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我們平臺發過文章《

  “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是什麼意思?

  》,今天看到有一位朋友留言,問:“京採育,怯馬橋,不睜眼的青雲店。”這句諺語怎麼解釋?

  關於:“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京、怯是從北京人角度去談,跟北京口音一樣的就是京口音,跟北京口音不一樣的,北京人就稱怯。涿州雖然與良鄉相比,離北京城遠,但說話還是北京口音,而良鄉雖離北京近,反而說的地方口音,與北京口音不同。

  這涿州是一個交通要道。尤其清軍入關後,認爲反叛主要出自南方,而南方要打進北京必須經過涿州。所以清政府派了一部分八旗兵去駐防。八旗兵說的漢語都是北京口音。而良鄉雖離北京近,但那裏沒有八旗兵駐防,一直是當地人居住,所以說話有地方口音,與北京口音不同。

  關於不開眼的房山縣,是因爲房山是山區,缺水。所以從外邊開,房山縣城沒有排水眼,實際上房山縣城的排水眼的開在城內,這樣建城牆的目的是爲了水不外流,而是流在房山縣城內。不開眼指的是對外城牆上沒有排水眼。

  關於北京諺語:“京採育,怯馬橋,不睜眼(一般也說不開眼)的青雲店。”是套用“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這句話來的,估計應該是之後流傳的。

  “京採育,怯馬橋,不開眼的青雲店。”的意思跟“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比較接近。此問題我也請教了老北京民俗專家一把駁克槍趙老師,所以我此文的主要觀點基本都是趙老師給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謝。

  採育,位於京津冀交匯處,是一個主要的交通要道。採育是出入京城,東去天津,南下寧滬杭的重要門戶。乾隆皇帝在巡視畿輔路過採育的時候,留詩讚曰:“京南採育富庶村,厥名採育裏”。

  採育相比馬橋,也是比北京城遠。採育距離北京有百十里地,而馬橋離北京城很近,只有四五十里地。採育那的人說話就是北京口音,而馬橋那的人說話地方口音就比較重。爲什麼離北京遠的說北京口音,相反離的近的反而說的地方口音很濃呢?

  這是因爲採育基本是外來人口組成,一是明朝的時候,就從山西遷移了很多人到那裏居住。我個人懷疑就是跟傳說的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有關。趙老師考察了當地的地名,比如裏城村、大同村、山西營村等等,估計就是山西等地移民起的地名。

  到了清軍入關,因爲那裏是軍事要地,就派了八旗兵駐紮,這點跟涿州 一樣。目前當地一些地名就與八旗兵駐紮有關,如東營村、南營村、西營村、北營村、指揮營村等。因爲八旗兵說的漢語就是北京口音,而當地也是外來移民組成,並無當地方言,這樣北京口音就在當地流行。

  關於怯馬橋,意思跟說怯良鄉一樣,因爲馬橋雖離北京城很近,但那裏不像採育那樣,有山西等地移民,也沒有派去的八旗兵駐紮,那裏就是當地人,自然就有不同與北京的地方口音。

  關於說不開眼的青雲店或不睜眼的青雲店,這句很可能是仿照不開眼的房山縣來的,但房山縣有縣城,是指城牆對外這面沒有排水眼。但青雲店不同,青雲店沒有城牆。至於這句不開眼的青雲店怎麼來的,因爲是民間諺語,也沒書籍記載。趙老師還問過青雲店當地人,當地人對這句話很反感,但也不知道這句話怎麼來的。

  所以青雲店的問題,我們只能靠推測了。

  我先給大家發青雲店一句順口溜,比較好的反映了青雲店的主要情況,當地老字號也都涉及到了。順口溜是這樣的:

  青雲店兩頭翹,北頭有座真武廟,

  真武廟前有口井,路東就是德興永。

  德興永是東燒鍋,燒出酒來真好喝。

  燒鍋掌櫃唐北臣,唐北臣好打牌,

  少東家就叫張巨才。樑財迷又叫樑靳嘞,

  大靳嘞賣瓜子,說話辦事好維人。

  好維人真叫行,界呲就是何萬隆,

  何萬隆是土匪,當土匪真來錢,別人死活他不管。

  “德勝棧”真有錢,結交官匪王廷全,

  “大德興”是西燒鍋,西燒鍋開的晚,掌櫃就是劉子全,劉子全不簡單。界呲就是泰山館,泰山館真可憐,媽媽炒菜兒子端。

  以上這句當地青雲店流傳的順口溜,基本說了青雲店的寺廟和老字號。青雲店這地方水土不錯,糧食蔬菜等都能自給自足。加上這地方寺廟和商家等都很齊全,一般人是不用去外地購買什麼。而相對說採育和馬橋,離青雲店不遠,但這兩地方人一般總有些人外出,尤其採育跟北京聯繫比較多。而青雲店的人就很少外出,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自給自足,不用外出。因此外邊人就稱呼不開眼的青雲店。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