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葯神》趕在暑期檔兩部重磅新片之前,票房正式突破3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5部票房過30億的電影,這5部全部是國產片。

所以至此,這個榜單上面前5名已經全部被國產片壟斷。而前十當中,國產片佔據了7個席位。

按慣例,每年在中國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好萊塢大片都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好萊塢已經沒有值得一提的電影。而國產片方面,暑期檔這才剛剛拉開帷幕,接下來的國慶檔、賀歲檔,還有好幾部具有票房潛力的大片等著進入戰場。

很有可能,最早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春節檔結束,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榜前十名,會全部變成國產片。

自從1995年中國電影有準確票房統計以來,很長一段時間票房總冠軍一直被好萊塢大片把持,票房榜前十也都是好萊塢電影為主。

國產片票房從早期一直被好萊塢大片壓制,到現在全面反超好萊塢電影,走過了一段曲折的歷程。讓我們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吧。

1、中國電影票房總冠軍變遷

1994年中國正式引進好萊塢分賬大片,以激活越來越低迷的電影市場。為了分賬不至於扯皮,此後才開始對電影票房有了準確統計。

第2年卡梅隆導演,施瓦辛格主演《真實的謊言》票房達到1億,成為當年票房冠軍。自然也是票房統計以來第一個票房榜冠軍。

這是中國電影有準確票房統計以後第一部票房破億的影片。當然很多人會說之前《少林寺》等國產片早就完成了這個偉業,但是沒有準確數據啊。

《真實的謊言》票房紀錄一下保持了3年。在這3年,無論是好萊塢大片,還是國產片,都沒有哪一個票房再次破億。最後還是得卡神出手,那就是1998年《泰坦尼克號》橫空出世,票房3.6億。

現在3億票房對中國電影早就不是啥新鮮事,但在98年,全年票房才12億。這一個電影票房佔了全年票房近三分之一,大家想想看有多恐怖?

這部電影在中國影史上還留下了一個傳聞,就是第一部在電影院看到露點的影片,頗為傳奇。

一直到2000年,國產片纔出現第一部票房破億的電影《生死抉擇》。但是這部電影為啥票房能破億,大家都懂的,並不完全是電影本身原因,而是因為其反腐主題,享受到了後來《建國大業》式的待遇。

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8年之後,國產片終於開始了市場化浪潮,這就是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票房2.5億,相當驚人,但是離《泰坦尼克號》的票房紀錄還遙遙無期。

卡神這部電影在中國票房紀錄保持了多少年?整整11年。

一直到2009年暑期檔,《變形金剛2》以4億票房終於超越。

卡神一看保持11年的紀錄被打破,於是再次出手。而且一出生就是大手筆,2010年春節上映的《阿凡達》成為中國影史第一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再次把票房紀錄遙遙拉開。這部電影重新定義了電影,當年上映引發搶票現象,上海和平影都外面甚至出現了徹夜排隊的場景。

中國電影市場在2010年突破100億以後,開始了快速膨脹,5年就翻了2番還多。由於市場擴張迅猛,卡神這次的票房總冠軍紀錄沒有保存太久,2014年暑期檔,又是變形金剛系列,《變4》票房停留在19億,再次創造新的紀錄。期間雖然2012年國產片也出現了第一部票房過10億的《泰囧》,但離新記錄還差得遠。

直到2015年暑期檔,《捉妖記》終於成為第一部影史票房總冠軍的國產片。當然這個過程有點不太光彩。不過2016年春節檔周星馳《美人魚》成為影史第一部破30億票房的電影,這次贏得堂堂正正。

也就是說,自從1994年引進好萊塢大片以來,好萊塢大片整整壟斷了中國影史票房冠軍20年之久。整整20年啊。國產片一直活在好萊塢大片的陰影之下。

不過自從國產片從好萊虎手中搶回了票房總冠軍,就再也沒有給好萊塢大片任何機會。2017年《戰狼2》首破50億,短期來看,這個數字很難被打破了。

2、國產片收復市場失地過程

說完票房冠軍變遷,咱們再說說每年電影票房前十名裡面,國產片的份額變化。

前面說到,咱們之所以引進好萊塢大片,就是因為90年代那會電影市場越來越低迷,基本就沒有觀眾進電影院了。所以好萊塢分賬電影進入中國已經就成為市場主力。以1995年為例,票房前十名佔據一半以上,而當時每年能夠引進中國的電影一共才10部而已。

這種情況在此後幾年越來越明顯。1996年國產片面對好萊塢大片那是完全無招架之力。如果把成龍《警察故事4:簡單任務》也算上引進片的話,國產片在票房前5一個都沒有,票房前10隻有一個獨苗《孔繁森》。

這是因為當時中國電影處在轉型期,還沒有從過去那種偏向主旋律題材的方向轉變過來,有票房號召力的品牌實在太少。

所以2002年張藝謀《英雄》開啟了國產片商業化浪潮,開始模仿好萊塢拍攝中國大片。

同時,由於香港電影市場逐漸萎縮,周星馳、陳可辛等香港電影人北上,加上從好萊塢回來的成龍、吳宇森等人,也給國產片帶來了一些新的氣象。之後幾年國產大片在票房方面逐漸可以和好萊塢大片相抗衡。

在2004年,年度電影票房榜前十名裡面華語電影終於佔據一半份額,而且包攬了前3名。

此後幾年,華語電影在年度票房榜前十基本都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華語大片品牌僅限於張藝謀、馮小剛和香港的徐克、成龍等大牌導演,其實是在喫老本。除了他們,基本沒有拿得出手的中生代電影人。

以2008年為例,票房前十有5部半國產片。

但擴大到票房前20,還是好萊塢大片為主。甚至後面基本看不到國產片

這說明國產片在票房方面,對好萊塢依然沒有形成優勢。而當時每年引進的好萊塢大片其實只有20部而已。

2012年引進好萊塢大片擴大到34部(含14部特種電影),第一次出現了國產片年度票房份額不足一半的情況。當年票房榜前十裡面國產片僅僅只有3部。

面對好萊虎,國產片其實依然沒有太多競爭力。

這種情況,要到寧浩、徐崢、吳京等中生代電影人登上舞臺,纔算有所好轉。

2015年是個關鍵年份,這一年國產片湧現了《捉妖記》、《夏洛特煩惱》等一批新的類型片,取得了票房成功,而且在票房榜前20中的數量壓倒了好萊塢大片。

但是2017年又出現了反覆。尤其是上半年好萊塢大片再一次對國產片形成了碾壓態勢,雖然下半年《戰狼2》挽回了觀眾對國產片的信心。但全年破10億電影一共15部,好萊塢佔據8部,國產片只有6部,還有1個是印度電影。

尤其是票房榜第11-20名裡面,好萊塢出品佔了8部之多。

所以,要到今年上半年結束,我們纔敢說,國產片終於在票房方面實現了對好萊塢大片的碾壓態勢。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

中國電影市場依然處於高速發展之中,未來中國電影人依然大有可為。

在歷史票房榜前十中,僅僅2018年上映的電影就佔了一半,分別是春節檔3部國產片(《紅海行動》、《唐探2》和《捉妖記2》),5月份的《復聯3》,暑期檔的《我不是葯神》。

而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已經失去了曾經的魔力,迄今沒有任何一部票房超過30億。而且不同於國產片方面,既有《戰狼2》、《紅海行動》這樣的動作片,也有《唐探2》這樣的喜劇片,還有《我不是葯神》這樣的劇情片,都能夠取得30億票房佳績,可謂各個類型片全面開花。

好萊塢電影只有靠場面的動作片在中國有一定市場,然後是《瘋狂動物城》和《尋夢環遊記》這樣的高品質動畫電影能夠票房破10億。這種趨勢短期似乎看不到改變可能。

可以預見,在未來,國產電影會在票房方面把好萊塢大片甩得越來越遠。

其實看電影這個事兒,就和下館子一個道理。雖然我們偶爾喜歡喫點西餐換換口味,但骨子裡最愛的還是自家從小喫慣的家常菜。以前好萊塢電影票房好,不是因為中國觀眾真的喜歡好萊塢電影,而是我們自己電影實在不好看。如今國產片終於崛起了,所以也就沒有好萊塢啥事了。

首發於觀察者網:《我不是葯神》破30億躋身票房史前5,回顧下內地影史票房冠軍變遷_風聞社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