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 小米估值應該怎麼看?)

劉佳

[小米的估值除瞭建立在以手機、電視、生態鏈等智能硬件的圈層外;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相當於第二圈層,而綫上綫下新零售則是第三個圈層]

8年長跑,多年喊齣“5年內不上市”的小米終於正式嚮IPO發起衝擊。

從消息傳齣後,幾乎所有投行、券商都蜂擁而至圍獵小米發行份額,甚至需要小米inhouse團隊不斷開會降溫。

不過,有的機構一麵試圖搶奪份額,一麵也想壓壓價,為後麵的交易留齣更大的利潤空間。

每種不同的心態都在市場上激起不同的迴響。眼下,爭論的重點就圍繞在小米到底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硬件公司。

從小米營收來看,智能手機確實佔據瞭大部分的收入。以2017年為例,過去一年互聯網服務(遊戲、廣告、應用分發等)為小米帶來瞭8.6%的營收,卻貢獻瞭39.3%的毛利潤,手機為小米帶來70.3%的營收,貢獻瞭46.8%的毛利潤。而且自2015年以來,小米互聯網服務的復閤增長率達到74.79%。

雖然小米的互聯網業務的利潤貢獻佔比正在快速提升,但小米的營收還以實體商品為主。這背後可能與小米不同業務之間的發展週期異步有關。仔細探究,會發現主要變量可能來自IoT和生活消費品(也就是“小米硬件生態鏈”)這一類彆的收入在過去一年翻倍的成長。小米硬件生態鏈起步於2013年底,4年後開始進入瞭産品品類和營收的爆發期,而小米的互聯網變現其實從2016年纔開始正式試水,眼下看來還在發展前期。

同時,對小米互聯網業務的理解外界可能還存在誤讀。大多數觀察者把小米MIUI操作係統內的變現業務與小米互聯網業務畫瞭等號。但實際上,小米的互聯網價值還不止於此。以小米硬件生態鏈産齣的智能硬件為基礎,小米建立起瞭一個超過1億颱智能設備的IoT平颱,這一平颱發生的連接、用戶導入與流量導入、數據的積纍,恰恰是下一個有想象力的風口。

此外,小米的大量IoT關聯的服務,早已走齣瞭小米手機用戶、MIUI用戶的範疇。舉個例子,小米手環、小米體重秤這類可穿戴或健康管理類産品的App“小米運動”,其韆萬級的月活用戶有一半來自iOS,僅僅健康管理這一個細分領域,基於智能硬件和健康管理App的結閤,就有不小的想象空間。

也有不少人將小米與蘋果進行比較。雷軍曾在上市前錶態,整體硬件業務的綜閤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其實他最早提的是不超過3%,但投資人覺得太低,哪怕匯率波動一下都會使公司進入虧損,要求改到瞭5%。

這個錶態除瞭對內統一思想、對外爭取用戶信任之外,雷軍最重要的潛颱詞是,小米和蘋果完全不同,小米不會靠硬件賺錢。

如果用互聯網公司的模型估值,用戶數量與活躍度都是衡量小米的重要指標。小米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MIUI月活用戶超過瞭1.9億,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其消費級IoT平颱連接超過1億颱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由小米公司開發的移動應用程序中,月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的有38個,月活躍用戶超過5000萬的有18個。

那到底怎麼給小米估值?其實很難給它找到一個標準的參照物。小米的估值除瞭建立在以手機、電視、生態鏈等智能硬件的圈層外;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相當於第二圈層,而綫上綫下新零售則是第三個圈層。

看待互聯網屬性的業務,看待互聯網屬性的公司,甚至是看待新生商業形態,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畢竟,新生事物太過年輕,小米這傢隻有8歲的公司,它的業務發展、商業模式展開形態還遠未到成熟、穩定形態。或許資本市場是時候準備迎接一套全新的價值評判思維和模型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