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衆號 米粒媽愛分享)

  最近看了一部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紀錄片講的是英國頂級私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6位學生一週交換的經歷。看完頗有交換人生的意味。

  這部紀錄片探討的是英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教育差距,但實際上,這些差距並不只有公立與私立學校制度的區別,更多的還有背後的資源、階級、規則、家庭及理念的差距。

  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看和反思的紀錄片。

  紀錄片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和事實:

  在英國,僅有7%的人接受過私立學校教育。可私立院校學生卻不成比例地主導着英國的上層工作。私立院校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導向那些較高社會名譽的事業?

  公立學校VS私立學校

  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是一所有300年曆史的貴族私立學校。

  學校佔地25公頃,有400名學生,64名教師,12個網球場和一把都鐸王朝的椅子,每年預算900萬英鎊。學生每年寄宿費用超2.7萬英鎊。

  用學校校長的話來說,這裏“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反觀德比市貝母羅茲公校,和沃明斯特私校大致相當的教師人數,學生卻是700多人,幾乎是沃明斯特私校兩倍的學生人數。

  這所公立學校覆蓋了這座城市最貧窮的社區,很多工薪家庭,底層移民孩子,直接就近入學。

  紀錄片中,沃明斯特私校校長馬克在參觀了貝母羅茲公校後,感同身受地表示:

  “入學過程中令我觸動的是,一年中孩子們零零散散地到來,我通常在學生入校之前先見見每一對父母,而公立學校卻很難做到。”

  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兩所學校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投入程度的差異。

  貝母羅茲公校的入學考試測試中,私立學校學生的平均閱讀年齡爲18歲以上,而公立學校新生平均閱讀年齡僅爲7歲,每位新生的英語都是第二語言,這樣的學生在公校達半數之高,並且還有三分之一學生有特殊教育需求,比如閱讀困難和自閉症。

  兩所學校的生源和差異,一目瞭然。

  貝姆羅茲公校下午三點放學,學生們放學後大都會直接回家,基本沒有什麼課外活動,靠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打發時間;

  而沃明斯特私校,則有42個興趣小組,步兵見習隊、天文社團、車輛組裝、高端的社交晚宴……每天下午,學生都在老師的組織下,選擇自己喜歡的社會活動。

  最最讓人感嘆的是,兩所學校截然不同的教學氛圍。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一個是“放養”,一個是“精養”。

  “放養”式的公立學校,上課一片混亂,很難能有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不學習、課堂搗亂甚至還成了獲得他人認可,讓自己看起來不怪、融入別人的手段。

  而沃明斯特私校呢?

  他們6點半起牀,8:45到下午五點上課,放學後選修興趣課,每週一三五還要參加統一集會。

  用校長馬克的話說:“讓他們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正是爲培養自律做準備。”

  交換到私立學校的三位公校的學生,剛到就被學校的規矩嚇到了:

  堂課紀律嚴明,學生說話只被提醒一次,第二次就請出課堂;

  晚上十點熄燈睡覺,還要上交手機,早上七點半起牀;

  女生不準穿短褲,不準散開頭髮,不準帶大耳環,只准帶耳釘,不準濃妝豔抹,不準把頭髮染成搞笑的顏色;

  男生襯衫必須扎到褲子裏,必須繫好第一顆釦子,必須擦亮皮鞋……

  這一切嚴厲的高要求,讓公立學校的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

  當然了,除了這些嚴格的規定,最讓公校學生新奇的是,這所私校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

  全校人員每週集會三次,週一的集會由校長馬克主持;

  有一對一的校長訪問,對即將進入高年級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這種程度的重視與關懷,是公立學校孩子從未體驗過的);

  定期會有社會名人、成功人士來學校演講,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名人、成功人士、有識之士。

  每學期還會組織三四次高端的晚宴;

  這一切對於公校學生來說,是那麼的可望而不及,好像是活在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般。

  公立學校學生VS私立學校學生

  紀錄片採取的拍攝方式是兩兩組對的方式。其中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私立學校的桑德和公立學校的布瑞特。

  私立學校的桑德,典型的上層階級富二代,擁有一棟府邸,家裏有50多輛車。

  而來自公立學校的布瑞特,家庭狀況卻是截然不同。家裏斑駁破舊的牆面,凌亂老舊的房間,暗淡無神的目光,無不彰顯着布瑞特拮据的生活條件。

  紀錄片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不是這兩個學生家庭條件的巨大差距,而是這背後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氛圍代際所傳遞的影響:

  私立學校的桑德,每天早上六點半起牀,課堂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課後還有各種興趣活動和數不清的作業;

  而布瑞特早上八點才起牀,還經常因爲玩遊戲不喫早飯,下午三點就放學回家,沒什麼作業,回到家無所事事,還可以看看電視。

  公立學校的布瑞特,即便很清楚好好讀書對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在學校如果不埋頭苦讀,將來人生就會一無所獲,但依然難以在鬆懈雜亂的大環境獨善其身,剋制不住地隨大流,在課堂搗亂,不寫作業。

  被問到爲什麼要在課堂搗亂,他不以爲然地說,“只是個笑話” “自由”。

  而私立學校的桑德,一直以來都在校規森嚴的學習氛圍裏學習,培養了他嚴格的自律。

  縱使和布瑞特一起上課,公立學校課堂上嘈雜吵鬧的環境讓他多少有些不適,但他也能很有自制力地做他認爲對的——繼續認真聽課,好好學習。

  甚至在課後,他還耐心規勸布瑞特,“多和好學生一起,很快你就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桑德很清楚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體驗了公立學校的學習生活後,他坦言在同齡人都不努力學習的大環境下,能感覺到自信被破壞,“如果我的在校生活全是在貝母羅茲,我想我不會那麼有動力”。

  兩個年齡不相上下,卻因爲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環境的受限,而顯示出巨大的差異,讓人感嘆,學習環境的不同和代際傳遞對人的巨大影響。

  看完這部紀錄片,總結英國頂級私立學校和普通公校最大的區別就是:

  相對於普通公立學校,英國私校嚴格的校規,給了學生自律感,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了很多,而課後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老師校長的關懷,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更爲重要的是,私校的學生家長們,也都和學校相輔相成站在同一戰線,齊心協力。

  我在看這部紀錄片時,有一種強烈的感受,英國私立學校的模式,有一種中國教育的即視感。

  國外公立學校實行“放養”,提倡“快樂教育”,最後多數考不上大學的、畢不了業的,只能去幹苦活、累活、髒活,淪爲底層階級;

  而私立學校呢?則實行高壓教育,實行“圈養”“精養”,培養精英,最後都能上名牌大學,成爲上流社會的領頭人物和行業精英。

  說白了,西方國家所謂的減負和快樂教育,不過都是愚弄那些普通家庭和底層階級的孩子。

  整部紀錄片特別有現實反思意義,但最讓我覺得振奮人心和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紀錄片改變了公立學校布瑞特的人生軌跡。

  紀錄片第一集中,布瑞特坐在破舊的家中,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課堂上搗蛋,甚至有點像流氓。

  然而到了第二集,他來到私立學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氛圍,開化了眼界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明白了自己想要的,開始努力奮進,並最終爭取到了資助去到了沃明斯特私立學校。

  我在外網找到了布瑞特的現在照片,驚歎得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人。但這也恰恰驗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想想精英教育真的是無比可怕的事,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切實地改變人的一生。

  這讓我想到身邊發生的一件事。

  我的一個閨蜜,孩子小升初,不惜花了近千萬買了一套學區房,還交了一年3w的擇校費,費了好大心思讓孩子上了帝都top3的中學。

  閨蜜感嘆,好學校的體驗真的不一樣:

  “同學基本都是各行精英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課堂的內容難度很大,直接拔高,基礎內容全靠自學。

  選修課還可以學各種第二外語,語文課要求背誦大量的超綱古詩文,數學、物理、化學課拿競賽題當月考題目。

  更關鍵的是,在這樣的氛圍裏,潛移默化中孩子也變得積極好學了。”

  (北大附中打破行政班,實施“書院制”)

  我在看《交換學校:階級分化》這部紀錄片,看到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巨大差異時,默默鬆了一口氣,好在我們生在中國,中國還在上升期,能向上走的通道還沒有完全關閉,只有我們父母肯努力,我們的孩子就還有希望。

  正如,紀錄片中公立學校的校長感嘆說:

  “在教育界工作時間越長,我就越相信:教育就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的關鍵,爲的就是公平。”

  這句話,某種程度上來說,說到教育的本質了。

  所以,真的別再說什麼素質教育和減負了。

  趁中國還沒有階級徹底固化前,爲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幫孩子抓住教育這最後的一根稻草!

  千萬別在富豪、精英家庭拼命雞娃的時候,你還在大談特談“快樂教育”。

  PS:這個紀錄片豆瓣評分8.4,真的很不錯,值的一看。

  資源我替你們找好了,後臺直接回復“交換”,就能看到了。也歡迎大家給我留言,分享自己的觀後感或心得。

  夏天馬上就到啦,這周團點全世界的應季好物:效果驚豔的韓國瘦身儀、泰國豐胸霜、韓國祛斑霜、美國運動水杯、新西蘭驅蚊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