也跑回來,稱他也追隨過晉文公,理當封賞。

  當時重耳的地位尚不穩固。一方面朝中曾依附過晉惠公和晉懷公的朝臣擔心會受到他的打擊報復;另一方面,太子申生的追隨者不肯依附重耳,因此重耳頗有些頭痛。

  重耳見這個傷害過他的人也來要封賞,靈機一動,召見了他,滿足了他的要求。

  這樣一來,人們都知道重耳賢明。再加上重耳重整國政,讓利於民。很快就改變了晉國一直混亂的局勢,因此,大家對他非常尊崇。

  以前依附晉惠公和晉懷公的朝臣們,也都跟着迴心轉意了。

  不過,重耳卻忘了封賞介子推。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在渡黃河時,介子推看狐偃他們開始爭功討賞,很是瞧不起,便說重耳之所以成爲國君,是天命所爲。

  爲了表示自己並非爲了某種目的追隨重耳,所以他在渡過黃河後便告別衆人,回鄉侍母去了。

  (介子推被困)

  介子推走後,有人就爲他叫屈,覺得重耳封了所有和他同甘共苦的隨從,唯有割股啖君的介子推得不到封賞,可見重耳擔不起“仁義”的名聲。

  重耳聽說後,憶起往事,立刻讓人去請介子推。

  但介子推只是推辭不來。

  就在此時,宮門上出現了一首詩:“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爲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這“四蛇”,指的是狐偃等人,而那個“羞之”的蛇,則暗指介子推。

  衆人見到這首詩,議論紛紛,都爲介子推的遭遇難過。

  重耳再也坐不住了,於是親自登門去請介子推出來做官。然而他卻撲了個空,原來介子推帶着他的母親,隱入綿山之中了。

  起初,重耳命衛隊在山上四處搜尋,但綿山綿延數十公里,搜尋了數日,依然沒有介子推的消息。

  就在這時,重耳手下的心腹出了個“燒山”的主意,他說只要三面放火,就能逼介子推出來。

  重耳依計而行。結果火勢兇猛,幾乎把整座山都燒掉了,但依然不見介子推。

  待火熄滅後,重耳命人搜山。這次,他果然找到了介子推,只是介子推和他的母親都已被燒死在山上了。(當然了,也有一種說法是介子推的做法,讓人覺得重耳是忘恩負義,重耳羞怒,故意燒死介子推。而重耳當初不封賞介子推,並不是忘了,而是懷疑他那塊肉,並不是他大腿上的。他覺得介子推欺騙了自己。)

  重耳見之,悲從心起,於是將介子推抱着的被燒焦的柳樹截下一段木頭來,做成木屐,放在宮中,常看常思念。

  (參考史料:《左傳》《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