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華為發布的財報。根據報告,2015財年(截至2015年12月),華為銷售額為3950億元,增長37.1%,凈利潤達到369億元,較上財年大幅增長32.5%。

這其中,智能手機無疑是表現最為堅挺的利潤貢獻方。有消息顯示,2015財年,以中高端機型為核心的品牌戰略奏效,「Mate7」、「P8」等機型拉動了增長。華為手機2015年的全球銷量大幅增長44%,達到1.08億部。僅次於韓國三星電子和美國蘋果,躍居全球第三。與此同時,與華為手機並行的相關應用,通過手機硬體向市場端的持續導入,無疑幫助華為籠絡了大量種子用戶。有了這些用戶,將電源、通信、電信等資源深度整合,華為在經歷了數年的積累和調研之後,終於宣佈進軍電動汽車市場。

物聯網-華為與車企合作已打響

2014年10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宣佈在車聯網、智能汽車以及國際化業務拓展等方面展開跨界合作。根據協議,在車聯網和智能汽車領域,雙方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在車聯網平臺、車載通信設備、車機、多屏互動、移動終端、晶元、系統應用及商業模式等領域開展業務合作。而這已然是華為率先宣佈與東風汽車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一個月之後。

無疑,通信行業起家的華為,率先要砸的是汽車物聯網生態。在電車匯看來,這遠遠比樂視網目前暢想的「SEE」智能汽車生態要接地氣的多。至少華為現成的技術和產品,可以在整車企業的合作背景下,快速植入整車系統內。

「華為在車聯網領域此前一直有著一定的投入,但直至2011年才開始加大投資規模。」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移動寬頻產品線副總裁劉曉濱曾表示,「華為的願景就是進入了就是成為車聯網模塊第一的領軍企業,並在業績上做到50-60億元的規模。」目前華為每年在研發的投入資金為300億元左右,但車聯網領域的投入,只是滄海一粟。

佈局充電設施態度已明確

事實上,縱觀目前國內從事充電基礎設施的企業,奧特迅、億陽信通等,無一不是從事電源生產的企業。當然,小編看過某些企業把諸如「交流快充」、「充電互聯網」等概念吹的神乎其神的企業時不僅吐槽,不要再扯了,所謂的交流快充,不就是一塊可讀取數據的付費電錶麼?

事實上,華為09年深耕直流電源領域,到今天為止,在全球直流電源領域市場佔有率接近30%。在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華為發現可以把直流電源模塊中更好的技術、產品應用在充電基礎設施上。當然,把目前在通信行業的技術優勢整合到充電基礎設施中,華為的技術效應可見一斑。

當然,華為認為,充電樁未來需要非常多的新的業務模式。這些業務模式需要基礎網路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充電設施、充電標準,在互聯互通,在安全可靠,在未來數字化、網路化上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那麼相關的有四張網大家都可以列舉出來。這四個比較重要的網路分別是:

第一個是傳統的車聯網市場,都由車企管理的數據平臺;

第二是基礎運營商,每個用戶的平臺;

第三是電網在交易這張網路上的平臺;

第四是充電樁網路。

這四張網路各自獨立,但是做充電樁以後,我們和這四張網路,就必須得交流起來,互動起來,其實可以產生出有意思的元素。

這四張網路都離不開能量和信息。能量和信息在這四張網路數字化和網路化中,帶給我們很多盈利的辦法。傳統的充電樁,如果僅僅做充電服務來收費的話其實是很難的。如果保障傳統的基礎的充電樁能盈利,充電服務背後看到的是樁的存在和工作時間。如果一個樁只能工作一年,那麼它的故障出現了,其實會對盈利產生損害。所以基礎的服務也需要從標準從安全從測試要求上,來保證充電樁的品質,來保證充電樁可靠和穩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