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桓靈時期,政治比較黑暗,陳寔經常做幾天官,然後在家裡休息幾天,讀讀書,養養性,也躲避下來自朝廷宦官和外戚勢力的迫害。

  就在陳寔在鄉下呆著的這段日子,發生了所謂「梁上君子」的事情。那一年,陳寔家那一帶鬧饑荒,許多人餓的沒有飯吃,膽大的就上山當了強盜,膽小的就晚上溜出去小偷小摸。有一天,一個小偷溜進了陳寔家中,躲到了陳寔家的房樑上,想等到陳寔睡覺之後再辦事。陳寔一瞥眼看見了這個小偷,他不聲張,起身穿好衣服,把所有的兒孫全部叫的來,一本正經的告訴他們做人的道理。一個人不能夠不自我勉勵啊,一個壞人為什麼會成為壞人呢?不是他的本性就壞,而是有了壞毛病不知道改正,漸漸地小毛病就變成壞品性了。現在我們家房樑上的那個先生,就是懶惰成性,最後變壞的人呢!小偷大吃一驚,原來陳寔大人早就發現了自己。現在眾目睽睽怎麼辦呢?小偷只能下跪求饒,懇請陳寔大人原諒自己。陳寔就說,我看你的樣子,也不像是個壞人呢,你應該多多反省,認真從善。當然,我也知道你偷東西可能是因為窮吧。於是,陳寔從家裡拿出兩匹絲絹,交給小偷,讓小偷好好做人。於是,從此之後,陳寔所在的整個縣裡都沒有小偷了。

  一般來說,大家都會認為,是陳寔的寬容善良感動了全縣百姓,於是所有的小偷都不偷東西了。我的看法不同。中國的史書總是喜歡誇大道德的力量。如果陳寔不是在兒孫聚集的場合中點出小偷就在房梁,讓小偷無處藏身,小偷或許就幹掉陳寔了。而後來小偷為什麼改行了呢?一方面是因為他已經拿到兩匹絹,可以渡過饑荒了。這個小偷本就不是什麼壞人。另一方面,小偷竟然敢到許縣混得最好的陳寔大人家裡偷東西,於是全縣的百姓都在痛斥小偷,全縣的官吏都在抓捕小偷,於是小偷的行業不好混了,只能改行了。但是,短時期可能沒有小偷,不代表小偷就真的絕跡了。只要還有人還有貪念,只要還有饑荒、有窮人,就會有小偷。

  全縣的百姓和官員,為什麼這麼敬畏這個已經退下來的縣長呢?原來,絕非是因為陳寔為人厚道,而是陳寔背後有著整個東漢官場的支持。陳寔雖然沒有實際職務,可是和中央高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要想幫助一個人,要想搞臭一個人,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於是鄉里有什麼告狀吵架的,都願意來找陳寔評理。陳寔斷案從來不看那人和自己關係的親疏遠近,也不看那人的出身名位,只要是對的,陳寔就敢於說是對的。於是,大家都覺得陳寔不偏私,不矯情,願意和陳寔來往。鄉里的那些有點頭臉的人,都感嘆:「哎呀呀,我寧肯被官府的刑律處罰,也不願意被陳寔老先生批評啊。」確實,被官府懲罰,只不過是皮肉受苦金錢受損,可是被陳寔看扁,搞不好以後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出頭。


陳寔以德行高尚著稱於世。他早年曾擔任過縣長一類的低微的官職,但是由於當時宦官把持朝政,政治黑暗腐朽,因此,陳寔辭官歸隱家鄉。他在家鄉隱居期間,平心率物,待人平和。鄉人凡有諍訟的事情,都請求陳寔為他們評判。陳寔對他們進行細緻耐心的勸說開導工作。無論多麼複雜的問題,在他的分析和開導下,都能順利而圓滿地解決。因此,當時鄉里的人都說:「寧為刑法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由此可見,當時陳寔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當時,歲荒民飢,盜賊十分猖獗。有一天晚上,有個小偷來到陳寔的家中,看到家中人們還沒有睡無法下手,於是這個小偷就爬到陳寔家的屋樑上,準備趁夜深人靜之後伺機作案。陳寔發現了這個小偷,但是他並沒有大呼小叫,喊人捉賊,而是漫不經心地整理床鋪。然後把兒孫們叫到自己的身邊,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質就是惡的,只不過習以為常,惡習難改,於是逐漸地變成了壞人。那位房樑上的君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小偷聽到陳寔的話,知道自己已被發現,馬上從屋樑上溜下來,趴在地上不停地給陳寔磕頭,乞求饒恕。陳寔看了看這個小偷,說:「看你的樣子,並不像個惡人,還是努力做一個善良的好人吧!當然,你今日的所為,只不過是由於貧窮所致,是可以原諒的,回去後好好做人吧」。陳寔不但沒有懲罰這個小偷,臨走時還給這個小偷贈送了一些東西,讓他拿回去使用。從此以後,這裡再也沒有出現過偷盜現象。後來,人們便將「梁上君子」用作小偷的代稱。


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人貧有小惡!如,今天偷只雞,明天摸條狗,後天又到別人的萊園裡撥棵蔥。長此以往,逐成習慣。但礙於國家大法,其不相隨!這種人屬於小錯不斷,大錯不幹!這或許就是梁上君子的生存之道,恰巧,又難得碰上一個……難得糊塗的好官人,否則,遇上酷吏,豈不大刑待候!人的寬容,有的時候真是事半功倍,讓人唏噓不已!它真切的告訴人們,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由此一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性在陰陽交錯的柔和下,所透出的動人光芒。從此,四海昇平,天下無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