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0日,在陰雨多雲的天氣中,70歲的唐納德·特朗普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成千上萬的人聚集華盛頓,目睹了特朗普「維護、保護和捍衛美國憲法」的一刻,聆聽了16分鐘的就職演講,目送特朗普夫婦乘坐「陸軍一號」前往白宮。

  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不會是讓美國恢復團結的起點:在國會山,參觀典禮的人群僅為8年前的一半;在華盛頓市中心,大批身穿黑衣的示威者封鎖沿街路口,打砸店鋪燃放炮竹;而在周六,規模更大的反特朗普婦女權利大遊行也將舉行。

  分裂不僅表現在街頭,也體現在政策變化上。在特朗普入主白宮的第一時間,白宮政府網站上奧巴馬時期的政策痕迹就開始被抹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氣候變化及其應對」被「美國能源優先」取代。

  「美國優先」,是特朗普競選時期的主要觀點。如果說在競選期間對這一觀點的宣揚還有贏得選民關注的訴求的話,在特朗普入主白宮後,繼續以煽動民粹主義情緒對其加以批評則很可能過於輕忽。

  事實上,從就職演講來看,特朗普對於「美國優先」或許相當嚴肅,而且有著相當明確的著力點:其一,是通過批判「華盛頓的一小群人」,宣布對美國政治精英及其傳統宣戰,進行一場政治革命;其二,是通過貿易、移民和外交政策的整合,解構現行全球政經秩序,實現美國經濟利益最大化;其三,是以清除愈激進的伊斯蘭恐怖主義為起點,打通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傳統地緣政治之間的利益斷層,確立國家與國家間新的外交「交易」規則。

  基於這樣的考量,實際上在此前特朗普團隊的接班過程中端倪已現。

  基於國內政治革命的需要,特朗普內閣刻意起用大量有爭議的「圈外人」,摒棄外交團隊傳統要求所有駐外大使同時離職等等,都體現了特朗普推動國內政治變革的勃勃雄心;基於解構全球政經秩序的需要,特朗普一次次以「推特外交」等手段進行壓力測試;基於重構國家間外交交易規則的需要,特朗普不斷嘗試將貿易和外交進行戰略捆綁。

  美國反對者在特朗普就職儀式開始前集會抗議

  儘管在「美國優先」的旗幟下,特朗普勾勒出了一個足夠宏大的戰略布局,但是能走多遠尚未可知。

  從其國內政治訴求看,雖然擁有府院優勢,但是這一優勢並不明顯。一方面,美國的政治架構會對特朗普有所牽制,另一方面,共和黨內的建制派對特朗普的支持也非毫無保留。即使在特朗普的新內閣中,圍繞人事任命的傾軋現象也已開始出現。

  相較而言,「美國優先」所產生的外溢性風險更大,但這種風險並非不可預估和控制。

  首先,「美國優先」有可能讓特朗普陷入另類「特里芬悖論」中。維持美元的全球計價和儲備貨幣地位,需要美元對外供給穩定,而強調美元迴流、僱傭美國人,只會降耗美元的鑄幣稅地位;同樣,強調「美國優先」,勢必導致美國利益與全球治理之間發生衝突,甚至引發美國與潛在競爭對手直至其傳統盟友之間爆發衝突,即使是低烈度衝突,也會引發全球性震蕩。

  特朗普近期屢屢暗示美元過強,或許是已經意識到「特里芬悖論」決定了,特朗普方式無法讓「美國優先」走得太遠。

  其次,現行自由貿易規則不可能因「美國優先」就戛然而止。事實上,儘管特朗普競選以來的言行儼然是逆全球化的形象代言人,但特朗普真正感興趣的可能不是全球化或逆全球化,而是讓一個個新的雙邊談判對美國產生的累加利益大於全球性制度安排。

  這也就意味著,遭遇挑戰的很可能不是現行全球自由貿易規則,而是對美貿易順差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規則。這其中,中國、歐盟和墨西哥等國首當其衝。

  再者,對於中國來說,「美國優先」雖然會衝擊人民幣匯率政策和中美鋼鋁、橡膠製品等貿易,但從歷史來看,中美在這些議題上的分歧並未對雙邊關係大局產生決定性影響。即使特朗普捆綁貿易和外交原則的策略可能使中美關係產生新的變數,但是,中美墜入過更深的外交低谷,因此,完全可以讓雙邊關係恢復正常的波動軌跡上來。

  必須看到,對於特朗普式的「美國優先」所產生的普遍憂慮,出發點並非完全相同。在美國建制派、歐美中心視角論者、全球貿易進出口商們的眼中,對於特朗普式的「美國優先」有相當不同的解讀。

  中國需要有中國的解讀,而這隻能有一個基點,即中國國家和民眾利益。有了這個基點,無論「美國優先」能走多遠,都可安然處之。

  文/徐立凡

 

編輯:倪雪瑩校對:郭利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